这些作品或从宏观角度记录国家大政方针,或从微观角度刻画社会生活故事,但都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扎实之作,也是“脚底有泥,心中有光”的代表作。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近年来,新华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广大采编人员深入基层一线,采写了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留下了一系列传得开、叫得响、留得住的精品佳作。
书稿遴选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华社播发的深刻反映”四力”要求的新闻报道,经过多轮评议,精选出30余件优秀作品,包含文字报道、图片报道和融合报道三个部分,并附有记者的采访札记和专家点评,可以为新闻采编人员提供学习提高的范本。
9 西藏阿里楚松村“四代房”:中国边陲巨变的缩微影像
段芝璞 张京品 张宸
楚松村,一个距离拉萨2000余公里的偏远村落,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楚鲁松杰乡,比去往西藏墨脱县的道路还要艰难遥远得多。
楚松,藏语意为“湖泊干涸后的土地”。这里海拔约4000米,每年大雪封山时间长达半年,是名副其实的“雪域孤岛”。
穿过楚松村的如许藏布江,蜿蜒流淌。江北岸的山坡台地上,分布着三种不同风格、不同色彩的一片房屋旧址,而旁边是一幢崭新的白色两层楼房。
老房、新房,“四代同堂”,仿佛中国边陲巨变的缩微影像,记录了时代,讲述着变迁。
祖国最西南的“住房博物馆”
楚松村在哪里?
如果你打开一张中国地图,看到祖国最西南的末端,那里就是楚松村的坐标。
楚松村是中国最难以抵达的村庄之一。
记者从札达县城前往楚松村,需要翻越至少4座海拔5000以上的山峰,其中波博山海拔5776米,弯道90多个。沿途山高谷深,悬崖峭壁,道路崎岖。
翻过波博山一路盘旋着向下,就到了楚鲁松杰乡所在地。相传,古格王朝灭亡后,古格后裔逃到了这里。
沿着如许藏布江再往里走约20公里,就到了楚松村楚鲁组。
楚松原本是楚鲁松杰村的一个村民小组。2012年,西藏自治区决定撤销楚鲁松杰村,设立楚鲁松杰乡,楚松随之成为一个新的边境行政村。
站在如许藏布江岸边,当地干部向记者介绍了江对岸陈列的“四代房” ——
位于最前面的土坯房是“第一代”:低矮,泥土色,西藏和平解放前修建,大多已成了断壁残垣。
再往里的土木房是“第二代”,两层,下层是土色,上层是白色,于2005年利用国家兴边富民资金修建,保存相对完整。
“第三代”是旁边的砖石房,有一层的,也有两层的,米黄色,是2012年农牧民安居工程政策实施时修建的,因遭受洪水侵袭,成了危房。
再往前,是崭新的两层独家院落,为“第四代”,白色的墙壁,暗红色的房顶,框架结构,安全、舒适,属于2016年实施的边境小康示范村项目。
金秋时节,楚松村背后的大山,依然是浑厚的土黄色,而村里房前屋后的树叶渐渐泛黄,与“四代房”呈现的四种色彩交相映衬,远远望去,宛如嵌在山坡上的一幅油画,层次丰富。
“楚松村‘四代房’,见证了我们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一部西藏边民住房条件的变迁史。”楚鲁松杰乡乡长旦增索朗说,“看到‘四代房’,就知道西藏和平解放好,民主改革好,改革开放好。”
欧珠加措:三十年间换了三次房
69岁的欧珠加措,在楚松村生活了一辈子。
“1984年真正开始改变。在这之前,我一直住在这个小房里。”在欧珠加措的带领下,记者沿着山沟而下,来到他的第一代房子。
这是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只有一个过道和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间。房门高不足1.5米,与其说是门,不如说是洞,人必须弯下腰才能进去。房子没有窗户,里面一片漆黑。
在手机灯光的照射下,记者看到,正中间残存着用石头堆垒的灶台,旁边是已经熏得发黑的石凳,犹如古人留下的遗址。
“你看,就这么大一块儿地方,又要做饭,又要睡觉。小时候我在里面住过,没有床,一家人就直接躺在地上。”欧珠加措说,“就这个小房子,过去也不属于我,而属于头人。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全家几代人的心愿。”
目 录
文字报道
1 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评述 / 003
2 习近平:新时代的领路人 / 024
3 弄潮儿向涛头立——习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系列活动纪实 / 045
4 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 / 057
5 “大就要有大的样子” ——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 / 076
6 生命,为祖国澎湃——追记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 / 090
7 从一棵树到一片“海” ——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 / 100
8 向着新航程扬帆奋进!——从小岗精神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 / 110
9 西藏阿里楚松村“四代房”:中国边陲巨变的缩微影像 / 128
10 记者手记:羊小平砸缸 / 136
11 从“一宿饥”“千年穷”到“万年饱” ——吕梁山腹地的山乡夜话 / 142
12 记者手记:生命的味道 / 149
13 3万亩“私家湖泊”为何如此任性? / 154
14 来督导督查的人比抓落实的还多 / 161
15 掀开美式民主的面纱 / 168
16 阿勒颇,期待从废墟中重生 / 176
17 中国式民主的自信——人大代表是这样“当家作主”的 / 182
18 西藏活佛的一天 / 190
等。。。。。。。。。。。。。。。。。。。。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