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国土空间规划经典/国土空间规划论丛
0.00     定价 ¥ 98.00
沧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0170291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9-04-01
收藏
内容介绍
  《国土空间规划经典/国土空间规划论丛》是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十年文章的基础上精心缀辑而成。
  《国土空间规划经典/国土空间规划论丛》共19篇文章,其中10篇名作译自境外规划大家,9篇来自国内规划专家。
  《国土空间规划经典/国土空间规划论丛》中特别收录哈丁、列斐伏尔、藤田昌久、宋家泰、吴良镛、胡序威等名家的著名论著,反映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经典理论;同时收录联合国人居署《城市与区域规划国际准则》,可以为中国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框架建构提供参考。
  《国土空间规划经典/国土空间规划论丛》还收录了新秀学人的文章,例如赵娟娟的“知识工作者”、龙瀛等的“中国城市地区的识别”、张晓明等的“巨型城市区高级生产者服务业研究”等,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经典意义。
  《国土空间规划经典/国土空间规划论丛》可供城市规划师、区域规划师、经济师、政府管理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国土空间规划经典/国土空间规划论丛》:
  1 区域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1.1 城市发展的根本要素与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的要素是什么?这是有关城市形成发展的规律问题。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即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的根本要素和基本要素。
  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的根本要素,总的来说,是社会物质生产方式。这就是说,历史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衰替、生产关系的交替和变革,从根本上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而具体到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政治形势与国民经济发展任务对城市发展的要求。在过去大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可暂不置论,就1949年以来的情况来说,就是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对城市发展的要求。而这一要求,是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断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充实其内容的。比如,1949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我国绝大多数的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消费性城市(镇)逐步改变为生产性城市(镇);反映在城乡关系上,由几千年剥削社会的城乡对立转变为城乡结合(当然,还不具有消灭三大差别的性质),这是一。其次,1949年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几个有计划国民经济发展时期的建设,在祖国的大地上,涌现出数以千计的大、小新兴工矿点、工业和交通城市(以及其他性质的);与此同时,原有的大量的老城市也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合理改造与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很显然,所有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国家一定的政治、经济要求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结果。可以预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目前表征为社会主义新时期总任务,四个“现代化”的建设,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将进入更高的阶段:除大量老城市将得到进一步改造和发展、若干新城市将继续不断涌现外,绝大多数城市(镇)都必将向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特别是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援,为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创造条件的方向发展。所以,总的来讲,城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具有其历史发展过程的,而决定其不断变化发展的根本要素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对其提出的要求,这是城市发展的普遍真理,古今中外所有大小城市的发展都是如此,概莫能外。
  所以我们研究城市发展规律,首先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其发生发展过程,剖析其发展阶段,明确影响其发展的根本因素。当然,这是一个带有理论性的问题,还可以结合实践进一步加以充分论述,这里只是为了说明主题,加以必要的引出而已。
  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又是什么呢?也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
  (1)城市发展自身的具体条件。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的和经济的);城市发展的历史基础(一旦形成了城市,其本身也就构成了一个条件);城市的建设条件(用地、水源、交通等),以及城市自身(邻近的周围)的资源条件,等等。如进一步加以概括,这些可统称为城市(自身)发展的地理条件。据此,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可按其条件进行具体分析。例如,一般大、中城市,特别是长久不衰的城市往往具有比较优越的地理条件。当然,所谓城市的地理条件,有时是和其周围的大的地理条件密不可分的,但这里则主要是指其本身范围之内的具体条件。
  (2)城市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任何一个城市,除其自身所具有的条件外,还拥有其所借以存在和发展的一定的区域经济基础。例如,大中城市,一般除其自身具有较优越的条件外,往往还具有较广阔的经济集散范围,或称之为经济吸引范围,而这一相应于大小规模不等的地域范围——区域,正是这个城市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众所周知,所谓城市,从其主要职能——经济职能上看,乃是一个拥有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大小的经济中心而已,它既然在空间上是一个经济中心,就必然有其相应的一定的地域经济范围,大、中、小城市固有其相应的经济地域范围,小至一个县以下经济比较发达的集镇或公社所在地,也应视其为相应的地域范围的经济中心,它是正在建设过程中的面广量大的基层经济中心。
  ……
展开
目录
公地的悲剧
城市一区域与城市区域调查研究
迎接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的时代
健全地域空间规划体系
城市与区域规划国际准则
地方主导的新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工业革命与城市转型
知识工作者
增长、创新、规模标度及城市节奏
中国城市土地开发的空间性
空间、空间的生产和空间政治经济学
聚落遗产与文化景观的系统保护
聚落结构模型的历史发展
中国城市地区的识别:街区尺度的探索
巨型城市区高级生产者服务业研究
通过城市规划建构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研究框架
我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发展过程
我国空间规划的过程和趋势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