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城市规划快题设计
1.什么是城市规划快题设计
城市规划快题有其显著的特点,由于考试时间、规模、深度限制,一般只涉及详细规划、城市范畴的部分内容。城市规划快题设计有别于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更注重整体的设计理念,而不是拘泥于对细部的刻画。规划快题强调有重点、有层次地组织空间,强调三维的城市空间,而非二维的平面设计。同时,它也不同于平时的规划设计课程,需要设计者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对规划设计条件的综合分析,进行快速构思、合理的空间组织与手绘表达。城市规划快题设计既注重设计者的专业综合能力,也需要一定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说,设计课程好的学生快题不一定能得高分,中间需要一个连接,即快题思维。
所谓快题思维,即运用所学的规划理论及相关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和总结,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习并掌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将设计成果快速、完整地表达出来。因此,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效率,有的放矢,抓大放小,突出重点。
毋庸置疑,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关键。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很可能出现我们常说的“硬伤”。在规定的条件与时间内,设计者需要充分调动已储备的专业
知识,来寻求符合题意的最佳方案。
2. 城市规划快题设计的要求
(1)图纸内容。
“三图三文”,其中“三图”是指平面图、鸟瞰图、分析图;“三文”是指
标题、设计说明、经济技术指标。
(2)能力要求。
① 综合分析能力。
设计者要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从已给出的现状基础资料中,提炼关键信息,抓住设计重点,从而理解题意。任何一个设计都是特殊的,需要结合特定的环境展开,比如项目区位、周边环境、自然条件、城市定位等,在设计前务必仔细阅读题目并理解题意。
② 快速构思方案。
一个完整的方案构思需要考虑用地功能布局、道路交通组织、建筑群体空间
与外部景观环境的整体塑造。方案构思不仅要“快”,还要“准”,即快速而有效地契合题意,抓住要点并突出设计特色。
③ 场地、空间意识。
尺度对设计者而言,是最基本的设计语言,反映在规划快题上的场地、空间
意识更是如此。场地意识要求设计者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重视基地、四周用地与环境之间的整体关系,合理、和谐地衔接相关要素。空间意识,要求设计者注重人性化的设计,把人的活动放在首位来组织用地空间布局,规划快题的比例一般为1∶1000(也有1∶500、1∶2000),因此在设计中,要尤为注意空间感,避免尺度失衡。
④ 快速图纸表现力。
正确、完整、清晰地表达设计成果很重要。图纸效果是设计成果的直观表达,
良好的手绘效果能更好地表达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同时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
对设计来说无疑会锦上添花。
3.如何做城市规划快题设计
(1)设计任务分析。
仔细阅读设计任务书,了解快题设计题目的条件与要求。设计任务书中的文
字、数据、图纸是项目设计的重要依据,它会直接或间接地告知你项目的重要信息,如上层次规划的要求、项目定位、区位功能、周边环境等。要善于捕捉任务书中的关键点,对于题目中出现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数字要具备一定的敏感度,有一个基本的判别尺度。例如,校园建筑容积率一般在0.6~0.8,多层住宅容率一般在0.8~1.4等。通过对设计任务书的综合分析,实现项目的定性、定量分析。前期要仔细分析设计任务书,否则将前功尽弃。
(2)解读基地条件。
基地周边道路、用地情况等因素将直接影响项目功能分区和道路交通组织,
因此务必要认真解读基地现状条件,包括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土地使用情况、人流分布等。地形地貌与场地的竖向设计密切相关,会直接影响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开放空间的布置。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并结合特殊地貌与地面坡度,尊重场地的自然条件,塑造空间特色。规划设计者要善于从区域的角度看待城市,从城市的角度分析地块。从外部环境入手,形成合理的规划构思。
(3)规划构思要点。
规划结构清晰,主次分明,明确主要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系统、绿化景观系
统等方面是规划构思的要点。结构的清晰有序主要依赖于合理的用地功能组织、便捷的交通联系以及连续而有特色的绿地景观系统规划。在整个规划设计过程中,规划结构是基本骨架,它是联系各个功能用地的系统组织,在规划构思过程中,要求设计者具有全局观念,将组成规划的各子系统统一成一个整体。
(4)空间布局要点。
确定规划结构后,就要进行建筑群体空间布局和开放空间环境设计,按其功
能关系组织建筑布局,并结合空间形态进行空间环境设计,确立主要的景观轴线和景观节点,创造宜人的外部空间环境。这里涉及一个“图”与“底”的关系,在我们的设计中,往往更容易关注作为“图”的建筑实体,而忽略对作为“底”的外部空间、道路、绿化等的处理。然而通过建筑围合而成的外部空间环境恰恰是构成丰富、富有特色的人际交往活动空间的关键。
(5)设计时间分配。
城市规划快题设计目前主要有3h和6h两种考试类型,绝大多数学校以六
小时为主。不同类型的快题,在地块大小、设计深度以及时间的分配上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时间的把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