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的野心
安禄山拥有比唐朝中央政府更加精锐的部队,又看到唐朝表面的繁荣下暗藏着各种问题,于是他认为时机已到,便起兵造反。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准备工作完成后,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于范阳起兵。
老话说,师出要有名,他们便发布假消息,声称拿到唐玄宗的密诏,讨伐杨国忠。
“清君侧”历来是叛乱之臣叛乱的借口,他们往往假惺惺地声称皇帝身边有坏蛋,需要铲除坏蛋,还皇帝和民众一片青天。面对清君侧,唐王朝无能为力,虽然安禄山在“造谣”,但是辟谣根本无济于事,因为安禄山不光是造谣,还真的带动唐军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15万精锐造反。
由于准备较为充分,又是突袭,安禄山的大军“势如破竹”,起到了先发制人的军事效果。而唐朝中央政府虽然收到了安禄山叛变的奏折,但始终未能做出妥善的处置,也没有进行妥当的战争准备。
在安禄山大军发动进攻时,中央军因为承平日久而久疏战阵,武器腐朽,战斗力弱小;而沿途州县也因为几十年没打过仗而手足无措。在屠刀面前,有的仓促应战,被杀身亡,有的则直接弃城逃跑,丢城丢地,更多的是开城投降,献出城池。没多久,安禄山的铁蹄便踏遍了河北,兵锋直指山 西。
战败的消息频频传到京城,大臣们面面相觑,请求唐玄宗尽快下旨,征集重兵反击。但是,此时的唐玄宗依旧认为这是讨厌安禄山的大臣们编造的假话,意图打击安禄山,于是不做处置。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唐帝国所缔造的辉煌一步步地消散,而老百姓则在安禄山的屠刀面前血流成河,家破人亡。如果唐玄宗第一时间做出应对之策,或许安禄山的危害将被阻挡在太原以东,可惜唐玄宗直到十一月十五日(公元755年12月22日)才相信安禄山确实背叛了他,想要取代他的统治地 位。
他恼羞成怒,召来奸相杨国忠商议对策。随后,唐玄宗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驻军洛阳,抵挡安禄山西进;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率兵东征;与此同时,他任命毕思琛前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
由于当时唐朝的精锐部队还未赶到,城防空虚,高仙芝、封常清只能临时招募将士,但是招到的将士大多数是城市里的子弟,缺乏战斗经验,而且贪生怕死,战斗力不强。
所以,虽然安禄山的主力碰到了中央军,但是中央军却无法阻挡叛军西进的步伐,很快洛阳便沦陷。时任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坚决不肯投降,结果被安禄山砍了头,壮烈牺牲,而河南尹达奚珣贪生怕死,投降了安禄山。
洛阳会战失败后,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和高仙芝只好率领军队退守潼关。潼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只要封常清、高仙芝采取得当的战略战术,便能将叛军阻止在潼关关前。
事实上,封常清、高仙芝也是这么做的。作为统军大将,他们非常清楚,安禄山大军兵锋正盛、战斗力强,而唐朝大军刚刚战败,士气低落,而且久疏战阵,需要时间来训练军队,阻击叛军,而后才能伺机反攻,消灭叛军。于是,他们便坚守潼关不出兵。
在潼关面前,安禄山大军的凌厉攻势消失了。面对潼关,他们无能为力,久攻不下,不能前进一步。然而,就在安禄山头疼的时候,唐玄宗帮了他一把,下令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两位为国尽忠的大将就这样冤死在阵前。
临阵斩将是兵家大忌,但从政治角度思考问题的唐玄宗并不以为意,他杀完了大将封常清、高仙芝后,很快就任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率领20万大军驻守潼关。
哥舒翰领命来到潼关后,分析敌我军情,然后根据潼关的地理形势,制定了先固守再图进取的策略。于是,唐朝大军继续坚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这个策略和封常清、高仙芝的策略是一样的,而且一样有效。
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后,派其儿子安庆绪率兵攻打潼关,以便主力进攻长安。安庆绪挥师进攻潼关,但被唐军击退,安禄山的大军被阻挡于潼关前。而这一阻挡就是四五个月。
对叛军来说,拖延的时间越长,局势对他们来说就越不利;而对唐军来说,时间越久,胜算越大。这一点,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行伍出身的安禄山更是清楚,如果不赶紧突破潼关,潼关将成为他们的葬身之地。
于是,他想出了诱敌之计:命崔乾祐率老弱病残的士卒驻守陕郡(治今河南三门峡西),而命令精锐部队隐蔽起来。安禄山想借此引诱唐军出关,好一战而下潼关。
但是,哥舒翰也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他一眼就看穿安禄山的奸计,依旧按兵不动。可是,安禄山的计策骗了唐玄宗。唐玄宗坐在皇宫里,收到“兵不满四千,皆羸弱无备”的情报后大发雷霆,认为哥舒翰怯弱不敢迎敌,便下令哥舒翰出兵潼关,收复陕洛。
收到唐玄宗的命令后,哥舒翰哭笑不得。一个远在后方依靠零星假情报的皇帝在瞎指挥,自己还不能直接怼回去,哥舒翰欲哭无泪,只能上疏唐玄宗,说明情况:安禄山善于用兵,如今叛乱,肯定准备充分,此次行动肯定是用羸师弱卒来引诱我们,如果我们大军出关,肯定中敌人的奸计。现如今,叛军劳师远征,利在速战;而我们则利在坚守。叛军肆意残杀百姓,丧失民心,且内部派系杂多,久必生乱。我们只要等待时机,他们必定内讧,到时便可以不战而擒之。与此同时,郭子仪将军和李光弼将军在河北和叛军作战,打了几个大胜仗,进展较为顺利,但他们两个人也认为应该坚守潼关,他们主张朔方军应北进范阳,直捣敌人的老巢,使敌军内乱,然后唐军再发动反攻,一举而定天下。
唐玄宗看到奏折后,觉得有道理,便准备命令他们固守。但杨国忠却动起了小九九,他认为哥舒翰按兵不动,其实是准备铲除自己,于是他站出来“说话”:哥舒翰数月按兵不动,只吃干粮不干事情,长此以往,如何收复天下。再说了,如今敌军士气低落,如果再不抓住战机,发动反攻,肯定坐失良机。
杨国忠的这一自私举动,彻底将大唐帝国带入了深渊。哥舒翰接到出兵诏令后,痛哭不已。只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六月初四,哥舒翰带领十几万大军出潼关。
六月初七,唐军在灵宝西原和崔乾祐部“相遇”。其实不是相遇,而是唐军中了叛军的奸计。灵宝北临黄河,南面靠山,中间是一条70里长的狭窄山道。叛军崔乾祐早就看中这个地方,将之作为围歼唐军主力的地点。他早早地将精锐部署在南面,自己带着残兵败将引诱唐军。
与叛军遭遇后,唐军做出了如下部署:王思礼等率精兵5万作为前军,庞忠等率10万大军继后,而另派3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六月初八,两军交战。
敌军故意示弱,旗鼓不整,老弱病残,在唐军面前,不堪一击,纷纷溃败。唐军杀得性起,忘了这是敌人的奸计,长驱直入,结果中了埋伏:叛军伏兵四起,从山上推下滚木檑石,而唐军虽人多势众,但在狭窄的道路里施展不开,死伤无数。哥舒翰一看形势不对,企图突围,但叛军用火攻,堵住出口。在烟雾弥漫中,唐军方寸大乱,胡乱射箭,而叛军却从南面山谷迂回到唐军背后趁势发动进攻,结果唐军乱作一团,被杀的被杀,淹死的淹死,战场上杀声震天。
眼见前军惨败,后面的10万大军慌了。哥舒翰在将士们的护卫下,冲杀出重围,逃回潼关。此战下来,哥舒翰近18万人马只逃回来了8000人。军情紧急,哥舒翰命令将士们赶紧挖战壕,然而战壕只有二丈宽一丈深,根本抵挡不住叛军进攻的步伐。六月初九,叛军发动总攻,潼关沦陷。
哥舒翰逃到关西驿,招抚失散的士兵,准备再战。但是,他手下的将领发动兵变,绑着他投靠安禄山。
潼关一失,长安不保。唐玄宗得知消息后,假装发布诏令要御驾亲征,其实是让人准备逃跑。当时,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编六军,护卫着部分皇亲国戚逃离长安。一路奔逃到马嵬坡,将士们怨气很大,发动兵变杀了杨国忠等人,而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皇帝逃跑入蜀,储君北上,叛军攻占长安,安史之乱进入了最严峻的阶段。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