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戏曲研究(第一〇八辑)
0.00     定价 ¥ 42.00
沧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3963308
  • 出 版 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戏曲研究》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办,创办于1957年,1980年复刊,是当代戏剧史上创办早的学术杂志之一。
  《戏曲研究》自创刊起,坚持继承与发扬中国艺术研究院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术传统,坚持严谨朴实的学风,努力把刊物办成高水准、专业性强的学术刊物。
  《戏曲研究》的栏目主要有:“理论美学”、“史学研究”、“戏曲文学”、“东方戏剧”、“宗教戏剧”、“比较戏剧研究”、“作家论坛”、“表导演艺术”、“舞台艺术”、“戏曲与电视”、“戏曲音乐”、“地方戏剧种”、“剧坛人物”、 “文献考证”、“少数民族戏剧”、“新著评价”、“中外交流”、“海峡两岸”、“戏曲遗产”、“深度访谈”等,在国内外学术界、文化界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是各大图书馆、各大高等院校中文系以及各艺术研究所订阅的主要刊物之一。
展开
精彩书摘
  《戏曲研究(第一〇八辑)》:
  表演艺术个人化创造的核心,是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自觉。每一位演员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对前辈的原样复制,当然也不应该成为对他人的模仿,而应当是在本领域“知己知彼”的前提下,通过“扬长避短”和“扬长补短”之后以个人潜质的极致发挥和彰显来形成对艺术发展的独特贡献。因此个人化艺术创造需要有更多的自觉意识,当自己在舞台上塑造一个又一个不同的角色时,既积极追求贴近人物,努力表现出人物的精彩,又懂得并不丧失自我,不会在一个个的角色扮演中遮掩、消融演员自己的个人魅力。更进一步说,还要能够有意识地不断建构起真正属于个体艺术系统的、结构性的成果。这种系统的个人化表演艺术创造,自然具有异于前辈及他人的“个性”特色,但又因其系统化之后而必然带着在自己所有剧目演出中皆会自然散发出来的“共性”气息,从而具有了独具魅力的标签和招牌意味(即如流派)。它不再只是仅仅懂得强调“腔由情出”,而且还有了“腔由我出”的意味和成分,在戏曲表演中可以贡献出完全属于个人化艺术创造带来的独特价值。它不再会是把“样板戏”唱腔音乐创作中的性格、情感、时代感“三对头”要求当作最高标准,而会是一种更多可以展现演员独特风采和优势的艺术创造。
  这就告诉我们,在今天推动戏曲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必把追求戏曲应有的整体性效果和质地同演员个人魅力的体现截然对立起来,而应当自觉追求更为精当和高妙的统一。在创作中要注意避免仅仅懂得讲究剧目个性与角色个性,而把戏曲艺术中的必要重复一概视为今天专业创作中的大忌,完全看不到相似的旋律、音乐风格、演唱方法、润腔技术的稳定与重复,恰恰正是构成并体现演员艺术个性的要点。务求避免把整体效果同个体效果完全对立起来,艺术效果中只讲角色形象而不讲演员形象,对演员的创造不重视、对演员的个性发展与发挥不尊重的现象。另外,在戏曲创作分工并不断专业化的格局中,也要警惕原本高度综合的戏曲创作被完全割裂,甚至出现流水作业化,特别强调在新格局中如何来形成新的艺术综合,尤其是注意同表演艺术的紧密协调和关联,以充分调动和发挥表演艺术的重大作用。
  戏曲新编剧目,当剧本成功完成之后,只有做到了表演艺术精彩,戏才真正能够站得住,并且留得下、传得开。“三部曲”就是很.好的例证。当然,表演艺术是全面的,唱念做打,各个方面都要好。在这一点上,我们特别要注意对唱腔音乐有更多的关注,下更大的工夫。这不仅是因为“唱”是戏曲表演“四功”之首,演戏就是唱戏,看戏几为听戏;更重要的是,唱腔所达到的高度成就,特别是它所具有的独立审美价值,可以让剧目离开舞台演出依然能够为观众欣赏和传播。目前有些好戏看起来是留住了,但还只是留在了舞台之上,也就是说,只要剧目上演就还会有观众,就能有人喜欢,这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如果进一步来看,它们还没有能够做到在剧目不上演时仍然有人于舞台之外的社会上广为传唱、欣赏并传播,也就是尚未做到在剧场之外的社会流传,这就与其中唱腔音乐的成就还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有关,这恐怕也就是张庚先生针对新剧目的创作殷切地关嘱道“唱腔不过关,戏就留不住”的原因。我们实在是需要极大提高对戏曲音乐创作的重视程度,并且注意充分发挥演员的创造性,以及他们的个人风格及其魅力,而不只是在创作中只考虑剧目风格和作曲家风格。
  ……
展开
目录
前海学人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戏曲研究和创作
——读《郭汉城文集》心得
“‘尚长荣三部曲’与上海京剧院的艺术实践”

研讨会专辑
“尚长荣三部曲”带来无尽思考
——且说个人化艺术创造的价值
从“君父”形象破裂到德化人格重建
——“尚长荣三部曲”再思考
从时代中的“尚长荣”到“尚长荣时代”
——改革开放40年“评尚”历史脉络及启示
“尚长荣三部曲”的美学价值和历史贡献
文化自觉与精神缺憾
——论“尚长荣三部曲”的当代价值
京剧表演流派的消长与嬗变
——由京剧净行“尚派”成立问题而生的思考

深度访谈
用舞台语言构建“人文新淮剧”
——青年剧作家管燕草访谈

戏曲文献
略谈《古本戏曲丛刊》中的几部碧蕖馆旧藏传奇
胡介祉《谷园文钞》稿本中所见戏曲文献及其价值
盐谷温《太和正音谱》排印本研究
《图画日报》戏曲史料述略
中国口述戏剧史料研究刍议

戏曲史
叙述·立场·记忆:戏曲文学中的灾荒叙事
“正生上起”与“花面冲场”
——晚明清初风情喜剧中士商关系之讨论
从日藏《唐人相扑》装束看清代中国戏曲的在日传演

少数民族戏曲
藏族格萨尔史诗:从说唱到戏剧文本书写
傣剧与德宏傣族的文化记忆
多元民族文化影响下的杨家将故事考察
——以契丹射鬼箭仪式与杂剧《昊天塔》为中心
安多藏戏表演的审美特征及其传承

岭南戏曲
十三行行商与清代戏曲关系考
1949 1951年粤剧“戏改”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学术动态
薪火相传以启山林
——“钱南扬学术成就暨第八届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2019年度约稿专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