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枣加工贮藏与保鲜技术
0.00     定价 ¥ 36.80
沧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1640154
  • 作      者:
    曹尚银,高福玲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曹尚银 博士、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园艺学会石榴分会理事长主要业绩:主要研究果树生殖生理及高档高效果品栽培新技术研究。主要著作:《无花果栽培技术》(金盾出版社1996年出版),《无花果高效栽培与加工利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无花果无公害栽培》(金盾出版社2003年出版),《石榴无花果良种引种指导》(金盾出版社2003年出版),《核桃无公害丰产栽培》、《枣无公害丰产栽培》、《板栗无公害丰产栽培》和《石榴无公害丰产栽培》(科技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和国内有关单位的研究人员、专家学者编著。全书共分五章,分别介绍了枣资源概况,枣的营养成分及保健作用,枣后期加工贮藏,枣的保鲜贮藏技术,国内外果蔬保鲜贮藏技术。内容丰富,多以果品加工贮藏成功典型范例,传授枣后期加工贮藏与保鲜新技术,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彩图,通俗易懂。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枣资源概况
  枣,又叫大枣、刺枣、美枣、良枣等,为我国特产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枣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枣产业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7 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就已开始采摘和利用枣果;距今3 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已有枣树栽培的文字记载;2 500年前的战国时期,枣已成为重要的果品和常用中药;距今2 000年前的汉朝,枣树栽培已经遍及我国南北各地。早在《诗经》中已有枣和棘(酸枣)之分的记载。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古农书中,都把枣树列为果木之首。《战国策》载,苏泰游说六国时,说燕国“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可见我国古代人已将植枣列于重要地位了。湖南省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文物中就有大枣。
  根据资料记载,全国枣树面积将近150万hm2。关于全国枣产量的记载最早为1973年395 765t(见于《中网农业统计资料》),最新的记载为2006年3 052 860t,增长了671倍。枣与杏、李、栗、桃并称为我国古代五果。目前,我国大枣主产区主要位于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书简称新疆)等地,如图1-1所示。
  图1-1我国枣种植区分布
  第一节枣植物学特征
  枣是鼠李目、鼠李科、枣属落叶乔木,小枝成“之”字形弯曲。有长枝(枣头)和短枝(枣股),长枝“之”字形曲折。叶长椭圆形状卵形,先端微尖或钝,基部歪斜。花小,黄绿色,8~9朵簇生于脱落性枝(枣吊)的叶腋,成聚伞花序。核果长椭圆形,暗红色。花期5—6月,果期9—10月。叶互生,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锯齿缘,基出3脉;托叶成刺,长刺直伸,短刺钩曲。腋生聚伞花序;花小,黄绿色;萼片5,较大;花瓣5,条形;雄蕊5枚,和花瓣对生;心皮2,合生,子房上位,2室,每室1胚珠。核果长圆形,果核两端尖,通常仅1枚种子发育。花期5—6月,果期9月。花小多蜜,是一种蜜源植物。果实枣,长圆形,未成熟时绿色,成熟后褐红色。可鲜食也可制成干果或蜜饯果脯等。营养丰富,枣的品种繁多,大小不一。我国特产,主产黄河流域冲积平原,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为我国主要果树和木本粮食树种。枣属于暖温带阳性树种。喜光,好干燥气候。耐寒,耐热,又耐旱涝。对土壤要求不严,除沼泽地和重碱性土外,平原、沙地、沟谷、山地皆能生长,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在pH值50~85,以肥沃的微碱性或中性沙壤土生长最好。根系发达,萌蘖力强。耐烟熏。不耐水雾。枣树由于具有抗逆性强、早果速丰、营养丰富、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等特点而在我国广泛栽培。
  第二节枣种质资源
  我国现有枣树品种有700多种。枣品种资源圃主要位于河北、山西、江苏等省的枣品种资源圃,分别有近百份的枣品种保存。
  一、枣品种分类方法
  枣品种分类方法较多,其主要分类方法如下。
  (一)以栽培地区进行分类
  我国的枣树分布在东经76°~124°、北纬23°~42°范围内的平原、沙滩、盐碱地、山丘及高原地带。北起内蒙古自治区(全书简称内蒙古)的包头,南达广东郁南,东抵辽宁本溪,西至新疆喀什,乃至我国台湾均有枣树的分布;垂直分布多在1 500m以下,最高可达2 000m。根据我国气候、土壤、品种特点和现有栽培情况,把我国枣划分为两大生态栽培区,即北枣和南枣两个生态栽培区,每大区又划分3个小区。北方枣产区包括淮河、秦岭以北的地区,与南方枣产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年均15℃等温线吻合,降水量在650mm以内。该枣产区枣树品种资源丰富,类型复杂,果实干物质多,含糖量高,适合干制。该产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90%。而南方枣产区土壤多呈酸性和微酸性,枣品种数量较少,品质一般不如北方,多用于加工蜜枣或鲜食。
  1北方栽培区
  包括淮河、秦岭以北的地区,与南方栽培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年均温15℃等温线吻合,降水量在650mm以内。该区生产的红枣含糖量高,干物质多,适于干制红枣。按照年均温度,又可划分为3个栽培区。
  黄河、淮河中下游河流冲积土枣区: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历年最重要的枣树栽培区,本区在地理位置上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是北方枣产区中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该区海拔较低,多在100~600m,夏季温度较高,7月平均温度28~29℃,年平均温度12~13℃。年降水量450~600mm,大部分集中在7—9月,枣区多分布在河流冲积地带和低山丘陵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的全部,山西中南部,陕西中部。
  黄土高原丘陵枣区:属暖温带干旱区,海拔一般为600~800m,雨水较少,年降水量为380~400rnm,大部分集中在秋季,夏季气温较低,7月平均温度24℃左右,年平均温85~10℃,土壤肥力较差,主要包括山西西北部和陕西东北部黄河沿岸,宁夏回族自治区(全书简称宁夏)的灵武、中宁、中卫、吴忠等地。
  辽宁、甘肃、内蒙古、宁夏、新疆干旱河谷枣区:该区是北方地区枣树分布的边缘地区,属温带干旱区,海拔较高,常在1 000m以上,年平均温度多在7~10℃,7月平均温度22~25℃,雨量稀少,年降水量仅200~300mm,甚至更少。
  2南方栽培区
  该产区指淮河、秦岭以南地区,年平均气温15℃以上,年降水量超过700mm,土壤多呈酸性或微酸性,品质一般不如北方,多用于加工蜜枣或鲜食,按自然条件差异,也可分为3个栽培区:江淮河流冲积土枣区、南方丘陵枣区和四川、贵州、云南枣区。
  (二)以果实大小和果形进行分类
  1果实大小
  大枣类,如灵宝大枣、灰枣、赞皇大枣、阜平大枣等。
  小枣类,如金丝小枣、无核小枣、鸡心蜜枣等。
  2果实大小与果形等性状结合
  小枣型,如金丝小枣、无核小枣、鸡心蜜枣、密云小枣等。
  长枣型,如郎枣、壶瓶枣、板枣、骏枣、赞皇长枣、灌阳长枣等。
  圆枣型,如赞皇圆枣、圆铃枣、缓德圆枣等。
  扁圆型,如冬枣、花红枣等。
  缢痕枣,如羊奶枣、葫芦枣、磨盘枣等。
  宿萼枣,如柿顶枣、五花枣等。
  (三)以枣用途不同进行分类
  (1)鲜食品种。特点是皮薄,肉质嫩脆,汁多味甜。如冬枣、临猗梨枣、早脆王、七月鲜枣、大白铃、蜂蜜罐等。
  (2)制干品种。特点是肉厚,汁少,含糖和干制率均高。如金丝小枣、稷山板枣、赞皇大枣、婆枣、灵宝大枣、郎枣、相枣、鸡心枣等。
  (3)兼用品种。可鲜食也可制干或加工蜜枣等产品。如鸣山大枣、骏枣、灰枣、晋枣、壶瓶枣、板枣等。
  (4)蜜枣品种。特点是果大而整齐,肉厚质松,汁少,皮薄,含糖量较低,细胞空腔较大,易吸糖汁。如义乌大枣、宣城尖(圆)枣、灌阳长枣等。
  (5)观赏品种。其特点是如葫芦枣、辣椒枣、磨盘枣、茶壶枣等。如图1-2所示。
  图1-2按用途分类的枣品种
  A~C,鲜食品种,分别是早脆王、临猗梨枣、七月鲜枣;D~F,制干品种,分别为相枣、灵宝大枣、鸡心枣;G~I,兼用品种,分别金丝小枣、赞皇大枣、骏枣;J~L,蜜枣品种,分别为圆枣、无核金丝小枣、义乌大枣;M~O,观赏品种,分别是磨盘枣、茶壶枣、葫芦枣
  枣也具有品种等级的划分,文献中记载4个变种,即龙须枣(Zjujuba vartartusa Hort)、葫芦枣(Zjujube varlageniformis Nakai)、无刺枣(Zjujuba varinermis Rehd)和宿尊枣(Zjujube varcarnosicalleis Hort)。这4个变种,根据其特点适宜认定为变型,根据根、茎、叶、花、果实的明显且稳定的变异特征,分为6种变型,即龙爪枣、变色枣、变形枣、葫芦枣、宿粤枣及无核枣。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枣资源概况
第一节枣植物学特征
第二节枣种质资源
第三节枣栽培管理技术
第二章枣的营养成分及保健作用
第一节枣的化学成分
第二节枣营养成分
第三节枣的保健作用
第三章枣加工技术
第一节枣加工工艺及技术内容
第二节枣干制加工工艺
第三节蜜枣加工工艺
第四节枣汁及饮料加工工艺
第五节枣醋、枣酒加工工艺
第六节枣果冻加工工艺
第七节其他加工产品
第八节枣皮、枣渣的综合利用
第九节枣加工新技术
第四章枣的保鲜贮藏技术
第一节保鲜贮藏原理
第二节鲜枣采后生理变化
第三节影响枣果保鲜贮藏的因素
第四节简易保鲜贮藏技术
第五节机械制冷保鲜贮藏技术
第六节减压保鲜贮藏技术
第七节气调保鲜贮藏技术
第八节臭氧保鲜贮藏技术
第九节保鲜剂涂膜保鲜贮藏技术
第十节袋装保鲜贮藏技术
第十一节综合处理对枣保鲜贮藏影响
第五章国内外枣保鲜贮藏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拮抗保鲜菌保鲜
第二节天然提取物质及仿生保鲜剂的保鲜研究
第三节基因工程技术保鲜枣的研究
第四节防腐杀菌保鲜剂
第五节拮抗酵母菌复合保鲜技术
第六节国外保鲜新技术
第七节其他农业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枣园周年管理技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