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画、象、辞、占、意——语言哲学视野下的周易经传研究
0.00     定价 ¥ 68.00
沧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3064668
  • 作      者:
    谭剑波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谭剑波,湖南衡阳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中国哲学)博士。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语言哲学的视角,研究易学思想的表达方式。训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并不意指metaphysics意义上的道、器关系,从而提出关于易学研究的语言哲学方法论。严格界定易之四道——“画”“象”“辞”“占”的不同语言等级,说明它们各自相关而不对应,彼此之间没有内在逻辑关系;阐明重卦说与语言逻辑的不一致性。强调卦爻画的标记符号特征只具备编纂功能,区分物象、卦象的层次性差异,指出卦与爻是同一个东西在不同角度下的说法,证明占筮体例因为越级使用而没有实际解释效力。辨析《传》与《经》具有元语言与对象语言的层次性,根据概念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区分,澄清“气”概念的实体定义问题以及易学对经传表达宇宙论思想的误读。厘清易学关于“象征”概念的曲解,并肯定易学象征哲学在当今时代的思想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首先根据《系辞》篇“《易》之为书广大悉备”的这一说法,指出要理解《周易》思想应当从其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入手。然后,区别“之”与“而”的不同,训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或可做“自(从)形而上者谓之道,自(从)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诠解,由此得到方法论指导,形成“自物及于言”与“自言及于物”的语言哲学研究策略。再根据这一“而上”“而下”的语言哲学方法,阐明《周易》四道——“辞、变、象、占”,既可以是表述其他语言层次的语言,又同时能够被其他语言层次的语言所表述,它们处在两两相对的关系中。并且由此强调语言哲学的任务是只做语言概念的诠释和理解。

第二章研究卦爻画这种标记符号的物理特征,推测卦爻画所隐含的信息可能是人为赋予和解释出来的。人们只能在已经预设意义的前提下,对卦爻画做出意义的联想;而不可能相反,根据卦爻画的标记特征去推论其隐含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卦爻画不具有语言那样的表达意义的功能,因此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语言符号,而只能用作书目编纂目的,如编辑卦爻辞、编排卦序和编订六十四卦篇目等。孔颖达提出“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的说法,可以解释《易经》相邻两卦根据卦画之形来作编排的原因,但是难以由此推导出“形义相反”“相反为义”(形反则义反)的结论,即无法建立起形、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卦爻形、卦爻义不属于同一个语言层次,二者不存在一致性和对应性。

第三章首先从区分占筮语言和自然语言的角度,指出卦象与物象之间的层次差别,再阐述《易传》及易学所持的爻位体例,说明爻象与卦象之不同。又根据卦象取之于物象的特点,一方面说明八卦对物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编纂功能,而且一并指出这一编纂体制的局限;另一方面分析易学史上以卦爻形来取象的这一解卦方法,很可能没有明确卦象源于物象的特点(“观物取象”)。再结合占筮语言的解卦目的,阐析八卦象解释别卦的象和义这一困难,推断八卦象仅具备解卦体例的价值,探讨重卦说的语言逻辑问题。最后叙述《周易》各种象征意义或象征结构,因而确认意义或义理相对于卦象的逻辑优先性(“象生于义”),一并澄清易学领域里关于“象征”概念一词的误解和误用问题。

第四章首先研究卦名的语言特征,指出卦名是类似一种描述情境或状况的谓词。进而分析易学研究因为对卦名作实质化理解的这一倾向,产生诸如“乾坤生万物”“乾道犹天道”以及“天为体、乾为用”等看法,其实上是因为不能严格区分语言层次才导致的理解问题。结合卦爻辞的一些释义实例,说明卦为统论、爻作分述,或卦为时、爻为变等关于卦爻关系的解释存在一些理论困难,否定卦爻辞之间的结构联系,重申第二章卦爻画仅具备书目编纂的功能和第三章卦爻辞寓有象征意义的结论。最后辨析象、辞关系的学术分歧,严格界定概念的层次,指出辞有占辞、叙辞、卦旨的不同,象有《经》之卦爻象与《传》之卦爻象的区别,从而肯定象生于意、象是意下之象的立场,由此推断象、辞之间不存在对应的逻辑关系。

第五章讨论《易传》的取象、取义和爻位说等解卦体例。首先指出《彖》《大象》篇发明的解卦方法主要是拆解别卦卦画,形成上下二体,再兼用象、义来解释别卦的卦义及吉凶占辞。说明这一解卦方法的所用之象是以八卦卦象为基础,所用之义也是以八卦卦德为基础,因此推断八卦自身即可能是一种更为根本的解卦体例。关于爻位体例,考察爻画的标记符号能够引起卦爻之变的联想,这其实相当于用卦爻画的实物特征模拟卦爻辞表达变化的思想,并且指出卦爻之变的这一说法的模糊性,即没有明示画变与义(意)变之间的区别。与此同时,说明易学研究误解了卦爻概念的范畴,分析卦与爻可能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方面的元素,因而推测易学对于卦、爻关系的诠释可能犯了范畴错误。最后阐述,无论怎样的解卦体例,都是在用占筮语言解释自然语言表达的现象,即以因果解释代替因果关系的分析,混淆了两种语言表达的不同层次,因此在语言哲学看来,这些解卦体例可能不符合逻辑规范。

第六章首先勾勒对于《周易》经、传的关系研究所出现的分歧,说明无论综合与区分,各自主张虽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因为忽视语言逻辑分析方法,所以不能界定言说与言说物的不同语言层次,从而混淆易学解析中的概念问题和事实问题。然后从第三方角度来考察,作为元语言的《易传》诠释作为对象语言的《易经》,试图寻求理论化、结构化,因为面临许多诸如卦、爻、象、画等概念在梳理上的困难,所以援引“阴阳”范畴和虚构“气”的实体概念,从而造成一些诠释问题。最后提出在“画、象、辞、占”之外和之上,根据我们所处时代的实践和经验认知,指派并赋予《周易》概念结构以新的“意(义)”,因而形成概念体系以此建立起在《周易》视角下观察世界及理解知识的某些意义模型。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语言的表意功能

第二节语言上行:言有物—从物及于言

第三节研究策略:形而上—形而下

第四节《周易》的表意系统

第二章卦爻画

第一节卦爻画的标记属性及编纂功能

第二节卦爻画与卦爻义意的关系

第三节“形义相应”“相反为义”“形反则义反”的问题

第三章卦爻象

第一节卦象、爻象的区别:卦象拟取物象,

爻象模拟结构

第二节卦象的体制局限:卦象与物象不对应

第三节以卦形取象的问题

第四节八卦象的释象困难

第五节卦爻象的象征意义

第四章卦爻辞

第一节卦名的谓词性特征

第二节卦名概念作实质化理解的问题

第三节卦辞与爻辞

第四节辞、象关系

第五章占筮体例

第一节取象、取义:以八卦为根本

第二节爻位说

第三节解卦体例:混淆占筮语言与自然语言的层次

第六章《易经》与《易传》

第一节关于《周易》经传研究的立场分歧

第二节作为对象语言的《易经》与作为元语言的

《易传》

第三节结构取代实体:《周易》的意义模型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