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戏剧家董每戡先生打破“打破东西藩篱,探索本土化自觉”的重要著作。
本书作者董每戡先生是我国著名戏剧家、戏曲史研究专家,《中国戏剧简史》是其代表著作之一。作者综合考察了中国戏剧由巫舞到戏曲、再到话剧的演变历程,从民俗学、语源学等方面审视中国戏剧形态的发生、演变,提出了“戏由舞来”的观点,自成格局,贯通古今。全书按照历史时期分为七章,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间或以中国戏剧与西洋戏剧做比较,视野开阔而要言不烦。此书虽以“简史”自称,但至今仍然具有启迪后人的学术价值。
在写的时候,我想尽可能寻些话说说,免得百分之百地人云亦云,所以在原则上是人详我略、人略我详,即使引用旧材料,也想力避雷同,遇不得已时始如法炮制。再则他们对于元明两代作家的时地,剧曲的文章、故事、版本等都详述过了,用不着我再来噜苏,于是也就换个方向,说些和演剧有关的事。因为我自己就上过人家的当,不必要骗人家和我一样地在读了王氏和青木的书以后再读该两书的摘记似的剧史书;并且在纸张印刷都高昂的现在,浪费也不应该。不过这样做,于我自己则不很有利,至少,凭空要增添了不少麻烦,但对读者也许较为有益。企图如是,能否完全做到,却还得看力量够不够,实则自己也并无绝对的把握。
因此,拟在元代以前及以后要比别人的详点,而尤其是元以前。同时,我觉得写任何一门专史,倘专叙些史实,也不能免却雷同。历史事实不能容许捏造如现代的战报,甚至饰词都不能用,绝不能以转移阵地来掩饰城池失守。故只能在不歪曲史实的前提之下,采取与其叙录史实,不如论述史事的办法,免得形同流水账簿。如此,则我所写的与其说是中国戏剧简史,不如说是中国剧史论略,我想试这样处理着。
其次,是关于剧史的看法,这问题相当重大,在此不能不说明我的看法,至于看法对或不对,那是另一问题,而也正是我所希冀于高明指教的。过去一般谈中国戏剧史的人,几乎把戏剧史和词曲史缠在一起了,他们所重视的是曲词,即贤明如王氏,也间或不免,所以他独看重元剧。我以为谈剧史的人,似不应该这样偏。元代剧史在文学上说,确是空前绝后,无可讳言;但在演剧上说,未必为元人所独擅,总不能抹煞前乎元或后乎元的各期之成就;而且一种东西的成长,一定有它前面的历程和后边的发展,把事物孤立起来看未免危险,何况我们所谈的是戏剧!戏剧本来就具备着两重性,它既具有文学性(Dramatic),更具有演剧性(Theatrical),不能独夸这一面而抹煞那一面的。评价戏剧应两面兼重,万一不可能,不得不舍弃一方时,在剧史家,与其重视其文学性,不如重视其演剧性,这是戏剧家的本分,也就是剧史家与词曲家不相同的一点。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考原(史前时期)
第二章 巫舞(先秦时期)
第三章 百戏(汉魏六朝时期)
第四章 杂剧(唐宋时期)
第五章 剧曲(元明时期)
第六章 花部(清朝时期)
第七章 话剧(民国时期)
后 语
《中国戏剧简史》版本一览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