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8 世纪前德语文学概述
魏育青
德国与瑞士、奥地利构成德语圈,东西两侧没有明显的自然边界,在欧洲当轴 处的地理位置对它的历史不无影响。在文学方面,德国与周边国家接触频繁,有取 有予,在相互渗透的文化网络中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希腊罗马文学为欧洲各国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在欧洲语言文学中也属于历 史悠久的德语文学的影响也不例外,有种意见认为,英、法、意、荷等国侧重继 承古罗马的遗产,致力于建立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基督教的和谐,而在一般偏爱古 希腊文化的德意志人那里则可以感受到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基督教之间的紧张关系。 (参见 Bonhöffer 1988,96—97)不管是否同意这种特点概括,德语作家,从德国的 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到奥地利的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1874—1929),从崇奉日神精神的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1717—1768)到高扬酒神精神的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 1900),都不断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获得启迪,却是无可置疑的事实。
在 8 世纪前,日耳曼人的文学如咒语(Zauberspruch)、歌句(Lied)等一直 口耳相传,以后才有文字记载的作品。1841 年才在古老的宗教文献中发现的《梅 尔塞堡咒语》(Die Merseburger Zaubersprüche)是约10 世纪最重要的文字记载之 一。不可不提的是英雄史诗(Heldenepos)。在 9 世纪《希尔德布兰特之歌》(Das Hildebrandslied)之后和约 1200 年《尼伯龙根之歌》(Das Nibelungenlied)问世之前, 欧洲各地均诞生了可归入英雄史诗范畴的作品,如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 《熙德之歌》、俄罗斯的《伊洛尔远征记》以及主要流传于冰岛的歌集《埃达》和散 文集《萨迦》。日耳曼史诗《希尔德布兰特之歌》叙说的是发生在民族大迁移时期的一段充满悲剧性的故事:主人公抛下妻儿,随东哥特国王狄特里希(Dietrich)流 亡他乡,三十年后返回故里,在边境上和不认识他的儿子决斗并将其杀死,亲情和 父爱最终不敌战士的荣誉感。德意志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则篇幅巨大,分上 下两部:上部叙述齐格弗里德(Siegfried)的故事,这位尼德兰王子勇武过人,曾 杀死恶龙,以龙血沐浴后几乎刀枪不入。他不顾父母反对,决意向勃艮第国王巩特 尔(Gunter)的妹妹克里姆希尔特(Kriemhild)求婚。他帮助巩特尔打败撒克逊和 丹麦人,设法让他娶冰岛女王布伦希尔特(Brünhild)为妻,自己也因而得以和克 里姆希尔特成婚。后来,布伦希尔特得知丈夫是借妹夫之力才娶了她,深感屈辱, 侍臣哈根(Hagen)于是说服国王一起杀死齐格弗里德,夺取尼伯龙根宝藏。在下 部中,克里姆希尔特在悲伤和祈祷中度日,为了复仇,十余年后她嫁给了无比强大 的匈奴国王埃采尔(Etzel)。又过了十余年,她邀请巩特尔等人来匈奴相聚,而后 要了兄长的性命,又用亡夫的宝剑手刃仇人哈根,最后自己也死于非命。这部万行 史诗在歌德看来“如《荷马史诗》一般经典”,儿女情长交织着刀光剑影,在中世 纪德语文学中流传最广,对后世亦有深远的影响,很容易诱使人们从中去寻找所谓 “德意志特性”或“民族精神”。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