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丛考》:
(一)赵常恂先生说曹雪芹住在香山健锐营。一九五四年承德一位镶红旗满族人赵常恂先生看到我在《新观察》杂志上发表的《关于曹雪芹》一文后,来信告诉我说,他幼年在北京西城丰盛胡同满蒙文学校(相当于现在的中学)读书时,有个家住在香山健锐营的同学对他讲,他家那里的风景怎样好,星期天骑驴玩多么有趣。又说写《红楼梦》的曹雪芹当初就住在那里,当地有人还可以指出他的故居遗址,等等。
我接到他的信后,便复信问他一些详情,如:他的同学的姓名和住址以及所谓“故居遗址”所在的地名等。可惜他回信说,因事隔年久,他不但不知那位同学的下落,而且连姓名也忘记了。他的复信有云:“关于雪芹穷居北京西郊健锐营说,系出于同学友谊的闲话,并无其他作用,故余虽未能征实,确信决非诳语。”(见其一九五四年十月二十五日来函)
(二)曹未风同志说曹雪芹是住在镶黄旗营。一九五四年九月,也因看到我在《新观察》上那篇文章,曹未风同志从上海给我来信说:“记得在一九三〇年曾在北京西郊到过一个村子(在颐和园后过红山口去温泉的路上附近)名叫‘镶黄旗营’。曾听到一位当地人士谈到,曹晚年就住在那里并死在那里。……事隔多年,可能记忆有误,提出来仅供参考。”
(三)周维群同志说,曹雪芹住在南辛庄的杏石口。一九六一年秋,北京市人委文化工作队根据我的<有关曹雪芹八种》,在香山南一带从事广泛调查。他们来问我一些情况并送给我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参加那次调查的周维群同志在一九六二年四月的《北京日报》上连载过《曹雪芹的故居和坟地在哪里》一文。他认为:“我考虑如果说曹雪芹的故居……在健锐营,那毋宁说在南辛庄的可能性更大些。假设曹氏故居还在的话,那应当紧贴着山根,正符合了‘日望西山餐暮霞’、‘门外山川供绘画’、‘薜萝门巷足烟霞’等诗的意境,而南辛庄这个村子又离繁华的健锐营有一段距离,当不受其影响,真是‘山村不见人’,‘庐结西郊别样幽’。这样的自然村落,在二百年前用‘满径蓬蒿老不华’、‘衡门僻巷愁今雨’等诗句形容,也是恰到好处。”又说:“要是曹雪芹的故居在健锐营时,那敦氏弟兄、张宜泉等人的诗中当出现类似‘军营’、‘兵房’等诗句,可是我们今天看见的却是‘山村’、‘黄叶村’等等,这又合乎南辛庄这样的村落。”
(四)周汝昌同志说,曹雪芹是住在卧佛寺左近的北沟村。一九六三年出版的《曹雪芹》第二十章和最近新版的《红楼梦新证》七一七页,都认为曹雪芹的郊居地址是在卧佛寺西南侧的北沟村。他根据传说,认为“曹雪芹当日的故居左近,曾有成片的竹林子,这倒是一个很好的线索”。他又引敦氏兄弟和张宜泉的诗句,说曹雪芹的“村居情况是……‘碧水青山曲径斜,薜萝门巷足烟霞’,‘庐结西郊别样幽’;到春夏之际是‘谢草池边晓露香’,而到严冬之日则是‘野浦冻云深,柴扉晚烟薄。山村不见人,夕阳寒欲落’。可见他这所小村屋是门野水,径掩蓬蒿,是个十分幽僻甚至荒凉所在”。故他断定卧佛寺旁樱桃沟、退谷地方现在还有竹子的北沟村就正是这样一个所在。
(五)张永海说,曹雪芹先住在健锐营的正白旗营,后迁至镶黄旗西营。一九六三年三月中国作家协会要我去香山门头村正黄旗访问张永海老人,了解关于曹雪芹的传说。事后我曾写了一篇《记关于曹雪芹的传说》(见《有关曹雪芹十种》)。张永海说,曹雪芹搬到香山是按“拨旗回营”的例,住在正白旗,在四王府之西,地藏沟口左边靠近河滩的地方。那儿今天还有一棵二百多年的大槐树。他说,曹雪芹既是按拨旗回营的例住的正白旗,那他每月就应该拿四两银子,每季一石米,住三间房。他又说,乾隆二十年春天雨大,雪芹住的房子塌了,不能再住下去,他住在香山镶白旗的朋友鄂比帮他在镶黄旗营北上坡的碉楼下找到两间东房。据说曹雪芹生前就一直住在那里。关于这个问题,另有黄波拉同志一篇文章刊在《羊城晚报》上;张永海同志本人也发表过一篇文字记载,内容基本上与以上所述相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