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式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式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条件。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和把握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形成创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重要目标,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由农业国转向工业国,从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这一要求。毛泽东结合我国当时的具体国情,对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借鉴,以探索出符合我国发展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式。毛泽东提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前提,提出了“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发展方针。因而,从1950年以后的十多年时间,毛泽东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坚持与中国现实情况紧密结合,实行官僚资本国有化,完成土地改革,确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并探索一系列有效措施,完成了第一、二产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对工业、农业、轻工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筹理顺,同时还实现了对国家、个人、集体三者之间关系的兼顾,使得各方主体参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调动;他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式,使得国民经济能够于综合平衡中发展。同时,他还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重视科技干部队伍的打造与培养,并加大力度普及科学知识,以促使农村劳动者的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升。虽然毛泽东晚年在领导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了错误,但是他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统筹兼顾”“发展科技”等观点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拓展。1964年,党中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设想,并主张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要按两步走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20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受当时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走过了一条很长时期的“粗放式”的发展道路。随着这种传统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向新的发展的转变将不可避免。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就是在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结合中国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两个重要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1993年,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坚持“质量、速度与效益并行”的思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从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益上得到体现,三者必须是并行的,仅保证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或者是质量都是不行的,经济发展必须扎扎实实、追求效益、稳步协调。显然,邓小平重点强调了“快”必须建立在质量与效益的基础上。为了保证质量、速度、效益三者的并行,需要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以使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能够得到充分结合,以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并且,邓小平也十分重视科技发展,提出是否能够首先效益、速度与质量的并行关键在于科技与教育。他提出“四个现代化”必须通过改革开放政策实现,即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手段,带动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方式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而社会主义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与实质是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完善,切实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从生产力角度提出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问题:“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①并且社会主义根本矛盾的主要方面始终是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在长时间的实践中,人们经常不重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在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时,单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虑社会主义发展程度,显然是错误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