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文心:第二届中国生态文学优秀作品集》:
那村庄,美出了个新时代
何建明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已出版报告文学作品50余部,翻译文本多达十几个国家。代表作有《落泪是金》《国家》《忠诚与背叛》《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等。
之前,我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个叫“余村”的中国村庄,也没听说过“安吉”这县名。但去之后,我真的被它们美醉了。
除了情感之外,人对自然万物的美感,应是赏心悦目的那种味道。余村便是。
你瞧:那三面环山的远处,皆是翠竹绿林的群峰,如一道秀丽壮美的屏障,将小山村紧紧地呵护在自己的胸膛间。从那忽隐忽现的悬崖与山的褶纹里流淌出的一条条清泉,似银带般地织绕在绿林翠竹之间,显得格外醒目。
近处,是一棵棵散落在村庄各个角落的大大小小的银杏树,它们有的已经千岁百寿,却依然新枝勃发、绿意盎然,犹如一个个忠诚的卫士,永远守护着小山村的每一个夜晚和每一个白昼。
村庄的那条宽阔的主干道,干干净净,仿佛永远不会留下乱飞的纸屑和垃圾。路面平坦而柔性,走在其上,有种想舞的冲动。左侧是丰盈多彩的田畴,茶园、菜地和花圃连成一片。那金黄色的油菜花,一定会将你拖入画中。沿途蹿于民宅前后的新竹,喜欢客人前去与它比个高低,那份惬意肯定令你陶醉。
这是余村最生动、最有内容、也最易感动他人的一景:看不到一个年轻人在村庄里游荡,他们的身影或是在农家乐的阵阵笑声里,或是在“创意小楼”里的电脑与网络前,或是在山涧竹林的导游路上;穿着鲜艳漂亮衣服的孩子们,每天都像一队队刚出巢的小鸟,欢快的歌声与跳跃的身姿总伴着他们走在上学与放学的时光里;老人是余村最常见的风景线,他们或三三两两地在一起欢快地聊着过去的余村,或独自或成群地聚在一起吹拉弹唱,无拘无束地表演着自己的“拿手戏”;那些闲不住、爱管事的长者,佩戴着袖章,肩挎着竹筐,像训练有素的人民警察和城管人员,时刻等候着每一片垃圾的出现和每一个不文明的行为,他们的笑脸和自己动手的点点滴滴,倘若你遇见,犹如春风沐浴,阳光温暖。余村的美,既有中国传统式的“世外桃源”之美,更有新西兰哈比屯村的那种大自然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美。来之后,你有一种不想再走的感觉;走之后,你的神思里总会有一幅“余村图”时不时地跳出来招惹你。这就是今天的余村。
而我知道,2005年3月之前的余村,其实不仅无美可言,且可能是全国最差的山村之一。它的差并非因贫困所致,而是缘于极度的环境污染和严重的生态破坏。那时村里人有句口头禅:“余村余村,死了没尊严,活着比死还受罪。”
村民们回忆说:那时我们靠山吃山,开矿挣钱,结果开山炸死人、石头压死人成为常事,死了还不如一条狗,因为炸死和被石头压死的人,连完尸都不太可能。活着的人,整天生活在漫天笼罩的石灰与烟雾当中,出门喘气要系毛巾,口罩根本不顶用。家里的窗门玻璃要几层,即使这样,一天还要扫地擦桌两三回。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