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连云港七十年”是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连云港市在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本书汇集了评论家对连云港作家作品的评鉴。包括《青春的芬芳格外香》《一部长诗的三个维度》《福克纳与吕新小说比较论》《西游取经故事的主旨演变与玄奘身世安排的嬗变》等文章。其中既有探讨文艺理论问题的文章,也有评论、研究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文章,还有史料钩沉类的作品。本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不仅是对本土文学的支持,也为读者打开了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我读到了一份纯粹(外二篇)
周维先1937 年出生,江苏宜兴人。1958 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连云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主席、党组书记,兼任江苏省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剧协、中国影协、中国视协会员。著有《周维先自选集》(十卷本)。
走在院子里,偶一抬头,哦,蜡梅开了。它颜色淡淡的,一点也不绚烂;香味幽幽的,一点也不妖娆。素面朝天,一片天真,在春天到来之前静悄悄地开放。它没有喧哗,没有矫饰,不事雕琢,绝不招摇,带着一片率真绽放在百花烂漫之前。这是一份超脱,更是一番境界。
正像我近日正在阅读的文章:看不到字斟句酌谋篇布局的刻意,也看不到一江春水向东流般的语言狂欢。作者张国良,是连云港市企业界的风云人物。一篇篇文章却低调而又平实。真人,真事,真感情。
真得如此之善,如此之美,如此动人心弦,常常直抵我心头最柔软的去处,让我感喟不已。
读他的文章,就感觉他在倾诉,我在聆听。面对面,心贴心,无拘无束,侃侃而谈:关于战友,关于同仁,关于母亲,关于小姑,关于没有血缘关系的外甥女,关于理发店的女老板,关于不打不相识的客户王奇,关于用匿名信函指导工作的退休领导,甚至那辆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老吉普,都有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读着张国良朴实无华的文章,我不由得纳闷——或许,没有技巧就是
一种技巧?不事渲染也是一种渲染?为什么他的文章深深吸引了我?为什么这么明白如话的文字,竟然释放出不可抗拒的魅力?
思来想去,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我们身边上演着太多的豪华与挥霍,太多的虚与委蛇和刻意逢迎,让你在眼花缭乱的假面舞会中,不知道在哪里才能找到真情实意。这时,一个不戴面具的人向你走来,给了你一份当今时代十分难得的纯粹。
纯粹的文字源于纯粹的感情。
纯粹的感情应出于纯粹之人。
我虽然与张国良同志只有一面之交,读了他一篇篇纯粹的文字,我相信:他或当是一个纯粹的人。
彭云其人其文
彭云,在我心目中,是一个无法复制的人。他曾历经磨难。他曾破帽遮颜。风里雨里,泥里水里,阅尽世态炎凉,尝遍人生百味。那年月,一顶右派帽子足以压垮一个五尺男儿。而彭云,始终没有丢掉手中的笔和对于未来的梦想。
就是这样一个在苦难中不失尊严、在绝境中也能活出人样来的人,在他即将进入耄耋之年的时候,为我们奉献了一本称得上洋洋大观的《彭云文集》。《彭云文集》在连云港现代出版史和文化史上,应该说也是不可复制难以逾越的。这本书,我是专门到彭云府上去拜领的。捧着这沉甸甸的大书,我不由得心生敬畏,一时语塞之后,很长时间都处于失语状态。不是无话可说,也不是话无法说,而是不知道该如何说,才不至于以偏概全,挂一漏万。
彭云的文章,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也可以当作文化著作来研读。他博闻广识的视野,他古今通览的气度,他对连云港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烂熟于胸,了然于心,使他的许多篇什,看似信手拈来,却常常涉笔成趣。那行走中的文字淡定自然,时时露出机趣。一如徜徉在山阴道上,移步换景,赏心悦目,我辈着实不可与之比肩。
在我看来,《彭云文集》既是他的散文随笔之总汇,也是一本连云港历史文化小百科全书。它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文献价值,在连云港都是独一无二的,无可取代的。
记得捧回文集的那一天,我徐徐翻开飘着墨香的书页,顿然觉得走进了连云港长长的时光隧道。我很安静,又很超脱;我很通透,又很享受。掩卷之后,我觉得自己更丰富了,更知性了。在书中,彭云不断地切换时空,穿越古今,你可以读到几十年前新浦的街谈巷议风土人情,你可以吃到令人垂涎的蟹子豆腐和当路朱二亲手烹制的狗肉,你可以走访那些老街坊、老字号、老戏院、老寺庙、老茶炉、老草行,烟鬼们抽大烟的老膏店,叫卖衣服的估衣市,你还可能不经意间在石板路上同诗人石曼卿、作家李汝珍、才女刘淑曾甚至与画家王宏喜、建港总指挥赵泳意外相逢,牵着手扯着衣袖,到小酒店里烫一壶老酒,天南地北地畅叙一番。
……
目录
001 文学沉积的美学追求 / 蔡骥鸣
001 我读到了一份纯粹(外二篇) / 周维先
007 平民小说与平民作家(外四篇) / 周维先
015 胸藏万壑 月映千江 / 张成杰
019 片片情思,飘自时代的激流 / 张峦耀
024 文品•人品 / 殷胜理
027 主、客观的遇合与诗歌空间的拓展 / 刘晶林
030 寻找精神上的一方净土 / 刘晶林
033 诗歌海洋里的冲浪者 / 李锋古
039 梦从事业延展到文学 / 李锋古
042 叙事结构、审美特质与人物隐喻 / 赵江荣
051 网络文学辨 / 胡广平
054 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与开拓 / 徐习军
062 作为文学表象的爱与生 / 李惊涛
077 当我们逃离纷杂的人世 / 何锡联
081 一部长诗的三个维度 / 刘 枫
093 二月阡陌风自暖 / 王军先
096 苦难是有力的 / 蒯 天
101 一座必须进入而难以渗透的精神岛屿 / 望 川
109 翻译琐谈 / 张亦辉
115 像诗穿行在诗中 / 蔡 勇
117 生命的徒迁 / 李 明
121 当代电影中的类文化意识初探 / 徐家康
132 传奇时空的意识形态趋向 / 卞永清
140 唤醒人类的迷梦,迎接觉醒的阳光 / 张景兰
145 因为爱,所以爱 / 李建军
150 青春的芬芳格外香 / 李建军
156 李洁冰的小说场域与价值指涉 / 刘方冰
165 与历史人物对话(外一篇) / 蔡骥鸣
171 困境突围中的心灵之殇 / 蔡骥鸣
173 甘将赤子心 献给连云港 / 马永娟
177 生活无处不飞歌 / 徐学鸿
180 以英雄之名,铭记英雄 / 孔 灏
187 风乎舞雩咏而归(外一篇) / 孔 灏
193 心灵的呼唤 / 莫延安
198 人间烟火里的爱与暖 / 徐 凝
202 福克纳与吕新小说比较论 / 张永义
210 魏晋款文人的魏晋款文字 / 徐则臣
213 灌河惊涛 意蕴丰厚 / 相 玲
215 曹延标儿童文学创作艺术探 / 金 刚
222 琐谈《镜花缘》与明清六大小说的关系 / 李德身
230 从“惟善为宝”的标榜看李汝珍思想的局限 / 许卫全 李昌华
238 郭小川抒情诗的艺术追求 / 夏春豪
252 《镜花缘》价值的重新认识 / 龚际平
260 论曹禺早期剧作的浪漫主义特质 / 陈留生
273 从《过客》等篇什看鲁迅创作的荒诞意识 / 张宜春
279 浅析朱自清和鲁迅的交谊 / 陈 武
287 西游取经故事的主旨演变与玄奘身世安排的嬗变 / 伏涤修
296 海州文化对明清文人小说创作的影响 / 李传江
310 编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