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新实力与新活力:"80后"文学现象观察
0.00     定价 ¥ 45.00
沧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70209873
  • 作      者:
    白烨
  • 出 版 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白烨,陕西黄陵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学术专长为作家作品评论与宏观走向考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和作家作品评论方面,撰著三百多万字,已出版《文学观念的新变》《文学新潮与文学新人》《文学论争二十年》等文学批评著作。其中,《文坛新观察》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另主持或主编有多种文学选本和年度文学现状概观著述。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就“80后”文学现象的发生于发展,“80后”写作群体的优长与局限,多位较有代表性的“80后”作者及其作品等,进行了概要的扫描和精到的评说。“倾向言说”“创作评论”和“序跋之页”等栏目,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报告了“80后”在新世纪的长足崛起、写作状态及新异风采。作为“韩白论争”等一系列事件的当事人,作者较早介入并长期关注“80后”。本书评介“80后”文学具有相当的内在性和系统性,为文坛内外了解“80后”,以及“80后”群体反观自身所必读和必备。
展开
精彩书摘
少年写作纵横谈——与作家格非的对话

《北京青年报》编者按:以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作者为主的少年写作群体正甚嚣尘上,在市场上来势汹涌。大量文学新人甚至低龄儿童都在加入文学、出版的大军,似乎呈现了出版的多元化格局。作家格非和评论家白烨显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在市场的多元化表象下,其实潜藏了文化选择的单一性,值得忧虑的是表象多元下的内在芜杂,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格非刚刚任“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归来,白烨是一直关注文坛现状的资深文学评论家,且听两位的相关看法。
一、少年写作在严格意义上说是准文学
白烨:我觉得这些年的少年写作,或者叫中学生、小学生写作现象越来越突出。这个现象里不是有很多人为因素的话,也许还可以复制下去。但是这几年,确实有其他因素的介入,所以这种现象比较令人忧虑,代表性的像韩寒,韩寒的《三重门》印了几十万册,然后又出了一本散文集,又印了几十万,在今年1月份的第二本长篇小说印量也是30万册,靠作品本身的话,30万册非常不容易,但是这种数量之后包含很多的因素。这个现象比较令人忧虑的是,可能给创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正在写作的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对整个文坛的影响也有消极的一面。从总体上讲,文学这个行当,应当说还要讲阅历,并不是说越年轻越聪明凭一点写作技巧、凭一点基础马上就能写得很好,我觉得真正的文学还是要看阅历、讲经验的。
格非:这个问题跟商业写作,跟出版业,跟我们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的意识是相关的。写作的低层化、低龄化,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体制,父母如果说是给小孩子进行一笔投资,他希望很快收回这笔投资,他的这种投资心态,使写作越来越成为一种投资行为。比如说这次“新概念”大赛,我是评委,就是这帮孩子,很多人,我在上海的时候跟他们接触,他们带有非常强的功利目的,通过写作能够上名牌大学,能够加分,目的非常清楚,这就违背了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写作意义的初衷。好的作文确实比较少,我不否认这是社会发展当中带来的,这个实用的动机可以说是全国上下都非常厉害,从普通老百姓到大学教授,我们没有办法苛求那帮孩子,因为他们的生长环境就是充满了竞争,充满生存压力和充分的对未来的忧患这样一种意识,所以写作带有很多功利性。让我们感觉到非常忧虑的是,出版业也在推波助澜。因为我经常去逛书店,逛书店的时候我就很郁闷,中国每年出版那么多书干吗?从我个人来讲有很多书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大家在拼命地出,追求销量,它有一个庞大的商业利润,出版社在不断地制造选题和轰动效应,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一般来说,作家的作品还没有开始,出版商就开始考虑了,什么样的书是有市场的,所谓的市场预期,所谓的想象空间。
我们现在的文化本身自觉地培养了一批美国迷、日本迷、韩国迷,他们的生活方式从里到外全是这样一种时尚,比如说喜欢看好莱坞大片,喜欢喝可乐,喜欢开奔驰车。这就很容易造成一群从文化上依赖西方的孩子。
展开
目录
少年写作纵横谈——与作家格非的对话
青春文学行销的背后——在青春文学座谈会上的发言
“80后”的现状与未来
就“80后”写作答《中国青年报》记者
文坛“80后”——答《北京日报》记者问
关于“80后现象”答《中国艺术报》记者
就“80后”加入中国作协答《河北青年报》
就“80后”答《新京报》记者
如何看待“80后”?——再答《中国青年报》记者
“80后”的读与写——从一份调查问卷说起
走近“80后”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80后”在成长——2007年的一个可喜现象
在成长中成熟——“80后”在2008年
再谈“80后”——在广州商学院的讲座
同少异多的背后——我看中日两国的青春文学
作为国际现象的“80后”
“文二代”挺进文坛
我看青春文学作家办杂志
文学新实力的蓄势与崛起——新世纪以来的青春文学概观
文学新人的青春风采——青年作家队伍现状观察
新实力与新活力——上海“80后”作家写作概观

创作论评

如歌的成长——读唐玥的《高一岁月》
张悦然长大了——读张悦然的小说集《十爱》
新的超越——读春树的长篇小说《2条命》
特别的境界特异的才气——读田原的长篇小说《双生水莽》
含忧带愤的悲伤——读郭敬明的长篇小说《悲伤逆流成河》
彭扬和他的《天黑了,我们去哪儿》
现实中的“童话”——读王莹的中篇小说《黑暗中的舞者》
才女颜歌
风情中的人情——读颜歌的长篇小说《五月女王》
成熟的新人清劲的新风——七堇年和她的《澜本嫁衣》
“80后”中“这一个”——读莫小邪的小说
读蒋方舟有感
董晓磊的意义
我看鲍尔金娜的《紫茗红菱》
爱的旅途——读章元的长篇小说《20后没有初恋》
“扯”与“浪”的背后——读章元的长篇小说《给我一把椅子》
悲情背后的激情——读钱怡羊的长篇小说《黑色咖啡》
惊人又启人的“呐喊”——读徐艺嘉的长篇小说《横格竖格》
爱的追寻与追问——读吴瑜的长篇小说《上海,不哭》
迷惘中的探求——读吴瑜的长篇小说《不渝》
新人自有新气象——读《十月》“新锐作家小辑”有感
有胆有识更有爱——读董夏青青的《胆小人日记》
为理想奋斗的苦乐年华——读葆卿的长篇小说《理想国的小小鸟》
俗世的观察与世俗的批判——评米米七月的长篇小说《肆爱》
青春文学写作的新高度——读笛安的长篇小说《西决》《东霓》
后生可畏——读魏天一的长篇小说《镜子风暴》
贵在纯真——读楚楚作品有感
小中见大平中有奇——评辛夷坞的长篇新作《浮世浮城》
一个有希望的文学新人——在刘辰希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与爱一起成长——读姜晓彤的长篇小说《你可曾爱过》
在苦涩的青春中成长——读张建祺的长篇小说《我们的红楼梦》
风月里的风云——读程荫的长篇小说《断章》209
青春心声的诗意吐露——读苏笑嫣的长篇小说《外省娃娃》213
爱的合唱——评王萌萌的长篇小说三部曲216
带刺又带泪的青春自诉——读晶达的长篇小说《青刺》219
走向成熟——读孟小书的中篇小说《锡林格勒之光》223
真情地寻找——读杨则纬的长篇小说《于是去旅行》227

序跋之页

新的群体新的气息——《我们,我们——“80后”的盛宴》序
当代文学的青春证明——“青春中国”文学书系总序
借舞台,演悲戏——张佳玮《朝丝暮雪》序
摇曳的文本成功的新变——章元《1979,你让我抱一抱》序
“拔青”时节的真切写照——郑执小说《浮》序
勇气与才气——宋浩浩长篇小说《双山》序
青春爱恋的诗性书写——蒋峰长篇小说《淡蓝时光》序
别样的超越——池冰长篇小说《守望》序
不只是告别——卢然长篇小说《蔚蓝色的告别》序
在流失真爱的年代里追寻真爱——沈诗棋长篇小说《北京的朝酒晚舞》序
值得深思需要追问——何天白长篇小说《我们的校园属于谁》序
多点超越的青春文学力作——祖若蒙长篇小说《也许是要飞翔》序
写实一种——莫小邪长篇小说《何不醉在人间》序
超越自我的写作——李思雨作品集《美好的时光》序
不只热闹,还有门道——任彧《黄昏之城:北方的风笛与南方的诅咒》序
一代新人的文学宣示——《我的文学》序
新的进取新的风采——《2009年青春文学》序言
与青春文学做伴——《2010年青春文学》序
是该他们登场了——《2012青春文学》序
放飞文学的梦想——《“新蕾杯”青春文学新星选拔赛作品集》序

附录

白烨:“80后”文学的保姆
“80后”写作:从文化到文学——白烨文学批评感言
以包容精神寻求对话——白烨与“80后”
白烨:当代青春文学研究的奠基者

后记
再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