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南方民族文学话语研究》:
(二)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建构与国家认同
现代南方民族文学对民族文化建设贡献的第二个方面,是积极参与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建构,表达出对中华多民族国家的衷心拥护与热爱,从而构筑起牢固的国家认同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南方民族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出不同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并一如既往地表达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比如,在抗日战争特殊历史时期,南方民族作家构建了以保家卫国、维护中华多民族国家领土与主权完整为核心的救亡话语。在20世纪50-70年代,南方民族作家积极构建了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中国现代化步伐的新时代话语。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南方民族作家又积极参与到改革开放、加快各民族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话语建构之中,及时地为这一时期的主流话语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反过来推动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关于现代南方民族文学对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建构,由于前面正文部分已论述较多,这里仅以新时期苗族作家向本贵的作品与土家族作家李传锋的《白虎寨》为例着重加以分析。
苗族作家向本贵的小说创作是与中国农民的生存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向本贵出身于苗族农民家庭,长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民父老兄弟怀有天然的阶级感情。而中国农民在中国社会中所处的弱势地位、他们所处的现实生存处境、所承受的生活苦难又引起他无限忧思与同情。于是,“思想农民”或为中国农民代言成为向本贵为自己设定的文学旗帜,“书写农民的苦难,书写农民的企盼,书写农民的所思、所想、所求,书写农民的愚昧和落后,书写几千年来缚着农民的难以解脱的桎梏”,或者“关注农民的命运,关注农民的未来”,“关爱农民的生存状况,给农民以大悲悯、大同情、大关怀”①,成为他小说创作自觉而执着的追求。
向本贵坚持思农民之所思,想农民之所想。运用或借助自己的小说,他表达出中国农民的基本生存愿望,写出了中国农民的日常生活追求与期盼。通过自己几十年的观察与思考,向本贵发现,由于生存背景的恶劣、经济水平的低下以及生产技术的落后等等,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的生存愿望其实是异常的简单,就是过上温饱生活,过上和平的好日子,甚至就是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就是告别几千年来挨饿受冻的苦日子,就是在遭遇各种自然灾害或社会灾难的条件下能够躲避饥荒与战乱,拥有一份活下去的权利。他们所追求的是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除外便没有过多的奢想。为了达到这样的生存目的,他们充满对土地的渴望与敬畏,希望风调雨顺,祈求上天的馈赠;他们愿意在土地上洒下辛勤的汗水与付出所有的生存智慧;他们同时希望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好的制度与好的政府。对《凤凰台》中的农民田大榜来说,他祖祖辈辈的生存愿望就是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通过自己在土地上的勤奋劳作实现生活的富裕,“勤俭为本,创家立业”因此成为代代承传的“家规”,勤俭持业也成为田大榜终生所遵循的信条。而在20世纪50-70年代的特殊生存背景下,田大榜一辈子的生存愿望就是“把日子过好,天天吃鱼吃肉吃白米饭”。这种生存的意愿甚至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初衷:实现天下均富。对《乡村档案》中苦藤河乡的广大农民来说,他们的生存愿望则是在苦藤河上修一座能过汽车的大桥,改变几千年来交通严重闭塞的落后局面,从而打通通往富裕生活的道路,同时告别缺钱少用的贫困生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