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文化传统与家国情怀的审视:以陈忠实及其《白鹿原》为例
0.00     定价 ¥ 99.00
沧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52888
  • 作      者:
    张志昌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志昌,男,1970年生,陕西扶风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师,西安工业大学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近些年专注于哲学理论和传统文化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陈忠实是当代中国文学大家,《白鹿原》是我国当代长篇小说的一座高峰。在对白鹿原上的两个家族百年变迁史的描述过程中,陈忠实以小说的形式从文化传统和家国情怀的视角饱含深情地剖析了民族秘史。
  《文化传统与家国情怀的审视:以陈忠实及其<白鹿原>为例》从历史地理、社会思潮、经济社会背景、关学支撑、文学传统等角度介入,重点分析了典型人物及其经典化历程,尽可能地再现了作家及其作品的文化传统和家国、家园情怀。
  《文化传统与家国情怀的审视:以陈忠实及其<白鹿原>为例》以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方法为主线,以关学文化传统为副线,有严谨的学术分析和锤炼,有娓娓道来的通俗解读,有对历史原貌的自然铺陈,亦是对作者和陈忠实先生长期交往的理论升华和总结。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化传统与家国情怀的审视:以陈忠实及其<白鹿原>为例》:
  康有为和严复的方案
  人类社会在迈向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中西方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处境。一个人、一个群体能不能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作为天生的政治动物参与到这种生活模式中,是不同阶层,主要是不同个体必须面对的问题。虽然“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获取自由和资格,成为独立自主的、享有相应权利、承担相应义务就成为作为本体意义上的“人”应该探讨的重大课题,成为民主的主要内容。传统中国在一种大一统的模式下,家族是王朝更迭的主力,刘、李、赵、朱、爱新觉罗等不同的家族操持着农业文明下老百姓的生活和政治权力的运行。当富强成为明日黄花,尤其是遭受近邻日本那样一个“蕞尔小国”的痛击之后,救亡压倒富强成为主流思潮。在知识分子心目中,在整个社会,当然独立自主、甚至富强都应该是在群体意义上的一种期盼。近代中国关心国家能否充分行使权利(权力),实现富强超过了作为个体的“民”是否享有基本权利,权力运行中是否需要限制国家权力等诸多问题。
  康有为提出了大同社会中的理想模式,在社会蓝图设计中把“仁”“孝”等传统观念作为达到彼岸的主要手段。康有为认为在当时的中国,不能奢谈共和,因为共和是较远大的理想,只能由君主立宪渐次达到共和。
  “无论是康有为还是梁启超,中国的落后挨打所带来的耻辱给他们思想上的震撼比他们对中国个人的悲惨生活状况的关切要强烈得多。因此,个人作为活生生的个体容易被他们看高的眼睛冷落在一边,最多也只能作为民族和国家致富的一种工具而被记起。”
  严复断定,中国从秦代以来就无所谓国,而只有家,政治权利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身,历朝历代都是君主专制的制度,实行的是家天下,亿万人民不过是皇帝的臣妾奴婢,天下的兴亡不过是一家一姓的兴与亡。皇帝是一国的象征和一切权力的集聚者,宪法、国家、王权都集于一身,一旦家亡,则一切与之俱亡,对人民而言不过是换了一个新的主人而已。因此,这种家天下的统治是难以持久的,因为人民丝毫没有权利而且政权兴亡与其没有关系,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地位。“要救国,只有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严复是深信这一点的。
  天朝大国地位的衰落、政治的腐败与黑暗、经济的凋敝与衰退、文化的专制与保守、军事的失败与无奈,整个社会陷于动荡困顿之中,社会整体感到愤懑而又无可奈何。对近代中国自身现状的屈辱与忧虑、对西方文明的困惑与探索一直困扰着乱世中的国民。许多人感到忧虑,对外国侵略和现实的黑暗表示极大愤慨,一个个“太息痛哭流涕”“梦寐不安,行愁坐叹”。马克思在著作中表达了这种愤慨:“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谭嗣同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书写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写出了多少中国人的愤懑之情,写来沉痛,读之悲愤,更激起无数人爱国救亡的豪情。在愤懑之余,社会底层的被压迫者就会铤而走险,寻求生路。知识阶层无可奈何之中,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传统,更面向了现实,力图改变现实。在愤懑与抗争之中,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中国传统政治产生了严重的认同危机。
  一个国家人民共同的认同感发生动摇时会出现政治认同危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落、阶级、种族、语言、团体的认同与对国家的认同发生冲突;另一方面是传统与现代、乡土与世界发生冲突,使新兴国家人民不知所从,甚至出现无根的感觉。
  ……
展开
目录
自序 写作缘起
第一章 创作准备
第一节 历史地理意义上的白鹿原
第二节 晚清开始涌动的社会思潮
第三节 家国、家园与经济社会背景

第二章 关学与文化支撑
第一节 《白鹿原》的关学传统
第二节 乡约与乡村治理
第三节 文化重负:辫发与缠足
第四节 《白鹿原》的民俗传统
第五节 秦腔的历史文化传统

第三章 军阀乱象和民初人物
第一节 军阀乱象与《白鹿原》
第二节 于右任与刘镇华
第三节 牛兆濂与范紫东

第四章 陈忠实的文学传统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创作
第二节 文学传统的汲取
第三节 焦虑、孤独与平民化
第四节 理论升华

第五章 典型人物
第一节 白嘉轩:另类地主和独立人格
第二节 鹿马勺、勾践与鹿子霖
第三节 传统社会最后的智者:朱先生
第四节 白孝文:小写的顽强生命
第五节 女性悲歌
第六节 黑娃:欲说还休的革命者

第六章 经典与经典化
第一节 《白鹿原》的经典化
第二节 灾难与死亡面前的人心
第三节 《白鹿原》与经典类作品比较

参考文献
传统与情怀:致敬脚下的土地与身边的文学(代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