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的已有著作并没有在理论上对国家形象进行系统分析,相关成果散见于各种论述的有关章节,并以与形象属于同一层次的“威望”、“吸引力”、“声誉”、“信念体系”、“品牌”之类的近似概念出现。本研究丛书有如下两个明显的比较优势,而这也正是本套丛书的显著特点(1)丰富并拓展现有的国家形象传播的研究 (2)促进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发展
本书主要探讨哪些因素在制约和影响新闻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以三家印度英文主流报纸《印度时报》、《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为研究对象,本书采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三家报纸关于中国的报道在议题及报道框架上的差异及其原因。研究发现,在外交和军事议题中,国家利益是影响报道框架中首要因素;经济与环境议题政治化,是国家利益的延伸;文化议题体现了中印的传统友好关系,而对中国国内政治问题的报道显示出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三家报纸对社会议题的科技议题的客观报道则显示出新闻职业理念的影响。由于不同议题中的影响因素不同,三家报纸所塑造的中国形象也就不同。本书最后反思了应该如何应对以及如何认识新闻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建构。
印度是与中国有着友好传统的国家,但也是一个深受西方政治理念影响的国家。如果从佛教传入中国算起,中印已有2000多年的交往史。近代史上,中印两个东方大国都曾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两国在精神和道义上互相支持,最终完成了民族和民主革命,建立了现代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由于历史上遗留的边界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边界战争给两国关系蒙上了阴影。在英国对印度的长达几百年的殖民统治中,一方面英国从印度榨取了大量的财富,给印度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英国将西方的现代文明传入印度,印度独立后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理念的差异性,以边界领土问题为主线的外交关系的敏感性,以佛教文化为纽带的友好交往史,以发展经济为要务的国情的相似性,共同构成了中印关系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新闻媒体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必然会体现这些因素。
随着中印政治和经贸关系的飞速发展,印度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开始增多。但是部分印度主流英文媒体丑化、诋毁中国,制造印度版的“中国威胁论”。有人认为印度英文媒体对华报道“中偏负面”是因为商业化的压力所致。“印度的英文媒体不像地方语言媒体那样具有大量的天然的读者群,它们的生存主要依靠广告,这使得英文平面媒体以及电视台之间争夺受众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在印度媒体市场上,随着商界因素对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商业利润来决定对某一个国家的新闻报道多寡的现象越来越多。”也有印度人士认为:“别太相信媒体上的胡扯,那是新德里的政客和编辑的看法,因为他们需要树立一个敌人,他们就不断说那就是我们的敌人,人们相信了,就真的以为有了敌人。”印度媒体在职业理念、价值取向和运行体制上借鉴和模仿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具体的报道领域,中印之间竞争与合作并存;在历史文化领域,中印之间更是存在无法割裂的纽带。因此,印度英文主流报纸对于中国的报道受到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实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是我们研究海外媒体如何报道中国以及为何如此报道的一个典型案例。这不仅为我们研究如何提升国家形象提供依据,而且有助于我们客观冷静地认识一些海外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以及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国家形象建构的长期性和历史性。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