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战场记忆: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国民党军被歼纪要
侯镜如梁述哉黄翔刘春岭
在平津战役时,我们几个人都是国民党军队的指挥官。由于当时的职务关系,对战役的了解,有的不够全面,有的不够具体,而且可能还有讹误。现仅各就自己的记忆和认识,经过共同研究,写出这个材料,以供参考。
一战役前华北国民党军队所处的形势
从国民党反动派于一九四六年七月发动全面内战以来,直到一九四八年秋,经过两年多的战斗,所有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的各军师,在强大的人民解放军的沉重打击下,有的被歼灭了,如第三军早在一九四七年秋清风店一石家庄战役中即被歼灭;有的遭受过歼灭性的打击,有的遭受过严重的打击,如原第十一战区——保定绥署孙连仲所属的第九十二军、第九十四军、第十三军、第三十四集团军所辖的第十六军以及原第十二战区——张垣(张家口)绥署傅作义所属的第三十五军和暂编第三军(即第一。四军)等等。其中第九十二、九十四军都是抗日战争刚刚胜利后,首先由美国空军空运到北平来的(第九十四军是由上海空运到北平南苑机场后,开赴天津的;第九十二军是由武汉以美机七十余架空运到北平西苑机场的,该军即驻防北平),是蒋介石为了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发动全面内战而摆在华北地区的主要资本。所有这些部队已经没有一个是完整的了;而且军心厌战,士气低落,战斗力一般都很差。
在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之初,一九四六年十月间,原第十二战区傅作义部曾乘华北人民解放军和蒋介石嫡系部队在怀来东西之线对战的机会,从背后偷袭了解放区的要点张家口。蒋介石以傅部作战有功,为了挽回每况愈下的战局,支援其东北的作战,于一九四七年秋,即国民党第三军在清风店一石家庄战役被彻底歼灭之后,就撤销了孙连仲的保定绥署,成立了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简称华北“剿总”),任傅作义为总司令,指挥原保定、张垣两个绥署所有的军队。
华北“剿总”在北平成立之后,开头一个比较大些的战役,就是一九四八年一月间在涞水附近进行的。在这个战役中,傅部“精锐”主力第三十五军的新编第三十二师首先遭受了歼灭性的打击,师长李铭鼎阵亡,军长鲁应麟自杀,并损失了不少重炮和车辆。从此以后,傅部在大半年的作战中,除了进行一些零星奔袭战斗,消耗了一些兵力之外,也是毫无“建树”;至一九四八年九月以前,也仅仅是维持住了平、津、保、唐、张家口以及承德等几个大据点,至于这些大据点之间的交通线,早已不能保持畅通了。从一九四八年九月起,由于人民解放军相继在东北和南线发起规模巨大的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因而华北的国民党军在战略上很快地便形成了完全孤立的状态。
在两年多的过程里,华北国民党军不但在战斗力上进一步削弱了,而且在指挥上也因为傅作义之被任为华北统帅,蒋介石嫡系和杂牌部队之间的矛盾就更为突出了;互相倾轧、互相观望、互相利用、指挥不统一的现象,随着形势的愈益紧迫,也更为普遍和严重了。上述涞水战役就是其中之一例。当时蒋系第十六军和第九十四军的一部曾参加由保定、满城到易县一带的所谓“扫荡”,但是当涞水战役傅军与解放军主力接触时,蒋系部队都不积极行动,以致形成了第三十五军孤军作战的局面。
傅作义接任华北“剿总”的初期,除有指挥权外,对于原在华北的蒋介石嫡系部队的人事补充等皆不能过问;各部在报傅转蒋的同时,还须由当时的华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北平警备司令陈继承负责承转。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曾为此专机来北平,秘密召集蒋系军长以上将领侯镜如、李文、袁朴、段法等开会,传达蒋介石的“口谕”说:“军令听傅的,政治听陈(继承)老师的。”蒋介石为防止傅的背叛,以陈继承负责政治,作为牵制;但陈指示各部队将人事调动、兵员补充和补给事宜等皆全由其承转,乘机掌握军权。
到一九四八年秋,东北局势吃紧时,国民党在整个兵力使用上更感到捉襟见肘,完全不能适应自己的战略意图。当时,蒋介石令华北派出两个军以上兵力,由侯镜如指挥,增援东北,傅更感到压力很大,难以维持华北局面。蒋介石遂即给了傅几个师的番号,并将陈继承调走,逐渐将华北的军政财权通通交给了傅,并允许可以直接接受美援。
一九四八年十月,辽沈战役正紧时,蒋介石赴沈阳之前,曾来北平在华北总部召集师长以上军官讲话说:“共产党最怕两件事。一个是世界大战,而明年大战就可爆发;再一个是改革币制,稳定经济(指发金圆券)。”并勉励大家听命令,服从指挥。此后,傅对蒋介石嫡系部队的掌握,也愈来愈抓得紧了,经常不通过兵团和军而直接指挥师、团长。如第九十二军在一九四八年十月间一个时期,所属三个师被分调三处,黄翔仅剩一个光杆军长。又如,侯镜如名义上是津塘防守司令(驻塘沽),而实际上津塘防守副司令兼天津防守司令陈长捷由傅直接指挥。塘沽防守司令段法有事也直接向蒋介石请示报告,他因勾通罗奇经报蒋介石撤换侯的连襟独立第九十五师师长张伯权而与侯有矛盾。侯的基本部队第九十二军被调到北平,侯的建制部队第六十二军和第八十六军又摆在天津。这样,侯镜如对津塘两地都指挥不灵,实际上也不能指挥了。
随着紧张形势的发展,蒋、傅之间,嫡系和杂牌部队之间的矛盾也愈来愈表面化了。平津战役开始前后,在作战方针问题上之始终不能取得一致,就是这种矛盾的集中表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