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道德新说
0.00     定价 ¥ 38.00
沧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8519267
  • 作      者:
    贾聚林
  • 出 版 社 :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道德新说》除了向读者介绍公德和私德的内容,还对公德和私德的教育方法做了适当的探究。需要说明的是,道德教育有法,但并无定法。如果说谁想搞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的方法,要么是他不懂教育的规律,要么只能是他一厢情愿,因为道德教育在学校实在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对学生的品德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学校的一切活动,包括课堂教学,哪里会不存在教育呢?因此,面对这样一项工作,要想搞出一套完整的、很好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展开
精彩书摘
  《道德新说》:
  这并不是说不应该重视典型或经验,而是说如此重要的工作,单单靠典型或经验来指导,显然是不合适的。当然,我本人并不谙于教育理论,或者说我的理论根基原本就十分薄弱。因此,尽管我十分努力了,但常常愿望是一回事,实际结果又是另外一回事。这犹如一个初学画画的人,他本想画一匹奔腾的骏马,但其结果很可能是似驴似马或非驴非马。我也一样,我原本是想从理论上把道德教育的有关问题说清楚,但因根基浅薄,不仅理论上可能没说清楚,而且可能还和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的需要背道而驰了。他们需要的,我这里几乎没有;他们不需要的,我在这里哕里哕唆地说了一大堆。但这也实在没有办法,因为这原本就是我的初衷,我原本就没想介绍那么多的案例或经验。对此,我深信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一定会理解并原谅我。其次,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人是自然界最有灵性的生命体或如苟子所言:“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也就是说,人是自然界中最为尊贵的。人之所以“最为天下贵”,就在于人不仅有肉体,还有灵魂。因此,对于入的培养我们很难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十分具体的方法。特别是有关人的私德的教育,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人的行为如何,更为重要的是人的情感、人的心灵。而人的情感只能靠情感去沟通,人的心灵只能靠心灵去启迪。或者说,教育原本就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人格与人格的相互影响。没了情感的交流,没了心灵的碰撞,没了人格的影响,哪里还有什么教育?而要想把人情感与情感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相互沟通和启迪,都能用一套东西固定下来,变成程序式的、可以操作的具体方法,这在实践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何况学校原本就无处没有教育,教师所讲授的每一节课中都有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是着装打扮,对学生来说都是教育,我们不可能将每一件事情都做出详细的规定。因此,我们必须承认,道德教育不一定无法,但肯定没有定法。一些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期望能有一套现成的、具体保守,常常做不到位。子贡听到孔子如此评价这两位弟子,他以为老师比较肯定子张,所以问:“然则师愈与?”其意思是,这样说来子张更好一点儿?孔子却说:“过犹不及。”即做事做过了头和做不到位是一样的,并非做过了头比做不到位更好。言外之意,孔子主张做事要中道,即既无过也无不及,要恰到好处。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两端即两头或两极,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在孔子看来,研究任何问题都要从问题的两个方面人手,即要“叩其两端”,不能只“叩”其一端。“叩”即敲,在这里是推敲的意思,“叩其两端”,就是要全面考虑问题,既防止片面,又反对偏激,只有“叩其两端”才能做到既无过又无不及,取其“中行而与之”(《论语·子路》),这又叫“执中”或“执两用中”(执其两端而用于中)。
  《论语》中记录孔子信奉中庸哲学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庸明明是个方法论的问题,但孔子将中庸视为做人的道德问题,而且还说中庸是人的至德,甚至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其意思是,人有智慧可以治理好国家、天下,人有仁德可以辞去高官厚禄,人若勇敢可以上刀山下火海,但做到中庸是不可能的!可见,在孔子看来中庸之道远非五常之道可比,也绝非一般的道德。中庸为什么被称为至德呢?为什么连孔子都哀叹“民鲜久矣”,甚至“中庸不可能也”?这是因为除了圣人,一般人大都有私心和私欲,这些私心和私欲有的源自先天,有的源自后天。正因为有私心和私欲,做事就不可能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即使是在一件事上、十件事上都能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但要做到处处如此、时时如此,那的确是不可能的。时时处处都做到“执中”,甚至“时中”,那是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的事。子思说只有圣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一般人能做到“择善而固执之”(以上均引自《中庸》)就不错了,可见中庸是圣人之德,而五常之道则是君子之德。圣人是人们理想中具有最高人格的人,现实生活中又有谁见过圣人呢?但这并不等于说人不需要按中庸的要求去努力。
  ……
展开
目录
自序
章教育的本质
节人禽之别
第二节修道之谓教
第三节关于人道
第二章公德与私德
节关于公德
第二节两种道德之异
第三节私德为义
第三章情感与道德
节人道、人情与人性
第二节五德与五心
第三节又五心
第四章道德与教育
节人性善与人性恶
第二节积善成圣
第三节修身养性
第四节关于“情·知教学”
结束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