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范晔及其史传文学
0.00     定价 ¥ 98.00
沧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64782
  • 作      者:
    程方勇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程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国地方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主要关注中国古代文史研究;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研究,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研究;研究成果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范晔有些才华,因卷入刘宋皇族内讧而被杀。其所处之南朝著史风气兴盛。受家学影响,其《后汉书》重儒术,崇王道,尊仁政,颂忠节,要“正一代之得失”。
  《范晔及其史传文学》体例及人物,承自《东观汉记》及诸后汉史著。范晔吸收前人成就,化为己用,新设类传,人物类型的丰富性、人物形象的感染力直逼《史记》;采用“牵连法”,使合传更像一个整体;人物传记,虽头绪较繁,但前后关联,杂而不乱。叙述语言简中见密,简中见丽,序、论为其亲笔,倾向骈俪化,颇具婉转顿挫之气韵。这与宋初文学风气、风格颇相一致,反映出南朝文史创作的相互影Ⅱ向与借鉴。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侧重于对范晔的家世以及《后汉书》的史传文学价值进行学术方面探讨,选题较好,研究视角比较合理,内容不乏作者自己的独到见解,就从史传文学价值角度对《后汉书》文本进行研究这一范围而言,本书的研究体现了一定的学术开拓性。在文献方面,本书广搜古今丰富的文献资料,并汲取其精华,对范晔其人和《后汉书》写作等相关问题做了较为详尽的考辨,对范晔史学观的继承和发展做了较为深细的研究,对于范晔在史书纪传体例上的继承与创新等问题,把握比较准确,评价客观公允。
  ——陈祖武
展开
精彩书摘
  《范晔及其史传文学》:
  前文已叙,范家曾作《春秋谷梁传集解》,儒学可谓代代相承,而《谷梁传》的特点正在“指归较正”。此“指归较正”意思就是说《谷梁传》所传述的儒学思想较其他二家更为正统。范晔著《后汉书》自然会秉承家学,戴着正统儒家的分辨镜来记叙历史事件,评判历史人物。历来学者也都认为范晔是推崇儒学的,他所持的观点,所站的立场主要是儒家的。邵晋涵在《南江文钞》卷三《后汉书提要》中说道:“《儒林》考传经源流,能补前书所未备,范氏承其祖宁之绪论,深有慨于汉学之兴衰。关于教化,推言始终,三致意焉。”汪荣祖曾说:“子长著论,徘徊于儒道之间;孟坚独崇仲尼,见乎字里行间;蔚宗则以儒教为精神血脉,融合于著论之间,以史事彰儒义,以儒义贯史事。其论东汉一代得失,几与儒学之盛衰、儒士之荣辱,息息相关矣。”(《史传通说·后汉诸史第十》)他认为与马、班相比,范晔更重视儒学。事实也是这样。范晔提倡儒家的王道精神,主张朝廷首先应该弘扬儒家的“道”,为了能够让儒“道”得以弘扬,朝廷当局应当有远见卓识,须重视教育与教化。东汉之所以能够击败列侯建国,得益的就是弘“道”。据《后汉书·邓禹传》,邓初见光武,即建议“深虑远图”“尊主安民”,后来又告诉光武能否平定天下的关键是“德之厚薄”,而不是占据地盘的大小。邓进军关中时,执行的正是这种“以德怀人”的政策,“师行有纪”,百姓望风而顺。邓随处所停即抚慰前来依附的百姓,“父老童稚,重发戴白,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他以“道”来扩展刘秀新兴政权的影响力。对邓禹这种弘扬大“道”的实践行为,范晔极为赞赏。他认为尽管邓禹在收复关中的过程中没能取得最后的军事胜利,但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功虽不遂,而道亦弘矣”(《邓禹传论》,自此以下凡引《后汉书》,皆不注书名,只注传名)。相反,如不能以弘“道”为己任,结果必败。公孙述就是例证。范晔评价他“道未足而意有余”(《公孙述传论》),“道”既不足,虽强力求得,又怎么能够实现呢?从儒家大道出发,范晔抛开朝廷正统观念,不以成败论英雄,赞扬能够持“道”的失败者。如隗嚣,虽然在与光武的斗争中落败,但“其道有足怀者”,所以能够“栖有四方之杰,士至投死绝亢而不悔者”。范晔认为,他最终败于光武,原因可能并不在道义上,而在机运上。(《隗嚣传论》)又,刘虞虽败于公孙瓒,范晔称赞其“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美哉乎,季汉之名宗子也!”
  东汉建国后,国家元首也追求远“道”,在选择政府宰相上,尤其注重长远利益。“中兴以后,居台相总权衡多矣,其能以任职取名者,岂非先远业后小数哉?故惠公造次,急于乡射之礼;君房入朝,先奏宽大之令。夫器博者无近用,道长者其功远,盖志士仁人所为根心者也。”(《宋弘传论》)“惠公”即伏湛,“君房”即侯霸。二人相继为大司徒,为政尚宽大,说明在东汉初年,君主的政治眼光是长远的,“先远业后小数”,重大道,轻小利。对此,范晔也是极为肯定的,认为这样的策略“道长”,故能“功远”。
  范晔甚至认为哪怕位为小吏,也应尊道、弘道。他赞扬陈寔能够“弘道下邑”(《左周黄列传论》),尽管陈之官位仅为太丘长。反之,臣吏如不能以“道”,而徒以力治理州郡,则不会得到百姓认可,更不会获得优异政绩。如桥玄为政威急,以至“众失其情”。范晔认为这并不是因为桥玄“力不足”,而是“有道在焉”,桥没有遵守儒家必循的“道”,并说“如令其道可忘,则强梁胜矣”(《桥玄传论》)。可见,在范哗心中,儒家的“道”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必须共同依从的大原则,有一种超越强力的深层力量。人们应该尊“道”,甚至为了“循道”,可以“释利”(《鲍永传论》);为了正“道”,“正天下之风”,不求“徇名安己”,甚至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李杜列传论》)。
  范哗认为仁道的治理,不仅能影响朝廷中心地区,更能化及边疆。他指出汉代“文约之所沾渐,风声之所周流,几将日所出入处也。著自山经、水志者,亦略及焉。虽服叛难常,威泽时旷,及其化行,则缓耳雕脚之伦,兽居鸟语之类,莫不举种尽落,回面而请吏,陵海越障,累译以内属焉”(《南蛮西南夷列传》)。而这些远人之所以来服,正佐证“柔服之道”以致远的儒家风化传统的正确性。
  ……
展开
目录
序论
第一章 范晔的时代
第一节 多变积弱的政治形势
第二节 保守消极的士人阶层
第三节 重文骋才的社会风尚
第四节 尊尚佛祖的宗教信仰

第二章 范晔的家族与家学
第一节 起自循吏
第二节 兴由功业
第三节 尊儒与尚佛
第四节 无鬼论与儒学

第三章 范晔的仕宦及悲剧结局
第一节 出生及成长人仕
第二节 初仕与轻躁的性格
第三节 谋反与最终悲剧

第四章 范晔的史学观念
第一节 《春秋》研究与著史家传
第二节 范晔著史观念的新变
第三节 范晔尊王道、尚宽政、重儒学的历史观
第四节 边防问题上的霸道思想
第五节 范哗对谶纬的态度及其思想上的矛盾
第六节 范哗的门第思想

第五章 《后汉书》纪传体例的继承与创新
第一节 《后汉书》与《东观汉记》的关系
第二节 范哗《后汉书》与谢承《后汉书》、司马彪《后汉书》的关系
第三节 范哗《后汉书》与华峤《后汉书》的关系
第四节 《后汉书·方术列传》与《三国志·方技传》及《搜神记》等书的关系
第五节 《后汉书》《逸民列传》与《列女传》

第六章 《后汉书》描写人物的技巧与方法
第一节 人物材料的取舍
第二节 描写人物的方法
第三节 《后汉书》对前史写人技巧的借鉴

第七章 《后汉书》人物传记结构及叙事方法
第一节 《后汉书》人物传记的篇章结构
第二节 《后汉书》人物传记的开头、结尾
第三节 《后汉书》人物传记的叙述线索
第四节 带叙、类叙的叙事方法

第八章 《后汉书》语言特点及序、论、赞
第一节 《后汉书》人物传记的语言
第二节 《后汉书》的论、序、赞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