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
0.00     定价 ¥ 78.00
沧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3037594
  • 作      者:
    卢茂君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研究注重对传播媒介,如翻译家及翻译、报刊杂志、文学团体和社会团体等进行具体的介绍和分析,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这也是中国学界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在传播研究领域的一次新的尝试。
展开
作者简介
卢茂君,1973年生,吉林省抚松人。吉林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现任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独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参与若干项。以独立作者身份出版3部专著、1部编著、3部译著,合作编著7种、译著5部、教材2部。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对日本学界“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概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考证,并考察了日本学者“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文学研究范畴,通过梳理日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群体发展脉络,提出日本学界已形成第四代学者群体的观点,指出四十余年日本学者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认知视角已发生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是从通过文学作品获取中国社会信息到真正关注中国同时期文学的文本价值。此外,本书对日本学者“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特点予以重点分析,总结提出其研究方法为翻译学的方法、史料思维的研究方法,以及从实证研究入手运用比较文学学科中的影响分析方法并逐渐从国际化视野上升到国际性跨文化共同研究的方法。其方法具有实践意义,值得中国学者借鉴。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节 创作题材的认知
一、农村的变与不变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国文学或者说是中国当代文学,描写农村或者农民的作品不断涌现,这些作品塑造出土地改革等农村变化中的农民形象,李准《不能走那条路》中的宋老定,马烽《三年早知道》的赵满囤,柳青《创业史》中的梁三叔等都是典型代表。在中国,农村人口占有压倒性的数量,并且也是革命的主力部队。中国当代文学描写的农民形象高度理想化,都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毫无私心,带有光环的人物,越是新农民,越高度理想化,但实际上,既不属于先进典型,也不属于落后分子的“中间人物”,在现实中属于多数派。每当出台新政策,就要求描写新农民形象,所谓的新农民形象,就是积极拥护新政策,带头践行新政策的基层干部、先进的农民。这些作品甚至可以说是发挥图解国家政策的作用。而新时期的文学作品则聚焦描写没有变化的农民,主要描写贫穷的农村和被落后思想束缚的农民。白桦的《啊!古老的航道》中不相信一切新政策的农民任之初,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中认为恋爱是违反道德行为的农村。这些作品都是以批判中国社会封建残渣为目的,集中表现农村存在的问题的作品。
新时期农村题材的作品还有另外一个体系,赞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变化的作品。这类作品虽然也可以看作是图解政策的作品,但是,与“文革”前相比,还是有本质上的差别,新时期的农村题材作品题材或视角多样,也描写现实社会的缺点或者落后,并且从经济变化带给农村的变化和改变农民的思想的角度进行描写。高岛俊男认为1980年代后半期,各方面评价最高的作品是何士光的《乡场上》,从这篇小说能够看到中国农民的自卑和懦弱,小说中的主人公冯幺爸和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进城》中的陈焕生都如同鲁迅笔下阿Q形象,是中国人物形象的代表,但是这些人物性格还是略有不同,陈奂生是淳厚朴实的农民形象,冯幺爸是忍受着贫困和屈辱,对权利没有实际思考的理想主义的人物形象[1]。此外,还有高晓声的《河东流》、张一弓的《黑娃照相》等,这些作品描写经济上富裕的农民不断增强自信,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的变化。在农村题材作品创作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高晓声,最为重要的作品是
“陈奂生”系列小说。并且,高晓声与王蒙同样,积极地接受境遇的转变,他的作品中表达出来的对农民的同感比王蒙更加透明。在“陈奂生”系列作品,以及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等小说中,高晓声对农民的感情不是同情,而是对农民的韧性表现出敬慕和感叹。在下放二十余年的生活中,他的精神支柱就是农民,一想到自己并没有什么理由需要比这些人过上好日子,对现实社会也就没有什么不满不平或者怨恨、痛苦。并且,他认为自己并不是作为作家来体验农民生活的,而是要成为活生生的农民。他的这样的视角,或者说是过于朴素的视角,结合下放二十二年的经历来看,却显得格外沉重。对于文学的作用,高晓声曾经赞成“干预生活”,但后来认为“干预生活”这种说法有些模糊。高晓声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创作再次总结文学的作用是,文学作品能够给人们带来欢乐、痛苦、友爱、憎恶,让人欢笑或哭泣,但不能给人吃的或者衣物,文艺作品也不能打倒贪官污吏。这一说法与王蒙也是不同而和。
二、突破爱和性的禁区
(一)爱的禁区
1979年是恋爱全盛年,恋爱小说、恋爱剧、恋爱电影风靡中国文学界。“文革”期间被压抑的人们只剩下最后的依所——爱情,这也是女性作家最能发挥长处的领域。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作品[1]。小说所描写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打破了中国文学界此前的禁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张洁以作家和女性双重敏感描写爱情悲剧,并由此表现人们内心深处对爱情的追求和迷茫,指出社会生活中结婚和爱情分离的不合理现象,并通过这个现象反映社会伦理道德的陈腐观念、社会文明化推进迟缓的现实。张洁就是通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揭露社会矛盾。在爱情小说刚刚问世的当时,以爱情作为文学创作主题能否被承认还存在争议,从正面看待爱情的存在本身就令人吃惊,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当然也是禁忌,在这样的社会文学风潮中《爱,是不能忘记的》掀起很大的波澜。张洁的文学创作特点是根植于生活,深入生活进行创作,张洁所追求的生活是更美好的生活,以及精神生活[2]。张洁从所有角度探索生活,追求高度的精神文明境界,追求真理。在《爱,是不能忘记的》中,所谓的真理就是真正的爱情,不被社会、旧道德支配的人的纯真的内心,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
《爱,是不能忘记》这篇小说作为有问题的作品而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可是成为问题的作品的原因极其粗俗,有妻子的男性爱上其他女性是对还是错?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对还是错?很多都是从道德的角度批判这篇小说。然而,张洁在这篇小说中描写了自己的梦境,表达了自己禁欲式的爱的理想。可是,恋爱观、婚姻观是单纯的,越是单纯的,越能成为现实的或是世俗的恋爱或者结婚的尖锐的批判的对象[3]。
日本研究者南云智形容张洁是“如同彗星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那之后,仅仅两年时间就出版了两本单行本,即《张洁小说剧本选》和《爱,是不能忘记的》”[4]。松本淳子认为张洁一登上文坛产量就非常高,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到《谁生活得更美好》《爱,是不能忘记的》等作品接连问世,虽然早期作品几乎都是短篇小说或者散文,但是每一篇都独具风格,得到读者,特别是年青一代读者的支持。张洁擅长描写人的内心世界,善于捕捉人自身闪光的一面,并用细腻的笔触探究人们的精神生活。张洁的小说没有惊险的情节,主人公多是平凡的普通人,甚至于是连名字都没有的人。同时,张洁在小说中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小说整体给人一种独特的感伤和梦幻的色彩,或者说是平淡、明快的童话的印象。张洁尝试从友情、爱情、工作、社会等所有的角度表现人的精神美,不仅仅描写人格美,例如,认真、善良、淳朴等民族的美德,她还执著地研究人应该有怎样的精神生活。她还时常写人应该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真爱的希望等,并根据这些表现自身的道德伦理观念。张洁作品始终在探索完美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境界,憧憬高度精神文明,赞赏纯真、温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张洁早期的作品可以看出,作者不仅在回忆往事,描写现实,还在展望未来,这其中还包含着艺术追求。因此,这也表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艺术之笔以及开始触及人的精神领域,并且已经展开深入研究。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张洁可以说是文艺界的先锋[1]。
此外,日本研究者还注意到张弦作品中的爱情。1984年5月,千野拓政在《东方》“现代文学阅读”专栏发表书评评论张弦的第一部作品集《挣不断的红丝线》。千野拓政认为这部作品集汇集了近年来张弦短篇小说的精品内容,并认为张弦是描写“爱”的作家,并且是拥有卓越力量的作家。千野拓政表示通过这部作品集,非常欣喜地了解到中国也有描写“爱”的作品,并且是有趣的,摄人心魄的作品。纵观“文革”后的中国文学创作,从社会某一个侧面描写人们所遭遇的悲剧的作品并不少,但从人的内心深处描写悲剧的作品却很少,所以,描写被悲剧玩弄的人的爱的作家张弦,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一位作家。张弦的作品所描写的悲剧的深处是作为人的生存的苦恼,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的苦恼。小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描写三个女人的爱的悲剧,而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农村依然残留的爱和性等方面的愚昧的、落后的思想。此外,《未亡人》和《挣不断的红丝线》两部作品从正面描写“爱”的问题,但小说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爱情小说层面,作品始终在追问本源性的问题,爱的本质是什么?何为人生?并且,我们能够从这几部作品看到我们自身也存在的切实的问题,能够发现普遍性问题。可以说这几部作品是张弦达到创作最高点的作品。
张弦经历二十一年的“右派”生活再回归文坛时,已过不惑之年,文学风格和内容已经转变为与“右派”经历息息相关的“成人文学”,这时,所创作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未亡人》《挣不断的红丝线》这三部作品都是以女性为主人公进行创作的爱情小说系列,与后来发表的《污点》和《银杏树》同样描写了当时农村和城市依然存在人们思想意识当中的中世纪的封建愚昧观念。即便是在最革命的都市的共产党员干部也与愚昧的农民一样,对爱情、地位的看法都深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而作家张弦正是通过作品与根深地固的封建观念进行斗争,这一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难能可贵的。
(二)性的突破
“文革”结束后,中国打破性描写禁忌的作品是1985年张贤亮的中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1986年3月15日《朝日新闻》大篇幅介绍这部小说,评价其为现代版《金瓶梅》,性场面描写大胆等。但是,高岛俊男认为《朝日新闻》评价这部小说为现代版《金瓶梅》言过其实,小说内容完全不像所评价的那样,反而是一部非常认真,认真到有些滑稽程度的作品。“性场面描写大胆”这种评价,也多少有些夸大。这部小说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描写性,而是暗指中国从1957年开始大约二十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各种能力的不勃起,也就是说,这是一部以性作为描写手段的政治小说,但是,这一尝试并不成功,在小说中,作者的构想并没能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的行动体现出来,反而通过大量独白、自我反省、演讲来表现,像似在拼凑一篇论文[1]。
1986年日本研究者千野拓政在《东方》杂志“现代文学阅读”专栏上也介绍了这部作品,并认为这应该是1985年中国文学成果中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其中男女爱情的描写方法也许将在中国文学当中开始新的篇章[2]。在以往的中国社会环境中性爱描写接近于禁区,所以,这部小说中屡屡出现的性爱描写也许让中国文学界感到新鲜,但是,性爱主题的小说,对于日本读者来说并不觉新鲜,所以,日本研究者认为小说内容并不像宣传的那样大胆。这部作品真正侧重的并不是性爱描写,有些中国学者评论说是借性爱描写被黑暗世代玩弄的男女命运,这个评论也很难说是触及到这部作品的根本,但是确实可以通过这部作品了解到性在中国文学当中所处的位置。在以往的中国社会,不只是性,连爱情都是社会性问题。然而,性是人性中不可避免的本质问题,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因此,这部作品中性爱作为重要问题包含爱的本质,让人感觉到达了如果没有性爱,就无法生存的人性存在的边缘,也许这才是这部作品最为新颖的地方[3]。
也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中国性描写的作品突然增加了。刘心武的《仙人承露盘》《戳破》中的大胆的性描写,让日本研究者都感到吃惊,明显感受到刘心武的文学创作与此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仍然不断尝试开拓新领域,这一变化也与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性爱描写明显增加的现象相关[4]。
此外,进入1990年代,中国很多企业单位采取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作家必须自己考虑用自己的作品赚钱,所以,为了赚钱,作品充斥着大量的色情描写。此外,长篇小说也开始广泛流行,因为长篇小说字数多,稿费就多,如果能够发表,就能够实现名誉和金钱两方面双丰收。并且,长篇小说也能够进行大量的性描写,代表作品可以说是贾平凹的《废都》。这部小说的特点是在性描写的地方,都采用开天窗的形式替代,这种写法在中国一时间广为热议。这部小说在中国被宣传为当代《金瓶梅》。阅读《金瓶梅》人能够感受到身体发热,充满能量,但是阅读《废都》,全然没有这种感觉。这就是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中国社会这个时期出现《废都》这部小说,与进入经济安定期的1956年的日本有些类似,石川达三的《四十八岁的抵抗》就是这个时期的小说。简而言之,这个时期的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进入了经济、政治的安定期,见异思迁、不正常男女关系、不道德的性关系,都是这种时期的人际关系问题。这不是暴力问题,只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内在关系的问题。也许可以说是腐败、骚动,但从社会整体来看,是和平、安定的。或者也可以这样来说,经济变动,才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变化,带来性的开放,才会出现混乱的性关系。经济变动,对于中国国内来说,不是战争,也不是内乱,更不是“文革”那样的不安定时期。所以说,只有安定的时期,才会出现大量描写性的文学作品。这类文学作品突破文学禁区,拓展文学创作领域,具有很大的意义[1]。此外,出现大篇幅大胆的性描写的作品还有《白鹿原》,但是这部小说的主要创作目的应该是从新的视角对中国历史进行再认识。
与此同时,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都市以及沿海开放城市急速变化为背景创作的“新市民小说”,能够具体解读改革开放下男女的性的变化。女性作家池莉、张欣、殷慧芬、陆星儿、徐坤等描写在男性主权空间里的新的历史矛盾和新的生活危机中,女性工作上的苦恼和夫妇之间的关系。例如,张欣的作品《绝非偶然》《你没有理由不疯》等,以广州经济特区为背景,以直面职场生存竞争和丈夫的情人问题的女性为主人公进行的创作。徐坤的《厨房》描写超出适龄期有才能的白领的结婚愿望。周洁茹的《午夜场》描写靠自己的能力开店的单身女性所面对的经营不善和邻人不睦,不得不决定回归故里。这些都是以转型期的都市女性的心理和情感为创作点进行的创作。此外,池莉的《人来人往》描写还抱有文革思想的妻子和丈夫的会外语,有能力、高雅的职业女性的情人之间的对照。还有铁凝的《无雨之城》、殷慧芬的《纪念》描写的是男人为了自身的事业成功,毫不犹豫地舍弃情人的故事。阅读这些作品,能够感受到这个时期的作品与1980年代张洁的《方舟》所描写的男女关系有很大的不同。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男女组合已经发生改变。蓬头垢面只为工作而生的“铁娘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以往女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殖繁衍和料理家务的淑女型,另一种是享受性爱的娼妇型,长期以来,这两种女性形象在女性自身意识中根深蒂固,特别是“文革”期间女性“男性化”达到顶点。然而,现在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并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性的意识[2]。
展开
目录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日本的中国新时期文学认知(一).... 8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概念认知.... 10
一、从“文革以后的文学”到“‘毛泽东以后’的摸索时期”. 10
二、从“文革以后(后)的文学”到“今天的中国文学”. 11
三、“新时期文学”与“新时期十年”. 12
第二节 1977-1989年的总体认知.... 15
一、“毛泽东以后”的摸索时期:1977-1981年.... 15
(一)平反时期:1977-1978年.... 15
(二)思想解放期:1979-1980年.... 17
(三)“自由化”收紧期:1981年.... 20
二、四个阶段的认知:1982-1989年.... 22
(一)反思文学:1982—1984年.... 23
(二)实验小说:1985-1988年.... 24
(三)报告文学、纪实文学:1988-1989年.... 28
三、“新时期文学十年”的视点.... 29
第三节 从形式到实质的认知.... 31
一、新旧语言交织.... 31
二、从人道主义到人道主义文学.... 32
(一)人道主义根基.... 32
(二)革命文学到人民文学,再到人道主义文学.... 34
三、自我反省视点.... 35
第二章 日本的中国新时期文学认知(二).... 39
第一节 创作群体的认知.... 39
一、新时期文学拉幕人刘心武.... 39
(一)具有“哥伦布竖鸡蛋”意义的《班主任》.... 40
(二)1990年代的创作突破.... 42
(三)与《苦恼的青春》和《记忆》,以及《分界线》和《夏》的比较.... 44
二、女性作家群体崛起.... 46
(一)谌容的《人到中年》.... 48
(二)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 49
(三)张抗抗《夏》中的青春.... 52
(四)茹志鹃之女王安忆.... 53
三、中国文学界的代表作家王蒙.... 56
第二节 创作题材的认知.... 62
一、农村的变与不变.... 62
二、突破爱和性的禁区.... 63
(一)爱的禁区.... 63
(二)性的突破.... 64
三、社会百态探索.... 67
第三节 认知视角的转变.... 71
一、从社会信息到文本价值.... 71
二、从俯视到平视.... 76
第三章 日本的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研究方法和特点.... 79
第一节 日本的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研究方法.... 79
一、翻译学的研究方法.... 79
(一)考据学式的翻译方法.... 80
(二)集体共同研读翻译的形式.... 81
二、史料思维的研究方法.... 83
三、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国际性跨文学共同研究.... 85
第二节 日本的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研究特点.... 90
一、密切关注,及时反馈.... 90
(一)同时期研究中国的传统.... 90
(二)对《人民文学》等刊物的关注.... 91
二、全面介绍,重点研究.... 95
(一) 研究领域广:从微型小说到SF小说,再到轻小说.... 95
(二)关注中国特色文学领域:从电影文学到话剧,以及其他艺术形式.... 100
(三)研究地域广:从中国大陆到中国台湾,再到中国香港.... 109
(四)关注面广:从中国本土作家到海外华裔作家.... 109
三、共享中国文学现场.... 109
第四章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日本的传播途径和面临的问题.... 112
第一节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日本的传播途径.... 112
一、传统途径.... 112
二、互联网时代的传播.... 116
第二节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日传播的困境.... 118
一、出版销售问题.... 118
二、翻译所面临的问题.... 118
(一)语言和文化方面.... 118
(二)中国小说发展方面.... 120
三、边缘地带的译者.... 121
第五章 中国新时期文学东渡摆渡人(1).... 123
第一节 日本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学者群体.... 123
第二节 第三代学者领军人物藤井省三.... 128
一、中国学界从热到冷再回温的藤井研究.... 128
二、藤井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和观点.... 131
三、藤井关注中国现代文学的视角.... 133
第三节 中国“乡村文学”概念的提出者加藤三由纪.... 136
第六章 中国新时期文学东渡摆渡人(2).... 140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探索者坂井洋史.... 140
一、为巴金辩护.... 140
二、为中国摇滚乐正身.... 144
三、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史研究方法的认识.... 145
第二节 从中国现代文学到东亚文化的研究者千野拓政.... 148
一、史料思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 148
二、比较文学研究视域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150
三、置身中国当下文学发生现场.... 151
第三节 中国新时期文学日本代言人饭塚容.... 154
一、小说翻译研究成就.... 154
二、戏剧翻译研究成就.... 157
三、传播中介.... 161
结论.... 164
参考文献.... 169
后记.... 17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