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书院的复活:民国四川书院史
0.00     定价 ¥ 99.00
沧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65079
  • 作      者:
    刘秀峰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书院的复活:民国四川书院史》着眼于清末书院改制后的书院复活现象,以民国时期的四川书院复活现象为例,对民国时期的四川境内的书院讲学制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书院复活的特殊缘由,阐明了书院与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之利弊优劣,指出了现代书院的生存状况与复活无力的现实。为反思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推动学校教育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参照。
展开
作者简介
  刘秀峰,山西岚县人,教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农村教育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两部,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十余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书院的复活:民国四川书院史》以民国时期四川省境内的书院复活现象为考察点,以时间为轴,从四川存古学堂的创办开始,串联起了复性书院、勉仁书院、龟山书院、西山书院、灵岩书院、黄海化学工业社哲学研究所、草堂书院、白屋书院等民国时期四川影响较大的书院,以十个专题的形式呈现出了民国四川书院精微而又宏大的场面,通过对书院讲学者交往、游走的考察,使得各专题间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整体。全面地展现了民国四川书院复活潮流的兴起、繁盛与衰退,反映了传统学人书院讲学梦的构思与破灭,揭示了我国传统私人讲学制度在国家现代化转型背景下走向式微的过程。
展开
精彩书摘
  《书院的复活:民国四川书院史》:
  关于印度文化的路向,他说:“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他进一步解释说:“原来印度人既不像西方人的要求幸福,也不像中国人的安遇知足,他是努力于解脱这个生活的:既非向前,又非持中,乃是翻转向后,即我们所谓第三条路向。”“他的文化中俱无甚可说,唯一独盛的只有宗教之一物,而哲学、文学、科学、艺术附属之。于生活三方面成了精神生活的畸形发展,而于精神生活各方面又为宗教的畸形发达,这实在特别古怪之至!”①
  对于未来社会文化的优劣与走向,梁漱溟认为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这三种路向的文化并无优劣之分。西方文化只是解决了人类本应该走的,也必须走的第一路向的问题;而中国文化在第一路向的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就过早地转入到了第二路向,结果耽误了第一路向的发展,因而在当前处于第一路向问题的世界之中表现出很大的失败;印度文化在第一路向和第二路向的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就直接转入到了第三路向,所以显得过于怪异,其文化的价值难以为世人所认识。总之,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只是早熟而已,并非低劣。基于上述理解,关于世界文化的未来走向,他提出“世界文化三期重现”的大胆预判,并认为,“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有似希腊文化在近世的复兴那样”②。
  他认为:西洋文化的胜利,只在其适应人类目前的问题,而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在今日的失败,也非其本身有什么好坏可言,不过就在不合时宜罢了,人类文化之初,都不能不走第一路,路走完,便中途拐弯到第二路上来;把以后方要走到的提前走了,成为人类文化的早熟。但是明明还处在第一问题未了之下,哪里能容你顺当去走第二路?所以就只能委委曲曲表现出一种暧昧不明的文化——不如西洋化那么鲜明;并且耽误了第一路的路程,在第一问题之下的世界现出很大的失败。③
  他认为随着欧战而引发西方社会出现很大问题,现在第一路向的西方文化已经走到尽头,即将转入第二路向的中国文化复兴阶段,未来还要转入第三路向的印度文化复兴阶段,这样,古希腊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当中都会依次重现,这就是“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盖第一路走到今日,病痛百出,今世人都想抛弃他,而走这第二路,大有往者中世纪人要抛弃他所走的路而走第一路的神情。”①
  既然这样,作为中国人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来应对世界文化的变化呢?他提出了三条主张:第一,要排斥印度的态度,丝毫不能容留;第二,对于西方文化是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就是对其态度要改一改;第三,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②梁漱溟认为印度文化作为第三路向文化的复兴还是遥不可及之事,中国人绝不可一错再错地直接转入印度文化。中国人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充分接受西方文化,补足第一路向文化;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弊端和局限,保持住自身所拥有的中国文化,以迎接中国文化复兴时代的到来。
  梁漱溟基于对世界文化的认识,他认为中国现在的问题是由文化的失败而引发的社会组织的崩溃。中国文化没有走完第一条道路,就过早地走到第二条道路上来,所以“不合时宜”,受了很大的“病痛”,从而引起现时社会组织的崩溃。梁漱溟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认为不同类型的文化,社会结构各不相同。由于“西洋”人重集团生活,中国人重家庭生活,于是中国由家庭生活推演出伦理本位,同时走向职业分途,形成了由家族伦理关系构成的社会。当“西洋文化”涌人中国之后,使沿袭数千年的中国社会组织结构又未建立,形成文化失调,这就是近百年来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古代四川书院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古代四川文化的绵延与书院发展
第二节 张之洞入蜀办学与四川书院的再兴

第二章 书院改制与存古之风
第一节 书院改制与四川书院的消逝
第二节 存古之风与四川存古学堂

第三章 民国四川书院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马一浮的书院梦想与复性书院的创办
第二节 熊十力与马一浮在复性书院办学思想上的龃龉
第三节 勉仁书院的缘来与熊十力主讲其间
第四节 王恩洋儒佛为宗的龟山书院与东方文教院
第五节 伍非百倡墨学复兴与西山书院的创办
第六节 蜀学后劲李源澄与灵岩书院的创办
第七节 退出政治的梁漱溟与勉仁书院的坚守
第八节 熊十力的离去与黄海化学工业社的讲学
第九节 尊经书院的余续——蒙文通与草堂书院
第十节 吴宓留川与白屋书院梦想的破灭

第四章 民国四川书院复活的缘由探析
第一节 民国书院是新儒家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实现文化救国理想的讲学平台
第二节 对新教育的不满与批判成为民国书院复活的重要原因
第三节 近世佛教复兴与儒佛会通的思潮深刻影响着民国书院的办学思想
第四节 战时蜀学与现代新儒学的交汇杂糅推动了民国四川书院的复活

第五章 民国书院复活的特点与启示
第一节 在僵化的学校教育制度外追求自由的教与学
第二节 兼采书院精神与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之长,并非完全复古
第三节 不满全盘西化的教育内容,主张重视传统德性教育
第四节 书院师生关系融洽,师生从游的理念值得后世反思
第五节 民国书院的复活整体上表现出惨淡无力的状况

结语:民国四川书院的现实价值
四川书院复活大事年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