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的复活:民国四川书院史》:
关于印度文化的路向,他说:“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他进一步解释说:“原来印度人既不像西方人的要求幸福,也不像中国人的安遇知足,他是努力于解脱这个生活的:既非向前,又非持中,乃是翻转向后,即我们所谓第三条路向。”“他的文化中俱无甚可说,唯一独盛的只有宗教之一物,而哲学、文学、科学、艺术附属之。于生活三方面成了精神生活的畸形发展,而于精神生活各方面又为宗教的畸形发达,这实在特别古怪之至!”①
对于未来社会文化的优劣与走向,梁漱溟认为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这三种路向的文化并无优劣之分。西方文化只是解决了人类本应该走的,也必须走的第一路向的问题;而中国文化在第一路向的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就过早地转入到了第二路向,结果耽误了第一路向的发展,因而在当前处于第一路向问题的世界之中表现出很大的失败;印度文化在第一路向和第二路向的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就直接转入到了第三路向,所以显得过于怪异,其文化的价值难以为世人所认识。总之,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只是早熟而已,并非低劣。基于上述理解,关于世界文化的未来走向,他提出“世界文化三期重现”的大胆预判,并认为,“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有似希腊文化在近世的复兴那样”②。
他认为:西洋文化的胜利,只在其适应人类目前的问题,而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在今日的失败,也非其本身有什么好坏可言,不过就在不合时宜罢了,人类文化之初,都不能不走第一路,路走完,便中途拐弯到第二路上来;把以后方要走到的提前走了,成为人类文化的早熟。但是明明还处在第一问题未了之下,哪里能容你顺当去走第二路?所以就只能委委曲曲表现出一种暧昧不明的文化——不如西洋化那么鲜明;并且耽误了第一路的路程,在第一问题之下的世界现出很大的失败。③
他认为随着欧战而引发西方社会出现很大问题,现在第一路向的西方文化已经走到尽头,即将转入第二路向的中国文化复兴阶段,未来还要转入第三路向的印度文化复兴阶段,这样,古希腊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当中都会依次重现,这就是“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盖第一路走到今日,病痛百出,今世人都想抛弃他,而走这第二路,大有往者中世纪人要抛弃他所走的路而走第一路的神情。”①
既然这样,作为中国人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来应对世界文化的变化呢?他提出了三条主张:第一,要排斥印度的态度,丝毫不能容留;第二,对于西方文化是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就是对其态度要改一改;第三,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②梁漱溟认为印度文化作为第三路向文化的复兴还是遥不可及之事,中国人绝不可一错再错地直接转入印度文化。中国人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充分接受西方文化,补足第一路向文化;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弊端和局限,保持住自身所拥有的中国文化,以迎接中国文化复兴时代的到来。
梁漱溟基于对世界文化的认识,他认为中国现在的问题是由文化的失败而引发的社会组织的崩溃。中国文化没有走完第一条道路,就过早地走到第二条道路上来,所以“不合时宜”,受了很大的“病痛”,从而引起现时社会组织的崩溃。梁漱溟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认为不同类型的文化,社会结构各不相同。由于“西洋”人重集团生活,中国人重家庭生活,于是中国由家庭生活推演出伦理本位,同时走向职业分途,形成了由家族伦理关系构成的社会。当“西洋文化”涌人中国之后,使沿袭数千年的中国社会组织结构又未建立,形成文化失调,这就是近百年来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