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育思想
告别“教师”,迎来“助学”
卡尼曼双系统思维模型对学习的启示
个性化学习,是最传统的教育理念,也是最现代的教育理念
——在顾德希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
“惟急从教育上着手”
——戊戌年的思绪
“一纲一本”弊大于利
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需要“新人新办法”
“贸易战”终归是“人才战”“教育战”
思考真问题,表达真想法
——对杨先武老师案例的点评
“纸飞镖”被装上了电动机
课堂改革“三思”
——在清华附小听课的见闻和思考
在澳大利亚小学听课见闻
第二篇 成长评估
从“达标”到“成长”
——美国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美国学校“成长测量”的7种主要方法
美国7种常用成长评估模型的比较
作为成长评估基础的两个教育理念
用于成长评估的学生成长百分等级模型
——来自美国的经验
成长评估在美国教师和学校问责中的应用
美国政府怎样支持教育科学研究?
从清华大学为本科生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谈成长评估
思维能力的成长评估
第三篇 审辩式思维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需要具备审辩式思维
移动互联时代的思维发展取向
——兼议审辩式思维
《审辩式教学》序
2015年ETS推出的最新审辩式思维测试
谁有资格“替天行道”
——评《爱这个世界:阿伦特传》
第四篇 考试改革
关于高考40年的审辩式思考
高考科学化的艰难起步
“新模式”带来的启发
适应性测试的一种新思路
——《计算机化多阶段测试:理论与应用》介绍
高校招生改革不存在有百利而无一弊的选项
应将思维品质的考核列为高考重要目标
第五篇 其他
读《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
靠什么力量将权力和资本关进“笼子”?
凭借什么坚守价值体系?
附录:一堂关于“成长评估”的专题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