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咫尺山林 建筑学践行与观察
0.00     定价 ¥ 88.00
沧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12251063
  • 作      者:
    褚冬竹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一个个体,一门学科。
读这本书,您可以了解到一名建筑学教师所做的三项工作——教学、研究和设计,以及他的大量思考。透过他的文字和他拍摄的精美图片,您可以看到建筑师如何观察这个世界;透过他的建筑设计作品和研究课题,您可以了解他如何回应场地环境和社会问题。由此您可以借助作者这个个体,了解建筑学这门极具魅力的学科。


展开
作者简介

褚冬竹,教师、学者、建筑师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Lab.C.[architecture]工作室主持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访问学者
曾在KPMB建筑事务所(多伦多)、Claus Kaan建筑事务所(鹿特丹)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多方景胜,咫尺山林”,计成在《园冶》中详述了微小天地如何透射广阔景胜。本书借用此言,从作者“学步”开始,由“行进”做结,中间顺次讨论建筑学“教学”“研究”与“设计”。既有对近十年部分成果的重新审视与提炼,也有专为此书全新撰写的感悟和理解。


展开
精彩书评

郑时龄

中国科学院院士

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

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

意大利罗马大学名誉博士

意大利仁惠之星骑士勋章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曾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副校长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建筑学会理事长

 

建筑学是一个非常特殊而又古老的多栖专业,从事这个专业既可以是教师,又可以是建筑师,同时也是从事研究的学者。褚先生是建筑学教师,尤其是从事建筑设计教学的老师,他的著作也涵盖了一位建筑学教授需要思考的几乎所有领域和所有问题。谈大学精神,谈研究生教育,谈科学研究,谈建筑学研究,谈技术哲学与建筑,评建筑师、建筑师事务所和他们的作品,谈空间,侃设计,学历史,看未来,聊古今中外。他深入探讨研究建筑学的视角,有阐发,有质疑,有困惑,有时深不可测,忽然又豁然开朗。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认为建筑教育必须强调“灵活性(团队的思想),群集性(生产与日常生活无法脱节的理念),洞察力(磨练感知能力和时代感),幽默感(乐趣与愉悦),智性(全面思考)。” 褚先生数十年如一日,探索建筑教育和建筑研究,未敢懈怠,他的教育思想与此不谋而合。他认识到建筑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片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不仅有建筑师,还有教师、评论者、研究者共同践行其中。

褚先生主张建筑学研究分离为以科学为基本评价标尺的研究,以及以空间需求为基本目标导向和评价标准的建筑设计,关于教学与研究具体地展开为教学、研究和设计三条线索。在这三个层次与三条线索的编织下,形成了聚集建筑学践行探索的基础坐标系。读褚先生的这本教学、研究和设计札记,涉猎面十分广博,既需要跟随着作发散式的思考,同时需要有广泛的建筑历史和技术哲学理论基础,也需要前瞻的眼光。

从褚先生的设计,可以看到他设计的功力和艺术表现的功底,从书中他亲手拍摄的大量照片中,可以看出他的审美眼光和高超的摄影技术。总之,读褚先生的书既是一种视觉享受,有学习的乐趣,但也是培育智性的思考过程。他自谦与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同行精英相比,手上的这些东西还不敢登大雅之堂。但仍愿一试,去探讨面对建筑学,一种可能的践行方式。真诚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学者和建筑师能写下自己的思考。我曾经读过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的《科学自传》,这本书是这位建筑大师的建筑思想的总结,对建筑师们也是一种样板和启示。我在想,褚先生这本著作的出版应当预示着作者在今后的学术和专业生涯中还会有源源不断的著作问世。

 

 

 

李保峰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院长

武汉华中科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中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访问学者

《新建筑》杂志社长;《建筑师》杂志编委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资深会员

中国建筑学会绿色建筑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筑艺术委员会委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若仅读书无非两脚书架,仅行路又与邮差何异?作为学者还要思,更要写。设计作品固然可以打动人,但它不能叙述复杂的思想,以文字介入建筑学的知识生产,是一种能够触及深刻思想、从而更有效传播的方式。勤于文字记录是好习惯,许多思想的火花稍纵即逝,零散的观点若不做系统性思考,则只能是谈资而形不成知识。冬竹教授大作书名是“建筑学践行与观察”,我在观察之外还看到了大量的思考!这些思考揭示了许多被人们熟视无睹的城市现象、隐匿于现象背后的细微差异,抽象的人群与鲜活的个体,以及寻证的态度和方法……

本书集中展现了近年来冬竹教授对教学、设计及研究的系统性思考,体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在城市经营大热之时,他冷静地批判唯资本积累为上的增长主义;针对建筑学的当代发展,他在维特鲁威的三原则后加上了Evolutivas(进化);面对于全社会高涨的可持续热,他呼唤关注建筑学的全面价值。建筑不应自贬身价,降格为技术……所提供的必需品。他认为最终存留在人们心中的,一定是那些既良好地回应了环境、经济与社会条件,又能与人进行心灵对话的作品,技术的巅峰不一定是文化的巅峰;他反对打着红旗反红旗的“虚假可持续”,他认为可持续不应是皇帝的新衣,若将彼处的“可持续”移到此处,恐怕就难以“可持续”下去了。

冬竹教授认为,建筑学的研究是当代建筑学教师必须面对的新增挑战和思维转型,不能固步自封,要关注理论的“探索性和前瞻性”,要做攀登者和勘探者,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显微镜下方可发现常人之不见。研究要跳出设计、放眼城乡、凝练问题。

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进行研究时建筑学者需从“热情潇洒的设计师”切换到“冷静思考之研究者”的状态。

冬天的竹笋是积蓄能量的状态,我期待着在下一个10年冬竹教授更大能量的显现。

 


展开
目录

<目录>

0 学步

 

1 教学

旧城探新:城市设计及高层建筑教学札记

异国浅行:布里斯班实验

真题建造:学做建筑

攀登者与勘探者:谈谈大学精神及研究生教育

 

2 研究

科学研究与建筑学研究

本体

Teculture:技术哲学视角下的建筑学态度

巴别塔上的那块砖:刍议材料的角色

为何有“西部建筑”   

主体

开始设计:从技能到意识

生成与评价:再议可持续建筑及设计方法

“陌生者”:刘家琨与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执念与成长:记加拿大KPMB建筑事务所与布鲁斯&middot;桑原

平衡演进:希格弗莱德&middot;吉迪恩的思想及意义

荷兰的密码:那个值得尊敬的对手

边界

城市显微:作为一种态度和工具

退型进化:城市更新现象与前瞻

无理重庆:城市空间规则的显与隐

交通都市:流动与空间

壹江肆城:长江流域的联系与交融

 

3 设计

不仅是实践:设计的角色

历史与更新

教育和共鸣

空间的意义

 

4 行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沧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