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战役旨在掩护德军诸多战线中的一条之侧翼。这场史诗般的、标志着德军东线战场失败的战役,目前正进入严峻的收尾阶段。在《斯大林格勒三部曲. 第三部. 终局. 卷一》中,戴维·M.格兰茨详细阐述了这场恶名昭著的战役之结局的开始,这也是历史上生命、物资代价异常高昂的一场战役,并以事实真相驳斥了流传半个世纪的神话和误导。
在《斯大林格勒三部曲. 第二部:决战》结束时,德军精锐部队第6集团军已然偏离高加索油田这一原定目标,陷入到斯大林格勒城内废墟的殊死消耗战。在《斯大林格勒三部曲. 第三部. 终局. 卷一》中,我们将看见德军过度拉伸,红军集结大股兵力、指挥工作愈加熟练带来的终局。寻找并利用轴心国军队防御弱点的尝试多次失败后,斯大林和苏军高层终于在1942年11月中旬抓住机会,发起一场大胆的毁灭性反攻,这就是“天王星”行动。
格兰茨详细而又生动地描述了红军三个方面军如何在“天王星”行动中击败、歼灭罗马尼亚两个集团军大部,并将德国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半数力量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合围圈内,从而使德军由胜转败。与前两卷一样,本书大量使用了过去难以获得或认为已缺失的资料,例如第6集团军作战日志和苏联、俄罗斯新近公开的档案记录。这些资料(详细或完整引用大多收录在副卷附录)使交战双方的战役策划和执行获得全新诠释,澄清了这场历史性战役的真相。
谁提出了“天王星”计划?
一般说来,对这个问题较有影响力的解释遵循的是苏联元帅朱可夫的说法。朱可夫称,根据他的战略方针,最高统帅部1942年9月12日—13日在克里姆林宫会议期间开始策划斯大林格勒反击战。据他说,这场反攻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为实施反攻的难题提供了一个“不同解决方案”——也就是说,这场反攻将发起深远突击,合围斯大林格勒地域的所有轴心国部队。相比之下,最高统帅部自1942年8月底以来寻求的“旧解决方案”只是一场浅近合围,苏军将从斯大林格勒北部(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陆桥)和南部(别克托夫卡登陆场和湖区)发起进攻,将德国第6集团军主力包围、歼灭在斯大林格勒附近。苏军一直未能突破德军设在斯大林格勒外围的侧翼防线,现在,他们将寻求一场更加宽大的合围,目标是德军阵地西北面和南面实力较弱的卫星国军队。
作为深受斯大林信任的最高副统帅,朱可夫在回忆录中第一个宣称自己是这项庞大计划的制定者,该回忆录1969年首次出版。朱可夫描述了1942年9月12日—13日与斯大林的数次会晤,他和华西列夫斯基构思了一个“不同解决方案”的概念,并将其呈交给斯大林,他把该方案描述为“一场大规模战役,以免把我们正在编组和已经编组好的预备队消耗在局部的战役中”。 2实际上,1973年出版的华西列夫斯基回忆录中也有类似的描述。但这两本回忆录与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A.I.叶廖缅科将军对策划斯大林格勒反击战的说法截然不同。叶廖缅科的回忆录出版于1961年,适逢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进程期间,与苏联历史审查“解冻”密切相关,他在回忆录中指出,1942年10月6日和9日,他向最高统帅部发去建议,首次提出对德国第6集团军实施深远合围的概念。实际上,这个利用德国卫星国军队明显弱点的概念,演变成了“天王星”行动的蓝图。另外,叶廖缅科称“天王星”计划的雏形用了几个月才渐渐成熟,10月份最终成为他的蓝图:“在斯大林格勒发动反攻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我的脑海时,我还在莫斯科(8月1日—2日),它渐渐成熟、强化,最终成为一个具体的计划,并在城市防御作战期间进入实际准备阶段。
作开始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最困难的阶段,8—9月,当时我和N.S.赫鲁晓夫指挥着两个方面军。” 叶廖缅科继续阐述了一些战斗经验,这成为他建议发起一场深远突击、合围斯大林格勒地域轴心国军队的理由:我们的第一个措施当然是选择有利的打击方向,并为进攻行动准备好恰当的出发阵地。为此,我们不得不采取行动,以免敌人洞悉我方意图。所以,8月底时,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最右翼的第21和第63集团军成功地实施了一场行动,在鲁别然斯基(Rubezhanskii)、科托夫斯基(Kotovskii)、别利亚耶夫斯基(Beliaevskii)附近,以及拉斯波平斯卡亚(Raspopinskaia)和克列茨卡亚(Kletskaia)地域的顿河右岸夺取并拓宽登陆场,这些行动旨在渲染对斯大林格勒守军的援助。近卫第1集团军扩大了顿河小弯曲部新格里戈里耶夫斯卡亚(Novo-Grigor'evskaia)的登陆场,并前出至小梅洛夫斯基(MaloMelovskii)、小亚尔基(Malye Iarki)、绍欣(Shokhin)、锡罗京斯卡亚(Sirotinskaia)一线。
9月25日至10月4日期间,南面也遂行了两场重要行动:
第一个行动旨在夺取[斯大林格勒南部]湖泊间的隘路,为即将发起的攻势创造有利条件,这些隘路目前被敌人所控制。遂行进攻的第57和第51集团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第57集团军前出至察察(Tsatsa)—谢姆金(Semkin)一线,这样便夺取了萨尔帕湖(北)、察察湖、巴尔曼察克湖之间的隘路通道。
第二个行动是对萨多沃耶(Sadovoe)的进攻,由第57集团军遂行。
虽说叶廖缅科10月初提出的方案与“天王星”行动的最终计划存在明显差异,但档案证据明确表明,确实是叶廖缅科提出了反攻的总体概念。大批新公开的俄罗斯档案,以及斯大林格勒地域危险的战斗进程,都证实了叶廖缅科的说法。这些证据中最重要的是斯大林约见日志的条目,这是他日常活动的日程表,详细记录了斯大林逐时逐分与主要军事、文职顾问及下属的会面。虽然日志中并不包括这些会晤所讨论事项的记录,但可以确定哪些人参加了会晤,根据他们的职务,大致可以推断出会谈的内容。这份材料证明,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的说法显然并不正确。
例如,约见日志并未提及8月31日至9月26日斯大林与朱可夫有过任何会面,9月9日至21日,他也没有召见华西列夫斯基。当然,这并不排除斯大林的两位亲信通过电话或电传打字机向他提出建议的可能性,但表明反攻计划真正的构思者不在莫斯科。可以肯定,朱可夫不太可能在其他任何地方商讨这项大胆的建议,只会与最高统帅面谈。朱可夫出席的其实是9月27日—29日举行,10月初结束的会议,最高统帅部在会上接受了1942年秋季发起多重战略反攻的构想。
另外,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实际战斗进程也表明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的说法是错误的。1942年10月份的第一周结束前,苏军包围并击败斯大林格勒地域德国第6集团军的一切努力严格遵循着“旧解决方案”——也就是说,从斯大林格勒北面的陆桥、城市南面的别克托夫卡登陆场和湖区发起进攻,打击斯大林格勒侧翼的德军。实际上,无数次的失败促使叶廖缅科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即深远合围,但最高统帅部随后下达的一道指令要求继续在科特卢班和别克托夫卡地域发动反击。因此,“天王星”行动的构想显然是最高统帅部与诸方面军司令员深入商讨后形成的,主要基于这些高级指挥员提出的具体建议。
下文是对红军11月反攻这一战略策划的简要叙述,主要资料来源是斯大林的约见记录,最高统帅部和方面军重要的指示、命令和其他策划文件。本三部曲的副卷中含有战略、战役策划的详细时间表,以及最重要的规划文件的完整译本。
反攻的构想
红军对德军1941年攻势的应对清楚地表明,斯大林的倾向和苏联军事学说都强调进攻行动,即便在总体战略防御阶段亦是如此。例如,1942年5月苏军在哈尔科夫和克里木半岛发起的灾难性攻势,旨在粉碎虚弱的德国卫星国军队,突破敌防线,从而破坏预料中的德军夏季攻势。 6德军7月份发起“蓝色”行动后,苏军最高统帅部下意识的反应是发起一系列反击,顽强地试图在多处攻破德国B集团军群的左翼,其战线从沃罗涅日地域沿顿河向东南方延伸,直至科特卢班、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陆桥。斯大林决心沿前线其他地段遂行强有力的攻势,阻止或至少减缓德军的推进,于是,红军在博尔霍夫、日兹德拉、勒热夫和更北面的杰米扬斯克发起激烈、血腥、通常徒劳无获的进攻。与1941年的情况相同,斯大林和他的主要军事顾问们坚信,只有通过数百次小规模打击进行消耗,才能给德军“蓝色”行动带来致命的结局。
鉴于苏军对德国B集团军群近处和远处的侧翼不断发起反击,加之德国人非常清楚1941年12月莫斯科门前发生的事情,回想起来,他们居然对苏军11月19日实施的“天王星”攻势毫无准备,这一点令人难以置信。但是,一个主要原因可以解释为何德国人依然相信他们可以成功地挡住苏军发起的任何进攻。他们的信心源自一种对自身优势与生俱来的信念,另外,德军过去多次击败过苏军的反击,通常都很轻松,这一事实也加强了他们的信心。例如,自希特勒6月28日发动“蓝色”攻势以来,德国及其卫星国军队成功挫败了红军发起的不下8场反击,对方力图击败或至少减缓德军穿过顿巴斯东部向斯大林格勒旁的伏尔加河的进军。苏军的诸次反击如下:
·7月6日—26日:布良斯克方面军坦克第5集团军、第60、第40集团军和“奇比索夫”集群反复在沃罗涅日地域发起反突击。
·7月23日—31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坦克第1、第4集团军和第62集团军在顿河大弯曲部发起反突击,布良斯克方面军在沃罗涅日地域重新发起进攻。
·8月23日—29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辖下的“科瓦连科”、“什捷夫涅夫”集群,对位于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陆桥、科特卢班地域的第6集团军第14装甲军发起向心反突击。
·9月3日—12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坦克第4、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24、第66集团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对位于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陆桥、科特卢班—叶尔佐夫卡地域的第6集团军第14装甲军发起进攻。
·9月18日—10月2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近卫第1集团军、第24和第66集团军发起进攻,打击科特卢班地域的第6集团军第14装甲军。
·9月29日—10月7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7、第51和第64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南部的别克托夫卡和湖区发起进攻,打击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的防御。
·10月20日—26日:顿河方面军第24和第66集团军发起进攻,打击科特卢班地域的第6集团军第14装甲军。
·10月24日—11月2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4集团军对库波罗斯诺耶地域发起进攻,打击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的防御。
“东线文库”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灾难的框架
第二章 苏军的战略策划:“天王星”计划之起源
第三章 集结部队:苏军作战序列和“天王星”计划
第四章 11月18日的双方兵力对比
第五章 突破,11月19日—20日
第六章 包围圈封闭,11月21日—23日
第七章 消灭斯大林格勒包围圈,构设合围对外正面,11月24日—27日
第八章 消灭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合围对外正面和“土星”计划,11月28日—30日
参考资料
温馨提示:请使用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这部*威性新著大量使用了过去难以见到的红军记录,对这场战役的认真研究者来说,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读物。
——《斯大林格勒:红军是如何获得胜利的》的作者,迈克尔·K.琼斯
格兰茨是世界顶*的苏德战争史学者。
——《军事历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