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梳理了百年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转向,从文化取向角度探讨文言文教学课程内容的重构,将文言文阅读与教学的着眼点转向辞章,既是对传统文言文教学的继承,又依据新时代教学情境有所创新。
本书以文化为取向、以辞章为核心的建构文言文课程内容,从传统中吸纳文言文辞章知识,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构“辞章”。这种努力,致力于文言文课程目标实现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向度的内在融合,使文言文课程新内容的建构成为可能。
经过现实、历史不断的往复穿梭,本研究终于行进到了一个暂时性的终点。本研究从调查研究与文献研究入手,把握文言文课程内容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当前文言文课程实施存在诸多困难,其中涉及因素很多,包括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问题集中于为了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文言文究竟应该“教什么”“学什么”。在实施层面是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文言文课程内容。新课标制定了多向度的文言文课程目标,较之大纲时期有明显的进步。可是,与课程目标对应的课程内容尚未有效建构起来,加上实践者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以及高考评价导向同课标有不尽吻合之处,造成了课程实施的困惑与困难。
将目光投向文言文课程的百年历史甚至更远的古代,从历史的梳理当中,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课程目标由民国初期的“了解固有文化”“培养欣赏文学名著的能力”“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初中是“阅读一般文言文的能力”)与“文言写作的能力”这样多向度的目标,到1949年后变为“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单一向度目标。进入21世纪,新课标进行了扭转,提出了“欣赏中外文学作品”以进行文学欣赏、“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以进行文化汲取与传承、“阅读浅易文言文”以进行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这样多向度的课程目标。不过,从文言文课程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百年历史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实际文言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处于两相“契合”状态的时期很有限,多数时期都表现为有明确的文言文课程目标,而缺少与目标达成合理对应的课程内容。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可能是文言文课程本来就未能有效建构起来,比如民国国文时期;也有可能是虽然有相对确定的文言文课程内容,实际这些内容与目标的达成并未形成有效的对应关系,比如新中国的大纲时期。
实际的情况是,从民国时期开始,文言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就处于 “疏离”状态。民国时期文言文课程因为课程目标的“实用取向”日益突出,文言文往往被当作培养“普通文言”阅读与写作能力的例子,而其文化、文学价值往往被弱化甚至弃置。从课程内容来看,文言文所特有的体制、章法、字法句法等辞章因素逐渐剥落甚至被忽略。最终,文言文的学习,逐渐演变为文言的学习。古文“语译”大受重视,便是其具体表现之一。
整体而言,大纲时期的文言文课程基本是一种“实用取向”,文言文并未受到真正的重视。就文言文课程目标来看,从1963年大纲起,长期确定 “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单一向度课程目标,而此期所规定的文言文课程内容虽相对明确(即“文言知识”的学习),仍难以达成预定的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课程目标。后果是,文言文学习被异化为文言知识学习,甚至于文言语法知识学习。
新课标重新制定了文言、文学与文化的多向度课程目标,不过,除根据习惯,基本沿袭了大纲时期文言知识的课程内容,大体对应于“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之外,与文学、文化两个向度目标对应的文言文课程内容,目前并未有效地构建起来。这种状况的存在,造成了当前文言文课程实施的极大困难。
通过对文言文课程内容演进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各个时期在文言文课程内容上存在的问题有两个原因:一是文言文课程取向是实用主导的还是文化主导的;二是有没有针对当时的课程目标,同时依据文言文固有特质,充分重视文言文辞章。以“文化”为文言文课程取向,建构以“辞章”为核心的文言文课程内容,是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以文化为取向,既是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载体、作为古代经典的自身价值所决定,也由当下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所决定。文言文课程内容以辞章为核心,是文言文本身的特质所决定。当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历久传诵的经典名篇。它们既是经世济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散文作品。文言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其文体的选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等方面,也即文言文的“辞章”。文言文的辞章考究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由此而实现文道统一。
以辞章为核心,同时也是文言文课程的文化取向所决定。要想实现课标提出的“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就必须从辞章入手,充分品味文言文体制、章法、字法句法的艺术魅力,从而实现对其中所承载的“志”与“道”的把握,真正实现文言文的文化价值。
以文化为取向、以辞章为核心的文言文课程内容的建构,其当务之急是从传统中吸纳文言文辞章知识,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构“辞章”。这种努力,致力于文言文课程目标实现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向度的内在融合(“一体四面”),使文言文课程新内容的构建成为可能。
要构建文化取向的文言文课程内容,须正确发挥文言课文(尤其是“定篇”)的价值。同时,充分吸纳传统文论及教材中的合理因子,构建起文言文特有的辞章知识系统,并将文言教学的关注点由语法转向辞章。如此方能真正摆脱实用取向的文言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使文言文课程与教学步入全新的时期。
温馨提示:请使用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