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边境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与模式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0.00     定价 ¥ 188.00
图书来源: 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由京东配书)
  • ISBN:
    9787030689146
  • 作      者:
    明庆忠,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为进一步评价云南省边境旅游发展的区位、探索其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边境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与模式研究:以云南省为例》着重从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概况、边境旅游发展区位条件评价、边境地区旅游发展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基于旅游者空间行为的边境旅游空间效应、边境口岸旅游发展空间结构整合与拓展、边境旅游发展模式等视角展开详尽研究。这将有助于:①助力沿边开发开放、兴边富民、“一带一路”、构建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政策研究;②支持边疆安全稳定和边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③突显边(跨)境旅游在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功能;④推动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大力发展边(跨)境游提供科学依据;⑤支持发展边疆地理学、丰富完善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概况
  第一节 云南省边境地区范围与旅游发展条件
  一、云南省边境地区概况
  云南省边境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节点。其与越南、老挝和缅甸3个国家接壤,是我国南下陆上通往印度洋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依据《云南省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规划(2016—2020年)》划定的“边境地区”,自滇西北向滇东南依次有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简称怒江州)、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简称德宏州)、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简称西双版纳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简称红河州)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文山州)共8个边境州(市),土地面积20.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82.9万人,分别占全省的51.4%和39.9%。云南省边境州(市)旅游资源赋存丰富,主要产品类型涉及边境观光休闲、边境商贸会展、边境科考探险、边跨境民族风情、远征军抗战文化、南疆边关文化和边境历史文化等。截至2015年底,云南省边境地区拥有国家A级景区84处,且旅游资源特色差异明显,部分边境州(市)(如西双版纳州、红河州等)已成为全国乃至国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二、边境地区旅游发展条件
  1. 区位条件
  本书着重从地理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经济区位和旅游区位五大维度来全面阐释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存在哪些优势区位,具体内容见表1-1。
  表1-1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区位优势条件
  2. 资源禀赋
  云南省边境地区因宜人的水热条件,光照充足,适合各种动植物的繁殖与生长,加之喀斯特地貌的孕育,形成了独具区域特色的各种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基本上涵盖了生物景观、水域风光、地文景观、遗址遗迹、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天象与气候景观等旅游资源类型。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统计,区内部有8个主类旅游资源、31个亚类与125个基本类型。按照旅游资源主要功能划分,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资源功能分类见表1-2。
  表1-2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资源功能分类
  3. 社会经济条件
  近年来,云南省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与全国东中部省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且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但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72号)等一系列政策红利文件的颁布,加之“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的进一步践行与深入实施,云南省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其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由2000年的487.73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4200.5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44%(图1-1),沿边地区经济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加之云南省边境地区与越北、老北、缅北的旅游合作机制和平台搭建日趋完善,且政府间跨境旅游合作的意愿和意识逐渐增强,这些均为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的深化务实合作与区域旅游经济协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与经济基础。
  图1-1 2000~2015年云南省边境地区GDP变化
  资料来源:《云南统计年鉴》(2001~2016年)
  4. 人文环境条件
  云南省边境地区共包含8个边境州(市),覆盖人口1882.9万人,土地面积为20.2万平方公里,分别占云南省的39.9%和51.4%。边境地区共分布有23个少数民族,其中包括16个跨境而居民族。边境各民族之间大多语言相通、风俗相近、文化同源,在相互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独具区域性特色的服饰、饮食、建筑、婚丧嫁娶、文字语言、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等民俗文化特色。与此同时,边境地区留存的红色文化抗战遗址、烈士陵园、宗教建筑、边境口岸、界碑、界河、国门等边境建筑和石窟、壁画等人文历史文化遗产均会勾起游客极强的好奇心。此外,边境地区内部不同边境段均有不同的地方性浓郁的旅游商品销售。例如,西双版纳州的木雕工艺品、腾冲市的翡翠、各民族的服装等,每种商品的文化内涵设计,均对边境民族地区地方人文性的彰显与表征具有重要意义。总之,边境地区内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遗址古迹、人文性特色商品等人文性特色浓郁的一系列吸引物因素均为边境旅游的开展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基础。
  第二节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一、边境地区旅游发展规模
  总体来看,2000~2015年云南省边境地区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次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图1-2)。国内旅游收入由2000年的35.5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986.8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4.80%,增长速度较快;国内旅游人次由2000年的1116.86万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10 365.09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6.01%,增长速度略逊于国内旅游收入。深入研究发现,2000~2015年云南省边境地区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次的持续增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9年)为持续低速增长阶段;第二阶段(2010~2015年)为快速增长阶段。究其原因可知,2009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和《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等文件,均为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与保障。
  图1-2 2000~2015年云南省边境地区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次
  资料来源:《云南统计年鉴》(2001~2016年)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i
第一章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概况 1
第一节 云南省边境地区范围与旅游发展条件 2
第二节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6
第三节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评价 12
第二章 边境旅游发展区位条件评价 23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24
第二节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区位要素条件评价 28
第三节 云南省边境旅游发展区位价值综合评价 52
第四节 基于区位评价的边境旅游发展对策 62
第三章 边境地区旅游发展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 71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72
第二节 边境地区旅游强度的时空演变 80
第三节 边境地区旅游效率时空演变 101
第四节 边境地区旅游发展驱动机制 119
第五节 基于时空演变视角的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策略 143
第四章 基于旅游者空间行为的边境旅游空间效应 163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166
第二节 边境旅游空间关系与空间效应的基本解读 177
第三节 旅游者空间行为与边境旅游地域空间 185
第四节 基于网络旅游日志的实证研究基础 200
第五节 旅游者点空间行为与德宏州边境旅游点空间效应分析 207
第六节 旅游者线空间行为与德宏州边境旅游线空间效应分析 219
第七节 旅游者面空间行为与德宏州边境旅游面空间效应分析 230
第八节 德宏州边境旅游发展及空间效应利用建议 237
第五章 边境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以瑞丽市为例 243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244
第二节 瑞丽市边境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249
第三节 瑞丽市边境旅游发展的动力系统 264
第四节 瑞丽市边境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 301
第五节 优化边境旅游发展驱动机制的路径与对策 309
第六章 边境口岸旅游发展空间结构整合与拓展 321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323
第二节 云南省中越边境口岸旅游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328
第三节 云南省中越边境口岸区域旅游空间整合与拓展分析 348
第四节 旅游空间结构整合与拓展策略 378
第七章 边境旅游发展模式 385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386
第二节 国内外边境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及经验借鉴 393
第三节 云南省边境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 402
第四节 云南省边境旅游发展的类型模式优化构建 422
第五节 实现云南省边境旅游发展模式对策研究 427
参考文献 434
彩图 45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