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生生”的中国哲学——安乐哲学术思想选集
0.00     定价 ¥ 108.00
图书来源: 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由京东配书)
  • ISBN:
    9787010229126
  • 作      者:
    [美]安乐哲
  • 译      者:
    田辰山,温海明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文集所编选的文章都是安乐哲先生近三四年的研究心得,其中有的已经翻译成中文,绝大部分文章都是新翻译成中文,文集包括了宇宙论研究、儒家角色伦理学研究、儒家传统的诠释与比较研究、儒家经典与思想研究等几方面的文章,既有关于儒家角色伦理学这样理论创见的文章,也有对中国哲学基本议题的讨论和阐释,更多的是基于中西哲学比较的视角从中国文化的语义环境中不厌其烦的为中国哲学“辩护”和“正名”。文集基本反映了安乐哲先生近今年的研究成果。
展开
作者简介
  [美]安乐哲,1947年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世界著名中西比较哲学家,国际知名汉学大师、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儒学大家”。曾任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席教授、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尼山圣源书院顾问、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顾问、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外籍首席专家。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哲学是个活的传统,自古及今生生不息。本书包含了安乐哲 23篇中西比较哲学学术思想论文,是他在中西比较哲学领域新开拓的见证,向中西学界展示他对人类哲学大变革时代的沉思。
  安乐哲倡导全息性“焦点一场域”式“一多不分”学术方法。他的中西比较哲学注重文化语义与“阐释境域”方法论;注重中西关于“人”观念的深入对话,他把“人”阐述为“生成中的人(human becomings)”,说明人同宇宙变动不分的关系,把对“人”的哲学思考扩展到全人类和全球化的境遇当中去。
  安乐哲注重中国哲学“成己成物”、“成人”、“成仁”的“做人”过程,深入阐发中国哲学是“生生”的哲学。他提出,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不能再留恋个人主义意识形态,中西哲学对话进入了一个大变革新时代,中国哲学将成为世界哲学与文化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
展开
精彩书摘
  此外,诉诸那些界定了西方学术——哲学、宗教、心理学等——的形式规则以及文化兴趣领域根本无法完整地容纳中国哲学。以宗教为例,近来一些解释者试图善意地把中国哲学从犹太教一基督教世界观的遮蔽中拯救出来,结果却失败了。因为在此过程中,对中国哲学的改造通过取消其中重要的宗教含义而实现它的世俗化。毕竟,宗教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而亚伯拉罕的传统不加批判地假定宗教必然要诉诸上帝概念,以至于“无神论宗教”听上去像是矛盾修辞法。中国哲学所包含的宗教性并不认同这种预设,但不该因此而被无视。
  尽管我们熟悉的范畴和规则完全可以在经过充分的限定、扩展和重塑之后用来讨论中国传统,但我要说的是这样做的前提:将这些分类学作为组织原则,总体上得不偿失。事实上,那些界定了规则和范畴的专门词汇会带来持久的、妥协性的含糊其词。当然,避免使用传统范畴的一个重要例外是坚持参照“哲学”本身的规则。这不只是一个语义上的遁词。这是因为使用“哲学”而非“思想”或者“文化”,这样做并非是中性的。“哲学”是一个规范性的术语,它赋予其对象以很高的价值。在学术中标明“哲学”是对复杂而严肃的思考的一种褒奖,以至于许多(如果说不是大多数)职业哲学学者不愿意直接把自己称作“哲学家”,而通常更喜欢使用某种更为谦逊的说法,比如“从事哲学”或者“是一名哲学教授”。整本《选编》,力图拓展“哲学”这一术语并努力让“哲学”这个词在应用到中国传统时拥有更清晰的定义。与此同时,这本《选编》也论证了中国思想在处理一些人之为人的最永恒的、最重要的论题方面是深刻的、有价值的。
  作为一种组织策略,我诉诸将坚持不懈的修身事业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普遍的先入之见。在此成人过程中,宇宙变得越来越有意义。个人努力在自己家庭关系之内获得关系性美德(relational virtuosity),这是个人、社会乃至宇宙意义的起点和终极源头。通过在家庭内外获得和培养牢固关系从而培养自己人格的过程中,一个人为宇宙增添了意义从而扩展了宇宙。反过来,这个不断增加意义的宇宙为个人自己持续的修身事业提供了丰饶的环境。
  举例来说,孔子本人坚信道德动机是人格培养的原动力。孔子一向自谦,不仅承认而且还反复表示赞同对他的这样一种描述:他是一个“好学”的人。对孔子来说,这种学习具体意味着坚持不懈地决意在自己作为人的行为中臻于完美(仁)。在行为中臻于完美——对关系性美德的一种文雅而考究的表达——是一项终身的事业,始于家庭并且是不可还原地与之并行,与之相互作用。我已经翻译了一些相关的文本资料,根据主题集中了这些段落以复现这个意义产生的过程,这一过程从人格培养开始,放射状地向外扩展,一直到光辉的宇宙。
  我们这本《选编》以中国宇宙论作为密切相关的解释语境。在探讨中国宇宙论的过程中,我力图找到合适的语言以便把它和还原性的单一秩序的“万法归一”的模式区别开来,后者在经典的希腊理念论中更为常见,它通过理解万物背后的“一”来理解万物。与此不同,我主张一种更为全面的焦点一场域(focus-field)模式,这种模式在《大学》这本儒家经典中有最为简明的呈现。事实上,《大学》为这本《选编》以及将会使用它的中国哲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组织结构,这个结构表达了这种焦点一场域式的、放射状的敏感性。我节译了《大学》这个篇幅短小但影响深远的文本,以此作为思考中国哲学传统用以组织人类经验之独特策略的一个起点。
展开
目录
自序
生生的中国哲学
生生的中国哲学
为时未晚:论中国哲学之西译
人类价值观的第二次启蒙
整体性思维:和合与自发、治与乱观念的建构
庄子之“知”:“知一乐”于濠上
“境生”儒家之“和”
——中国早期宇宙论中的“协重”(collaterality)思想
战争、死亡与中国古代宇宙论
——从中国文化出发的深入思考

儒家角色伦理学
儒家角色伦理学:克服文化比较中的不对称性
《论语》的“孝”:儒家角色伦理与代际传递之动力
从考普曼的角色伦理到儒家道德伦理
儒家的角色伦理学与杜威的实用主义
——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
心场视域的主体
——论儒家角色伦理的博大性

儒家“成人”论
儒家伦理视域下的“人”论:由此开始向善
儒学与杜威的实用主义:一种对话
“作为人”抑或“成人”
——再读《五行篇》
阐释场域下儒家之“人”的意蕴

儒家文化比较哲学研究
“形而上学地”读《中庸》
中国经典文本的哲学诠释语境
“礼”与古典儒家的准宗教性
重构葛瑞汉对孟子“性”论的解读:孟子人性论背景下终曲(1967)
孟子与过程人性观
智慧怎么变了:过程性的儒家哲学与成人
携重而行:儒家文化的代际传承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