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灵光殿到武梁祠 两汉之交帝国艺术的遗影
0.00     定价 ¥ 188.00
图书来源: 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由京东配书)
  • ISBN:
    9787108070920
  • 作      者:
    缪哲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20-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汉代画像研究是中国美术史中的显学。武氏祠及其所属的孝堂山祠—武梁祠派画像,同时也是汉代研究的显学。

缪哲教授近年的研究集中于利用考古出土的墓葬材料,重建西汉中后期及东汉早期的汉代帝国艺术,对现存汉代画像艺术进行了全新的历史诠释,本书是其集成之作。

书中在集中探讨了《天帝图》《祥瑞—灾异图》《孔子师老子》《周公辅成王》《楼阁拜谒图》与《车马(卤薄)图》等一系列核心主题之后,更进一步得出结论:中国早期艺术史上,商周纹样传统向汉唐状物传统的转折,完成于两汉之交;转折的外部动力,是汉帝国的意识形态构建与传播。此后以人物叙事为主要内容的状物性绘画,成为统治近千年的新艺术传统。


展开
作者简介

缪哲  浙江大学教授,兼任浙江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学术委员、《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主编等职务。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2007年就读南京大学美术学院,获美术史博士。后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从事博士后工作。2009年入职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研究领域为中国早期艺术史,主攻战国秦汉艺术。


展开
内容介绍

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是中国绘画传统的“轴心时代”。其发生、发展、确立的过程,仍是一个未被讲述的故事。本书是作者计划中的“中国绘画传统的诞生”三部曲之第一部。它所呈现的,是这故事的高潮:绘画传统在两汉之交确立的经过与制度机制。通过辨认、撷取山东平民墓葬画像中的“皇家因素”,作者对汉代新兴的帝国艺术的基本轮廓,作了可信的复原,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政治、礼仪及意识形态动力。


展开
精彩书评

作者对广为研究者所知的《鲁灵光殿赋》做了认真细致的解读,把它与汉代鲁地画像石的主题与风格联系起来,放到汉代社会政治的现实中去。这为他讨论汉代“帝国意识形态”在西汉后期、新莽、东汉的发展及其艺术表现,做了极好的铺垫。这一著作的发表,将改变我们对汉代艺术的整体认识,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具体研究上,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零,北京大学教授

缪哲教授对现存汉代画像石与宫廷艺术关系的复原计划,虽然由于史料的残缺不全,还不能说十分完美,却指出一个可由传统学术所充分支撑的汉代帝国结构关系,由之来理解画像石所显示的“公共性”“国家性”,便较前人研究所能提供的诠释更具有高度的合理性与说服力。我个人相信这个新观点确实能为汉画研究另辟一个全新的格局。

——石守谦,台湾“中研院”院士

这是一部将为其领域带来变革的著作。组成全书的各章,对相关的视觉材料及文字文献做交叉、透彻、全面的分析,进而为汉帝国的视觉文化,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理解。

——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孔子见老子

第二章  周公辅成王

第三章  王政君与西王母

第四章  重访楼阁

第五章  登兹楼以四望

第六章  鸟怪巢宫树

第七章  实至尊之所御

第八章  从灵光殿到武梁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