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由京东配书)
  • ISBN:
    9787571417888
  • 作      者:
    刘三解
  • 出 版 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大汉王朝史实钩稽,颠覆式解析大汉帝国权力结构;详细解读出土简牍和传世文献,还原中国历史第一个平民帝国的建国之秘。


独特的写作切入点:《秦砖:大秦帝国兴衰启示录》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勾勒周秦之变后秦制的完整架构;而《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则以历史人物为线索,聚焦于刘邦、项羽、吕雉、项梁、韩信、魏豹、曹参等人,侧重于秦制因何而变,如何变为汉制的描写。


严谨的研究方法:《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以一贯的严谨,爬梳出土简牍和传世文献,以刘邦的原生家庭切入,深度解析刘邦如何彻底埋葬周秦血统贵族主导的社会,代之以刘氏“家天下”的“新贵”。


贴合大众的阅读视角和文字风格:翻开目录,便会随着作者的文字进入西汉初年的历史情境中:“一张汉初军功表,半本历史密码簿”“吕氏家族到底是不是被刻意遗忘的‘创业合伙人’? ”“鸿门宴真正的赢家,一顿饭吃下半个楚国 ”“为什么项羽选对了所有答案,还是失败了?


展开
作者简介

刘三解,历史研究者,著有《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

展开
内容介绍

“周秦之变”是公认的中华文明“分水岭”,这一长达数百年的巨大变革,一般认为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告一段落,以秦制的全面推行和底定而终结。自此之后,中国社会陷入“朝代循环”,直至19 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终止了这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循环。


《汉瓦》侧重于探索“秦制为什么变为汉制”的答案,也就是“周秦之变”后半段的变化历程。作者通过爬梳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资料,勾勒出一幅秦朝制度完全体的图景,认为后世延续两千年的王朝体制,在秦代仍未成形,而真正开启这个循环的,其实是汉高帝刘邦。本书聚焦于刘邦、项羽、吕雉、项梁、熊心、韩信、魏豹、曹参、周勃、刘恒等大家熟悉的名字,在史书字缝之中,一片一片地复原、审视我们耳熟能详的“汉瓦”。


展开
精彩书评

两千多年来,秦汉之际的波诡云谲始终影响着中国人的文明认知。从秦人到汉人并不是种族的变化,也不是不同信仰的改变,在不同地域背景下的王侯将相、秦吏楚将、客卿术士、同乡平民,都以不同的江湖经历,构建着中华文化形成时期的统治秩序。《汉瓦》作者没有被传统解释和演绎所束缚,而是建筑出自成一系的历史殿宇。

——葛承雍,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毫无疑问,本书颠覆了我们的诸多印象。坦白地讲,作者并没有全然说服我,但这也正是阅读的最*乐趣——我在内心深处和作者不断争辩,并且因此翻阅起其他相关的资料和著作来。事实上,历史正是因为千秋万代的持续审视而不断丰富,并且不断溢出它的边界,让文学的讲述、史学的探究与哲学的思辨各取所需,从不同的角度开阔人的视野,丰富人的心灵。而这,也正是我们对《汉瓦》的期待。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楚汉相争引发的西汉建国,因有司马迁脍炙人口的描述而家喻户晓;又以班固的编纂纳入正史而世代相传。作为一统王朝初始奠基、中国政治体统因而塑形的学术研究之长盛不衰,自不在话下;而那波折激荡折射出的人生历练, 尤其这种历练蕴示的生命意涵,才是秦汉之交乃至刘邦王朝的兴衰嬗替成为口耳相传的“谈资”至今畅而不衰的因缘。尊重史事的严肃并以通达的奉献,这部《汉瓦》承《秦砖》之后再次推向书界,以舒朗上口的笔调于非以为业的读者而言,是否是一个获取历史“本真”的最佳选项?这全凭阅读之后的感觉了。

——李鸿宾,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钩稽史料中的残缺信息,对于秦末汉初历史提出了不少新颖有趣的见解。这充分说明, 看似题无剩义的领域,仍有继续挖掘的空间。

——张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其实你一点儿都不了解刘邦


刘邦这个人,出生在战国,出仕在秦朝,又建立了西汉,人生可谓丰富多彩,早年的经历却是扑朔迷离,史书中笔墨稀少,殊不知,这些最基本的事实才是刘邦真正的“本钱”。



第四节  “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的正解

司马迁距离战国乱世不过百年,当时仍有过往社会的残迹,所以,他笔下的“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和西汉末年完全荡涤、改造后的社会语境,根本不是一回事。

《战国策·魏策四》: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西汉末年至今,人们理解刘邦自述的“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着眼点往往在“布衣”,即秦王眼中的“庸夫”,而在刘邦和唐雎的语境里,“提三尺剑”与“士”才是重点。

“剑”,是先秦“士人”身份的象征,哪怕是僻处西陲的秦国,也逐渐学习了这个传统,见《史记·六国年表》:


(秦简公六年)初令吏带剑。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简公)七年,百姓初带剑。


“吏”带剑好解释,“百姓”带剑,是不是说秦人无分“士庶”,都开始“带剑”了呢?

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先秦的“百姓”,实则是指“大夫、士”,也就是宽泛的“血统贵族阶层”,而非今天理解的“全民”,一个旁证就是秦简公七年施行的另一项改革措施—“初租禾”,措施类似于鲁国的“初税亩”。

可见,秦国在春秋战国之交,由于魏国对其持续的军事压力,完全丢失“西河”后,开始了对关东诸国先进制度文化的学习,而关东诸侯一样要“分别士庶”。

这种分别,哪怕是秦统一天下之后,依然存在。

在岳麓书院藏秦简中,一个新名词的反复出现,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那就是“新黔首”。

“新黔首”对应的是“新地”,也就是新征服的地区,官吏称为“新地吏”,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故地”“故徼”的界限,即秦发动统一战争之前的旧疆,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这个区 域往往被概括为“内史、十二郡”。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其实你一点儿都不了解刘邦 

第一节 他是魏人,还是楚人?

第二节 刘邦出生地的玄机

……

第五节 父亲口中的“无赖”其实是“小妾之子”

结 语 


第二章 刘邦的江湖不只是人情世故 

第一节 在家难靠父母,出门能靠朋友?

第二节 秦吏身份带来了什么? 

……

第五节 江湖道义,请刘季先死 

结 语 


第三章 沛公发迹史:一年间“三易其主”换来步步高升

第一节 反秦战争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胜利 

第二节 东阳宁君,鲜为人知的“伯乐” 

……

结 语 


第四章 刘邦凭什么“先入关中者为王”?

第一节 项梁之死背后:吓破胆的项羽与脱队的曹参、周勃 

第二节 魏王豹,鲜为人知的“西进”伙伴 

……

结 语 236 


第五章 一张汉初功臣表,半本历史密码簿 

第一节 军功列侯“履历”的正确读法 

第二节 中涓、门尉、执盾,汉帝国与《墨子》不得不说的故事

第三节 秦汉之际竟然有三套军事组织体制

……

结 语


第六章 根本不存在的功臣列侯“集团”

第一节 “丰沛同乡会”缔造了汉帝国?

第二节 同为“丰沛列侯”,凭什么当不得“开国功臣”? 

第三节 “石榴籽结构”才是汉王朝开国团队的本相 

……

结 语 


第七章 西楚霸王到底是谁的继承者?

第一节 子虚乌有的“六国贵族复辟亡秦”

第二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

……

结 语


第八章 还原失败者项羽的本来面目

第一节 韩信为什么最终放弃了“仁君”项羽?

第二节 没有韩信,就不会有汉帝国 

第三节 韩信悲剧的根源:能治天下不能治左右 

……

结 语 


第九章 刘邦建立的统治秩序也是“二世而亡”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选举登基的皇帝 

第二节 吕后一介女流为何能够独掌朝政十五年? 

第三节 汉文帝登基意味着刘邦的汉朝已经死去

……

结 语


第十章 大汉帝国为什么没有“二世而亡”?

第一节 汉高祖“休养生息”?不,是吕后让“大家发财” 

第二节 秦制2. 0 版:让“黔首”不再是“植物” 

第三节 汉帝国的军功授爵制度自开始就是一个“骗局” 

……

结 语


终 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