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翰
季鹰倦作曹掾客 早趁秋风归莼乡
吴江三高祠供奉了3位贤哲,他们分别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西晋的张翰和唐代的陆龟蒙,其中张翰为吴江本地人,即今黎里镇莘塔社区东联村元荡边上弥陀港人。他是吴江泰斗式的人物,吴江之所以称为“鲈乡”或“莼乡”,就是因其而得名。
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张翰父亲是三国孙吴的大鸿胪张俨。张翰为人放纵不羁,而有才名,写得一手好文章,都说他有阮籍的风度,所以给他一个称号叫作“江东步兵”。在诵读唐宋诗词时,常常会遇到“秋风鲈脍”“莼羹鲈脍”的典故。这就出自张翰“莼鲈之思”。下面再把上面的“莼鲈之思”的典故用白话文叙述如下:
一日,会稽人贺循奉命前往洛阳,所乘船只停泊在阊门,贺循在船中抚琴一曲。张翰恰好经过,听到琴声,便上船拜访。两人虽素不相识,却一见如故,互相钦佩和喜悦。张翰问贺循的去处,方知是要去洛阳,于是他说:“正好我也有事儿要去洛阳。”便和贺循同船而去,连家里人也没有告知。
齐王司马同执政时期,征召张翰为大司马东曹掾。张翰告诉同郡的好朋友顾荣说:“现今天下纷纷扰扰,灾祸战乱都没有停止。您名声远播四海,想要退出政坛很难。我本来就是生活在山林之中,对现实社会没有抱持期望。您要明智地来思虑前进或是后退的规划。”顾荣握住他的手怆然说:“我也想跟你一起采南山的蕨草,饮用三江的清水。”
张翰一日见秋风起。想到故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够适合自己的想法,怎么能够为了名位而跑到千里之外来当官呢?”于是弃官还乡。不久,齐王司马同兵败,张翰得免于难.世人都认为他的弃官是看准时机。政府因为张翰私自离开职位就开除了他的公职。张翰却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不愿意为了名利去束缚自己,有人问他说:“您可以一时生活很快乐,难道你没想过百年之后的名声怎样吗?”张翰回答说:“给我百年之后的名声还不如现在给我一杯酒。”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这是张翰的《秋风歌》,又叫《思吴江歌》。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实质是他远离是非之地的一个托词。这首《秋风歌》当是他思归时即兴吟成。
由于张翰离我们时代久远,所以有关张翰的资料就比较少。前些年分湖诗社同仁对张翰故里东联村弥陀港进行了一次走访,我写了一篇稿子,再将自己收藏的清代《赋海大观》《百城烟水》《吴江县志》中收录的未曾发表过张翰的诗赋和陈志强、张舫澜两位老师编著的《张翰》中历代诗人的题咏等汇成此文,以飨读者。
三寻张翰墓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张翰的这首《秋风歌》奠定了他成为吴江诗圣的地位,同时,将元荡的莼菜和鲈鱼推给了世人,尤其到了唐宋时期,诗人李白、崔颢、白居易、皮日休、元稹、张志和、辛弃疾、苏东坡、欧阳修、米芾、陆游等都对张翰的旷达心怀表示赞赏,写下了无数“莼鲈”诗篇。所以说,干百年来,“去吴江品尝一下莼菜和鲈鱼”,似乎也成了一种文人的时尚。
张翰回到黎里后,烟水卜筑,托意莼乡,在元荡边设教授徒以终老。后来,当地村民为了纪念张翰,在元荡边为他修了墓建了祠堂。
据史料记载,宋元祜年间,吴江知县王辟在吴江筑三高祠。同时将张翰原墓和祠堂也做了进一步修缮。
到了明代,张翰祠堂进一步扩建,还请进了其他神灵,佛道兼容,并名为“敬信庵”。这样一来,香火日旺,北厍、芦墟、周庄、昆山、青浦等地的香客也远道而来,张翰仍然受到众生的膜拜。
明清交替,黎里分湖一带备受兵火之痛,敬信庵也遭到破坏。同治九年,吴江知县黎庶昌询问张翰之墓,具书一通,并赠黎里徐晋镕帛、米、酒、肉。徐晋镕写了长诗五十韵和亲手所植的梅花两盆回赠,并告知张季鹰墓所在。于是黎庶昌实地走访,为修整立石,并禁止在墓的周围种植和采伐。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