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我们的国家战略,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做,但做得好的很少,真正的好书更少。屏南县借脑林正碌,在当地的大力支持下,屏南文创已经走出了一条很好的乡村振兴的新路,让村民在乡村大地上真真切切地圆了自己的中国梦。
本书的重点是“乡村振兴”,可以做政府采购和市场用书。
三农专家温铁军
联袂推荐
文学评论家吴义勤
这是一群满怀激情的造梦者
他们在闽东乡村大地上的神奇实践
使村民回流、古村复兴、城乡融合
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本书针对市场的推荐及广告语:
你是否厌倦了钢筋水泥森林
你是否烦透了朝九晚五生活
你是否梦想着一处人间桃源
民间奇人林正碌用实践证明
信息时代,乡村也可以圆城里人的田园梦、创业梦!
本书针对发行团体广告语:
一本“乡村振兴”的心血之作
屏南乡村振兴经验的完美总结
适合全国各地方政府学习借鉴
温铁军吴义勤联袂推荐
2014年,身在上海推行公益艺术教学的奇人林正碌敏锐地预见到,随着互联网的加速以及移动支付、自媒体的发展,乡村与城市一样可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他以教农民画油画活动为切入点,在屏南县空心村推行“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公益艺术教学活动。通过教画、自媒体卖画,让农民增加了收入,提升了自信,更新了观念。
2017年10月,国家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在屏南县乡村三级组织的大力支持下,他配合龙潭古村复办“完小”,修复传统民居,村两委也跟进有效治理,打造出“挂得住乡愁”的人居环境。古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城乡文化、生活方式的和谐共融,引来一批批热爱乡村的城里人到此学画、旅游和创业。随着城里人入住,村民回流,一卷中国乡村梦的蓝图在这里徐徐展开。
随着这种模式的推广,如今,那些昔日破败的古村已经成为全国各地争相来考察、学习、游览的网红村,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发生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寻根和弘扬地,新生活方式的展示地和输出地,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发生在屏南大地上的乡村振兴故事,引起了温铁军教授团队的关注。温教授是我国“三农”概念首倡者、著名“三农”专家、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乡村振兴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2020年夏季的三个月时间里,年近古稀的温教授率专家团队三次抵临屏南县调研考察,耳闻目睹屏南全域以文化创意产业复兴传统村落,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五年多时间,走出一条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并深为其中的人和事所感佩。
这些真真切切发生于屏南农村的现象,引起温教授高度关注,其团队旋即与屏南县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双方在当地共建一所乡村振兴研究院。
2020年11月19日,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在屏南县熙岭乡的龙潭村揭牌成立,由温铁军教授担任院长及首席专家,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潘家恩担任执行院长。研究院依托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专业人才队伍和广泛的社会资源,组建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即时总结乡村振兴的屏南经验,讲好屏南的乡村故事,多渠道报送智库成果,为地方及国家的相关决策提供咨政参考。
同时,向全国推广屏南文创发展乡村振兴和古村活化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促进屏南经验的提升、转化与传播,扩大影响力。
楔子
·大地上的乡村梦·
从朋友那里获得准确信息:福建东部鹫峰山脉大山褶皱里的高山县屏南,有一个地理偏僻、山路崎岖、资源匮乏的龙潭村,原本户籍人口一千四百多人,自商品经济大潮席卷以来,现仅存一百多老弱病残和儿童留守。两年前,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复兴古村,居然引来了一百多位世界各地的城里人常驻,村民也回流了三百多人。这个当代被愚公抛弃、工业也不稀罕的废墟之地,以它仅遗的自然生态华丽转身,成为网红村,让世人瞩目。
依过往经验,文化创意产业从来都与大城市形影不离。一个偏僻乡村竟然也能以此闻名?二者之间仿佛隔着一个重洋,这梦幻般的结果吊足了我胃口。
龙潭村的文化创意产业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它凭什么让梦幻成真?
宅在书房,我花了一个月时间,昼夜颠倒看完“文创屏南”公众号这三年多发的所有文章和视频,原本离生活非常遥远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俨然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屏南大地上那些凋零、衰败的空心村,不仅有了一时一季的油绿,还被注入强大的内生力,仿佛高原戈壁滩的红柳、荒漠里的芨芨草,于贫瘠的土地上绿意怒放。
我决定眼见为实。老朋友张少忠就职县政协,兼着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2020年新年伊始的一天中午,他陪我从县城驱车四十多公里山路去了龙潭村,开启了我的解惑之旅。
入村公路桥旁的凤凰台广场上,卧着一尊花岗岩,勒石“龙潭里”三个描红大字。南方冬天,草木依旧鲜活。西溪清流汩汩,两旁苍翠掩映里的一座座黄墙黛瓦民居,虾蛄形的风火墙,厝埕竹篱笆后探出的桃树枝丫,石道旁挺立的柿子树,溪边小径石缝间冒出的野花野草……层次丰富且浑然天成,散溢着传统乡村特有的气息。这与今天富裕起来的新农村大相径庭,触目皆唐诗宋词的意境。我一次次端起相机,说它是让人魂牵梦绕、安放乡愁的归宿地,一点也不为过。
以此为底色,龙潭村成了各路媒体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货仓,从中央到地方,从纸媒、广播到电视以及新媒体,甚至俄罗斯电视台也进村采访过。央视《传奇中国节·中秋》特别直播节目选此地作为代表中国南方的连线点;北京天安门新年升国旗仪式,它又被选定为东南西北中同步升旗五极中的一极。更让人目不暇接的是,新老村民自主文化盛宴不断:四平戏培训班,“千年一遇”美术展,《印象龙潭》实景演出,一年一度的重声音乐节,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剧《假面》《美哉龙潭》,国庆七十周年快闪活动和综合文艺晚会,还有汉服节、新春集市……
这简直就是一个梦幻里的乡村。
环村逛了一圈,我们途经民宿“画友之家”、龙潭公益艺术教育中心,走过近三百米的公共雨廊,再绕溪拐到龙潭美术馆、随喜咖啡厅、随喜书店、陈氏祠堂和戏院、龙潭酒博馆、四平戏博物馆,登上龙吟台广场后,进入下榻的47树美术馆……
此前看过的图片和视频,感觉如涟漪荡漾的水中之月,虽美妙却心里不踏实。眼前仿佛万籁俱寂,在清晨的一面镜潭上,倒映其上的景物全体清晰定格。
晚上,回乡青年陈忠业带我们去见识乡村夜生活,体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能享受到什么服务。
在去村溪尾路上,忠业解释说,传统民居隔音差,原村民多数早睡早起。村里有个不成文约定,卡拉OK一般在9点半打烊。我们先去唱几首歌,其祥居在村尾,那里有个三角地音乐吧,音响比较专业,也有各种饮品提供。
到了村边一座老厝,从窗玻璃望进去,亮堂的房屋一角,各种乐器或摆或靠在土墙上,话筒架和乐谱架孤独肃立。主人外出。
“我们去龙潭驿,那里也能嗨。”
从下午走过的西溪对岸,沿不宽的石板路上行,眼睛不期然扫到老厝门边一块招牌。金属板镂空字被藏在后面的灯映得白亮,“贪生”两字设计得抓人眼球,形象地体现了忙得陀螺转的香港人偷闲一刻伸懒腰的模样。想起看过的开业视频,我改了主意,进去喝杯咖啡吧,学香港主人杰克那样松懈一刻。
过了一会儿,忠业手机响起,接听后说:“胡文亮从县城办事回来了。走,去酒博馆品酒。”
新村民胡文亮一副人见人熟的热情样。他端来酒盘,提起锡壶斟酒,“来,品尝一下这十年陈酿的闽派红曲黄酒。”
红曲黄酒,当地又称老酒,入口顺后劲足。当我们走出酒博馆时,小风吹来,脸热热的,腿有点飘。
回47树美术馆路上,忠业打趣道:“两位老师今天辛苦了,早点休息。龙潭新村民跨界人物多,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有绝活。明天要是想玩深沉,可以去豹舍书馆读藏书,聊文学;也可以到随喜书店谈诗歌,碰得巧还有外地老师过来做分享;要是林老师在,就加入他的抖音直播,或者一伙人大脑风暴一场。等香港招导再住进来,节目就更多了……”
一个山村,与文化产业发达的大都市几无二致……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葩小山村!
有那么多开放和半开放空间,有那么多诱人的生活方式,它的人文生态系统还生机盎然,甚至不用刷共享单车,散步间便能解决高品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说它是自然生态里的城市精缩版也不为过,并且还不见什么商业味。或许,它也像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
清晨6点多,被窗外鸟鸣协奏唤醒。想拍一张龙潭初阳涂抹夯土墙的晨景照片,穿好衣服,拎起相机,奔向山麓边的雨廊。
水绿山青里,恍惚看到对面溪头大厝前黑石犬牙交错、菖蒲丛生的溪边,有一个清瘦身影正用茶杯舀溪水喝。
“这是龙潭古村。水环绕在家家户户门口,这里的水可以直饮,我现在就喝给大家看。请问,还有哪里的水可以这么直接喝?”当画外音响起时,我陡然缓回神来,这是昨晚临睡前刷林老师抖音视频留下的视觉后像。因为同属一个场景,感觉正在眼前梦幻般地推演开去。
此人便是屏南大地上乡村振兴的造梦策动者——林正碌。
序 / 温铁军
开篇的话 001
楔子:大地上的乡村梦
上部:梦起策源地
第一章
一 改变县域的际会 009
二 命悬一线 017
三 今夜,人生惆怅 022
四 苍天开眼 027
五 祖母级的古村守护者 033
第二章
一 撬动固化千年的铁板 040
二 情怀加持的孩子 047
三 化解危机的那些人 052
四 千里搬伏兵 061
第三章
一 小手拉大手 067
二 斜杠农妇 074
三 村妇画画学英语 079
第四章
一 古村修复交响曲 086
二 泥腿子里藏高人 090
三 这是一种姿态 096
四 坐看云起时 101
……
温馨提示:请使用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