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构建研究
0.00     定价 ¥ 99.00
图书来源: 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由京东配书)
  • ISBN:
    9787030691774
  • 作      者:
    龚勤林,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构建研究》首先系统介绍了我国工农城乡关系演变及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背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本内涵、外在表现与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判别指标体系,从工农互促有效度与城乡发展协调度两个维度分省域进行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判别,并开展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协调的理论架构;然后基于产业空间与地域空间的属性及其相互作用,提出产业空间与地域空间协调的模式与机制,提出构建工农互促、多维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构筑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健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协调的一体化机制;*后阐述了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构建的区域实现相关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我国工农城乡关系的形成、演变及突出问题
  工农城乡关系的协调和升级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命题和关键内容。伴随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种制度引导、经济利益调整促使人口和资源在产业部门间不断流动、在城乡空间上不断调整,工农城乡关系随之不断演变。当前,构建我国工农城乡关系的方针已经由“以农补工”调整为“工农互促”,城乡关系由“城乡分离”演化到“城乡互补”,但工农城乡二元关系格局整体上仍然没有被完全打破。如何在新时期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命题。
  本章立足工农城乡关系的现实国情,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工农城乡二元关系的形成与演进,探讨工农城乡关系二元演化的固有经济规律及其体制机制和政策原因,并总结国外在产业协调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
  1.1 我国工农城乡二元关系的演进及其特征
  工农城乡关系是一般经济发展规律与特定政策和体制机制共同作用形成的。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规律作用下,区域空间组织形态通常表现为“中心-外围”二元结构。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大致可以概括为:低水平的稳定“平衡”—二元性出现和增强—三元性出现和二元性减弱消失—高水平的稳定“平衡”(杜肯堂和戴士根,2004)。我国工农城乡二元关系的演进除了符合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的一般经济规律外,还包括自身的两大特殊性:一是该二元关系是在西方工业文明与商品经济冲击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工农、城乡关系逐渐形成的历史正是遵循这一特殊性;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迅速建立国民经济体系而实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方针,客观上影响了工农城乡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农城乡关系相继经历了农业发展对工业的短暂领先、二元结构继续发展、统筹协调趋势加快、互动融合加快推进四个阶段。当前,工农城乡二元关系呈现出城乡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显著提升,但城乡发展差异仍然存在、城市对生产要素的虹吸效应明显等特征(表1-1)。
  表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农城乡关系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1.1.1 以农补工、城乡有限互动阶段(1949~197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还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工业有所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很低,1952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仅为20.8%,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却高达50.5%。为缓解资本稀缺,尽快建立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加速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发达的工业国转变,从而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我国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建设方针,这一方针的目的是用农业推动工业发展,一切以工业发展为首要目标(郭玮,1992)。
  在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指导下,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既为工业提供发展所需资金与生产资料,又为城乡居民提供生活资料。农业长期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积累,为我国迅速建立起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以农补工的指导方针下,到1977年,工业、农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分别为46.9%、29.5%。我国迅速从几千年的农业国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家。一大批装备先进、发展较快的现代工业奠定了国民经济基础,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工业准备。
  1.1.2 工农加快发展、城乡要素流动加快阶段(1978~1992年)
  在这一阶段,农村经济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迅速发展,广大城乡人民得到显著实惠,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 。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农村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升,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农民收入逐年增加。这为改善工业生产力布局,缩小城乡差距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全党全国工作重心全面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这一基本路线指引下,为改变农村发展多年来相对停滞、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局面,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重塑城乡利益分配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2~1986年连续出台五个一号文件,依次从肯定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转向商品生产、农民资金自由流动、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搞活农村经济等方面强调提高农业生产力,激发农业生产积极性,进而调整工农、城乡利益分配格局(表1-2)。
  1992年,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不再固守农田,而是转向了乡镇企业,在乡镇企业的各种岗位上实现了就业。转移劳动力总数达到了1.03亿人,构成了中国农民就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农村工业创造的就业岗位占整个农村非农就业岗位的61.4%,农村工业的就业效应显著(陈吉元和胡必亮,1994)。乡镇企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迅速发展。1992年与1952年相比,我国工业增加值从142亿元增加到11700亿元,增长了81.4倍;农业增加值从346亿元增加到5867亿元,增长了约16倍。工业与农业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表1-2 1982~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
  资料来源: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汇编(1982—2014)》整理。
  1.1.3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准备阶段(1993~2003年)
  1978年发轫于农村的改革开放随后逐步扩大到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做好了准备。
  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陆续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以及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众多特区城市逐渐成为内陆城市经济发展的对标城市,内陆城市纷纷向特区城市学习发展经验,各类工业开发区开始兴起,我国进入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来自农村的改革呼声却逐渐减弱。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以及党的十四大召开,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党的十四大提出,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工农城乡关系也按照这一战略部署逐步推进。
  这一阶段,乡镇企业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的产物,无法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城市现代企业展开竞争。乡镇企业逐渐萎缩,或改制为民营企业,或就地解散。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的就业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以我国乡镇企业*发达的江苏省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全省各种类型的乡镇企业职工绝对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3年的337.79万人下降至1996年的297.88万人,各类村办企业1996年较上年减少21.63万人。1998年农村工业部门就业人数为3928.6万人,较上年减少102.7万人。农林牧渔业从业者为32626.4万人,较上年增加191.5万人(林刚,2000)。在农村工业部门就业的劳动者逐渐回归农业部门。
  这一阶段,城乡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实现了双向流动,活跃了市场经济,城市与乡村经济均出现增长势头良好的局面。随着乡镇企业数量的减少,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工业部门从业者迅速从乡镇企业转移至传统农业部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工业部门从业者回归传统农业部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
  1.1.4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加速阶段(2004~2012年)
  工农城乡关系经过前三阶段的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逐步确立,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已经具备。
  虽然我国在这一阶段出台了取消农业税等众多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政策,但是城乡面貌的改变不能一蹴而就,只能依托工农产业的先期调整使城乡关系进入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城市逐渐成为第二、三产业的集聚中心,逐渐成为增长极,不断吸取周边地区与乡村地区的资源要素,虹吸效应逐步增强,导致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城乡之间形成极核式的空间结构并开始固化,工业发展领先于农业。尽管出台了众多提升农业质效的政策措施,但是并未从根本上破除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日益固化,突出表现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绝对值与增长率的差距持续扩大(图1-1)。这一阶段,城乡居民的收入稳步提高,但是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更快。
  图1-1 2004~2012年城镇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1.1.5 工农互促、城乡互动频繁阶段(2013年至今)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随着户籍制度趋于松动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城乡差距扩大有所遏制。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进行,工农关系大大缓和,第二、第三产业纷纷延伸到传统农业领域,工农互促的趋向明显。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出台,标志着从统筹城乡到城乡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进入新的阶段。
  2020年,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赋予了工农城乡关系新的内涵。
  1.2 工农城乡二元演进的经济因素与体制原因
  我国工农城乡二元关系的演进历程,既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彰显我国的基本国情。因而,我国工农城乡关系的演化,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经济规律与制度因素双重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
  1.2.1 工农城乡二元演进的经济因素
  1. 城市的自我强化效应促成城乡发展不平衡
  自我强化效应是指促使已经发生变化的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产生额外变化的过程(阿瑟 奥沙利文,2015)。“中心-外围”模式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地区已经形成的产业集聚可以自我维持,因而由于某些因素在过去形成的城市,其中心地位在将来可以继续保持。集聚因素使得多个地区和连续空间中产生数量更少、规模更大的集中。地理上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形成产业中心,进而形成城市。一旦产业中心形成,会通过不断的自我强化形成和扩大规模。产业一旦开始集聚,就会形成各类不同的产业集聚区,各个产业就业的人群也会集聚到产业集聚区周围,逐渐形成居民区、制造业生产区和商业区等。这种自我强化效应会逐渐扩大城市产出与规模,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人口迁移至城市定居。
  经济演化的过程可看作是市场潜力与经济区位的共同作用,市场潜力决定了经济活动的区位,区位的变化重新描绘了市场潜力(藤田昌久和保罗 克鲁格曼,2016)。那么,*初的区位选择谁来决定?自然地理位置对经济区位选择起着重要作用,如港口与河流。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是因为长江出海口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江浙沿海一带,得益于沿江港口众多,且近出海口,五百多年前就已是富庶繁荣之地。当前繁荣的城市总是以曾经的区位优势起步,并获得自我发展的加速度,不断扩大人口规模,集聚效应的增强进一步增强城市的正外部性。因此,产业选址*终带来了产业所在地发展的必然性。
  一般而言,城市的形成发展路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内部驱动型,即在古时就拥有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等优势,如西安、南京、成都;二是外部影响型,以政府支持的政策优势使新建城市获得发展的外部推动力,如西北城市图木舒克;三是混合型,即在已有城市发展基础上,政策倾斜使城市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在城市发展自然规律基础上叠加政策优势,这也是当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我国工农城乡关系的形成、演变及突出问题 1
1.1 我国工农城乡二元关系的演进及其特征 1
1.1.1 以农补工、城乡有限互动阶段(1949~1977年) 2
1.1.2 工农加快发展、城乡要素流动加快阶段(1978~1992年) 2
1.1.3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准备阶段(1993~2003年) 3
1.1.4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加速阶段(2004~2012年) 4
1.1.5 工农互促、城乡互动频繁阶段(2013年至今) 4
1.2 工农城乡二元演进的经济因素与体制原因 5
1.2.1 工农城乡二元演进的经济因素 5
1.2.2 工农城乡二元演进的制度与政策原因 8
1.3 我国当前工农城乡关系的现状及协调的国际借鉴 10
1.3.1 当前工农城乡关系的现状 11
1.3.2 国外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15
第二章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本内涵、外在表现与理论基础 19
2.1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的时代背景与基本内涵 19
2.1.1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的时代背景 19
2.1.2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本内涵 22
2.2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外在表现 24
2.2.1 城乡保持各具特色的外部风貌 24
2.2.2 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 24
2.2.3 农民成为一种职业 25
2.2.4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5
2.2.5 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26
2.3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26
2.3.1 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关系的论述 26
2.3.2 城乡二元结构及其转化理论 27
2.3.3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9
第三章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判别 32
3.1 判别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32
3.1.1 现有评价指标体系评述 32
3.1.2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判别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构建思路 33
3.1.3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判别指标体系的确立 34
3.1.4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36
3.2 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评价分析 37
3.2.1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确定 37
3.2.2 系统层面综合评价得分 38
3.2.3 综合评价得分结果分析 39
3.3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判别分析 40
3.3.1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判别模型简介 40
3.3.2 产业系统与地域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测度 41
3.3.3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分省域判别结果 43
第四章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构建的架构设计 46
4.1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协调的理论逻辑 46
4.1.1 产业空间与地域空间的属性及其特点 46
4.1.2 产业空间与地域空间的相互作用 48
4.1.3 产业空间和地域空间协调的模式与机制 49
4.2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协调的作用机理 49
4.2.1 改善落后地域单元,促进城乡空间融合 50
4.2.2 缩小绝对价值差异,实现工农产业融合 50
4.3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协调的路径选择 51
4.3.1 以工农产业空间互促推进城乡地域空间融合 51
4.3.2 重塑城乡空间新格局助推工农产业互动 53
4.3.3 完善统筹产业空间与地域空间的耦合体系 55
第五章 构建工农互促、多维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 56
5.1 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及构成 56
5.1.1 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 56
5.1.2 现代产业体系的构成分析 57
5.1.3 从传统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升级的动力机制 59
5.2 构建工农互促的现代农业 60
5.2.1 推动农村传统农业转型发展 60
5.2.2 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61
5.2.3 完善农产品城乡流通体系 62
5.2.4 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竞争力 62
5.3 构建工农互促的现代工业 63
5.3.1 发挥先进制造业对一三产业的支撑作用 63
5.3.2 完善先进制造业培育机制 64
5.4 构建工农互促的现代服务业 64
5.4.1 增强现代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服务功能 64
5.4.2 优化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培育机制 65
5.5 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同融合发展 66
5.5.1 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66
5.5.2 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66
第六章 构筑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67
6.1 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内涵、面临矛盾、动力机制与战略举措 67
6.1.1 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内涵 67
6.1.2 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68
6.1.3 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69
6.1.4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共同促进城乡融合的战略举措 70
6.2 以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 70
6.2.1 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的总体要求 70
6.2.2 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的发展路径 73
6.3 以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74
6.3.1 城镇化带动城乡融合的机理分析 74
6.3.2 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的模式 76
6.3.3 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的主要路径 77
第七章 健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协调的一体化机制 80
7.1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协调的经济调节机制 80
7.1.1 完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 80
7.1.2 构建工农城乡资源高效配置的制度体系 83
7.2 打造统筹工农城乡关系的多维载体 86
7.2.1 构筑统筹城乡链接三次产业的城乡产业链 86
7.2.2 培育统筹工农城乡的新型微观主体 87
7.3 完善统筹工农城乡关系的政府调控体系 89
7.3.1 制定产业互动空间共融的一体化发展规划 89
7.3.2 完善城乡共治工农协调的行政管理体系 91
第八章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构建的区域实现 93
8.1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空间分异性 93
8.1.1 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条件的空间差异性 93
8.1.2 基于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条件的工农城乡关系发展水平 96
8.2 融合示范区:融合创新 98
8.2.1 融合示范区的基本特征 98
8.2.2 融合示范区的典型代表—长三角地区 99
8.2.3 长三角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02
8.2.4 长三角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的策略与路径 102
8.3 一体推进区:协同推进 103
8.3.1 一体推进区的基本特征 103
8.3.2 一体推进区的典型代表—成都平原地区 104
8.3.3 成都平原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08
8.3.4 成都平原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的策略与路径 110
8.4 二元突出区:引导互动 111
8.4.1 二元突出区的基本特征 111
8.4.2 二元突出区典型代表—秦巴山区 112
8.4.3 秦巴山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15
8.4.4 秦巴山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策略与路径 116
参考文献 119
附录 125
后记 12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