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头向反映的文化传承
——海岱地区史前埋葬习俗之一
栾丰实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内容提要:墓葬头向是史前埋葬制度和习俗的重要内容之一。海岱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墓葬头向,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基本上是以朝东的方向为主。但是,鲁北地区自时代更早的后李文化开始,就存在墓主头向朝北的文化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传统习俗流行的区域不断缩小,但一直在局部区域顽固地保持着。大汶口文化时期,墓主头向朝北的传统习俗尚流行于淄河、潍河和胶莱河流域,龙山文化时期,分布的区域进一步压缩,只是在胶莱河流域尚存,向南发展到日照沿海的部分地区。从墓葬头向的变迁过程中,可以发现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居民族群的迁徙和相互之间的融合及文化统一过程。
关键词:海岱地区史前墓葬头向族群迁徙文化融合
墓葬中墓主的头向,即所朝向的方向,是埋葬习俗和制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并且在承载文化传统方面表现得十分顽固和坚持。关于墓葬头向的寓意,历来有多种说法。朝东方就猜测是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着一个人的新生;朝西方就是朝着太阳落下去的地方,象征着一个人的回归;朝河流、朝山头、朝大海等,都在历史上实际上存在过,各有各的说辞的理由。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墓葬的头向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甚至关系到考古学文化及内部的地方类型甚至更小的文化小区的划分问题。这种习俗或者传统反映了不同人群的特定文化,是构成区域精神文化的内容之一。如果细致分析海岱地区史前时期墓葬的头向,会发现一些有深刻寓意的内容,甚至可以有助于理解区域文化的迁徙和融合。
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绝大多数遗址的墓地和墓葬,墓主头向的大方向以朝东为主,但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也存在着一些变化。以下按时间的顺序展开来分析和探讨。
一、后李文化时期
后李文化目前只在章丘小荆山和临淄后李两处遗址发现有墓葬。
后李遗址发现的墓葬很少,有土坑竖穴墓和土坑竖穴侧室墓两类。侧室墓的墓主头向为东偏南。后李遗址的墓葬均开口于第9层之下,而第9层本身属于北辛文化晚期的文化堆积。所以,这几座墓葬是否属于后李文化存在不确定性。包括列人后李文化的陶窑,一些学者认为时代较晚。
小荆山遗址发掘的后李文化墓葬,是一处被窑场取土的劫后之余,在一条隔梁上留下21座墓葬。这一组墓葬分为整齐的三排,*多的北排有11座,墓坑甚浅,头向均朝北,方向在6°~18°之间②。按目前学术界的认识,一般认为后李文化与时间排在其后的北辛文化之间,在文化上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所以,后李文化墓葬头向朝北的这一文化传统没有在北辛文化中得到广泛继承。
二、北辛文化时期
到北辛文化时期,到目前为止发现墓葬的遗址数量不多,有泰安大汶口、汶上东贾柏、灌云大伊山、连云港二涧村和大村、临淄后李、烟台白石村等。这些遗址的墓葬头向基本上是以朝东为主。如大汶口遗址发现的10座墓葬,头向在85°~130°之间③;大伊山遗址发现墓葬数量多达62座,头向在70°~90°之间④;二涧村遗址发现的7座墓葬,头向均朝东方⑤;东贾柏遗址发现26座,数量仅次大伊山遗址,头向绝大多数朝东⑥。这些遗址只代表了泰沂山以南的两个小区,即鲁中南汶河流域和江苏省的东北部。其他地区由于发现的北辛文化时期墓葬较少,情况尚不太清楚。如临淄后李遗址第二期遗存为北辛文化晚期,发现的墓葬,墓主头向既有朝东方,也有朝向西北的情况⑦。再如地处胶东半岛北部的烟台白石村遗址,发现的2座墓葬,一座头向朝北,一座头向朝东⑧,与后李遗址的情况相近。由此看来,泰沂山以北地区的情况比较复杂,既保持着与后李文化头向朝北的相同文化传统,也有与泰沂山以南头向朝东的新的因素。
三、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
大汶口文化延续了1500多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经历了从原始到产生早期文明的完整过程。所以,通常将其分为早、中、晚三大期来讨论大汶口文化的文化内涵和诸多问题。
较之此前的后李和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发现的墓葬数量猛增。各地关于墓主头向这一文化传统的细节逐渐清楚和明朗起来。
墓葬数量*多的鲁中南和苏北的汶泗流域地区,绝大多数遗址继续保持着北辛文化时期的传统,墓主的头向以朝东为主。如兖州王因遗址发掘的899座墓葬,墓主头向绝大多数在75°~105°之间②。邹城野店遗址41座早期墓葬,墓主头向均在70°~134°之间③。大汶口遗址的44座早期墓葬,则在62。~97。之间④。江苏邳州大墩子遗址的159座早期墓葬,均在53°~90°之间⑤。只有一个例外,就是离大墩子仅有20多千米的刘林遗址,发掘的197座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绝大多数的墓主头向为北略偏东⑥。
其他地区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墓葬,只有胶莱河流域及周围地区。一是潍坊前埠下遗址。发掘报告认为这一遗址的墓葬均为大汶口文化中期,但其中有一部分墓葬可以早到大汶口文化早期⑦。该遗址发现的33座墓葬(多数是大汶口文化中期),除了个别头向朝西南之外,其余均在290°~310°之间,即朝西北方向。位置偏东的沿海地区,如即墨北阡遗址,发现的200余座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有一定数量头向朝北⑧。北阡遗址东侧一二百米就是黄海,正南是一座独立的小山。埋葬在这里的大汶口人头向朝北,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在这一地区突然出现墓葬头向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现象,这样的文化习俗是从哪里继承来的,还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变异。
四、大汶口文化中期阶段
这一时期海岱地区的墓葬数量仍然比较多,除了鲁中南地区之外,其他如苏皖北部和鲁北地区也大量增加,分布面更为宽阔。各地区的墓葬大体维持着前一阶段的传统,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鲁中南和苏北及附近地区,这一时期发现墓葬的遗址更多。如除了大汶口、野店、大墩子之外,还有兖州六里井、滕州岗上、西拱桥和西康留、枣庄建新、邳州梁王城、新沂花厅、沭阳万北、萧县金寨村、亳州傅庄等。这些遗址的墓葬头向大方向均为朝东,只有个别特殊情况者例外。
泰沂山北侧西段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中期阶段,近年来发现的墓葬也逐渐增多。除了早些年发现的茌平尚庄、广饶五村和傅家,近几年新发掘的章丘焦家遗址,发现的210多座墓葬,头向绝大多数朝东,方向在85°~100°之间①。茌平尚庄遗址的18座墓葬,墓主头向在80°~98°之间②。
鲁北中部的淄河流域,发现这一时期墓葬的遗址主要有广饶五村和傅家两处,墓葬数量也比较多。五村遗址发掘的75座墓葬中,墓主的头向以北偏东为主,10°~50°之间的超过70%,其他如东偏南、南偏西、西偏北三种各有一小部分③。傅家遗址的墓葬资料尚未发表,因为与五村遗址相距只有3千米,时代基本相当,葬俗也是一致的。
鲁北东段的潍河和胶莱河流域,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期墓葬的遗址主要有潍坊前埠下、胶州三里河、潍坊鲁家口、诸城呈子等几个遗址。前埠下已如前述。位于胶州湾西侧的三里河遗址发现两处分布比较集中的大汶口文化墓地,清理墓葬66座,分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主的头向多为西偏北,方向在280°~290°之间④。鲁家口遗址发现的墓葬很少,只有2座,墓主头向分别为281°和305°,与前埠下和三里河一致。由于鲁家口遗址位于潍河以西的潍坊正北位置,空间上拉长了这一类型墓葬的分布区域。位置偏南的诸城呈子遗址,在潍河上游的支流区域,发现的12座大汶口文化中期墓葬,墓主头向在295°~315°之间⑤。这四个遗址所在的潍河、胶莱河流域,过去曾被称为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呈子类型。现在从墓葬头向这一反映文化传统的精神文化因素看,与其他地区墓葬的头向以东西方向为主的情况均不相同,所以把这一地区单独划为一个类型确实是可以成立的。
五、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
这一时期海岱地区墓葬的绝对数量没有早中期阶段多,但分布区域又有所拓展,发现墓葬的遗址数量有较大增长。
鲁中南及苏皖北部和鲁北西部地区,墓主头向仍然是以朝东为主,如大汶口、曲阜西夏侯和南兴埠、泗水天齐庙、微山尹洼、建新、西拱桥、梁王城、花厅、蒙城尉迟寺、宿州古台寺和小山口、焦家、尚庄等遗址。鲁北中部淄河流域的五村和傅家遗址,则继续保持着头向以朝北的方向为主。梁王城和野店的情况有些特殊,需要单独讨论一下。梁王城遗址发现了139座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葬,墓主的头向在73°~135°之间。墓葬分为四区,A、C、D三区墓葬的头向较为一致,均在100°以下,而B区的墓葬则在100°以上①。这种现象或许表明在同一个聚落内部的居民,又分属不同的集团,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存在远近的差异。野店遗址共有31座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主要分布在东部发掘区,其中偏北的16座,头向朝北,方向在0°~10°之间②,与刘林墓地一样。偏南部和西部的墓葬则头向朝东,与西部较远的发掘区一致。这或许表明,野店这个大遗址中同时存在着不同的氏族或宗族集团。像梁王城和野店这种在同一遗址甚至同一墓地,墓葬的头向存在较大组合式差别。同类情况在海岱地区史前墓葬中发现不多,其中蕴含的意义是否如以上所述,是值得深人探讨的问题。
鲁北东部的潍河和胶莱河流域地区,这一时期的墓葬反而发现不多。东部的遗址应该还保持着当地的传统习俗,而中南部则改为以朝东为主。如胶州三里河遗址,墓葬的头向仍然以朝西北为主。而地理位置偏南的潍河中上游一带,如景芝镇发现的7座墓葬,头向均改为朝东;诸城的前寨遗址,发现的墓葬数量较多,等级也比较高,随葬品中有较多的玉器等高端消费品,墓葬的头向亦以朝东偏南为主。更往南的五莲董家营遗址,发现37座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到晚期的墓葬,头向也是以东偏南为主。而更东的胶东半岛地区,仅在杨家圈遗址发现5座墓葬,因为属于不同的层位,墓葬的方向不甚一致,2座朝西,2座朝东南,1座朝西南,显得比较杂乱③。
鲁东南地区这一时期的遗址数量突然增多,其中*多的遗迹就是墓葬。多数遗址墓葬的头向以朝东为主。如莒县陵阳河遗址,发现的45座墓葬,墓主头向均在100°~120°之间④。发现31座墓葬的大朱家村,墓主头向在105°~130°之间⑤。其他遗址如杭头等,大约也是如此。这一地区此前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只在五莲董家营遗址发现37座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葬,头向以东为主。董家营虽然与陵阳河、大朱家村等遗址相距不远,但在自然地理的水系上分属南流人淮河的沭河流域和北流注人渤海的潍河流域。
而五莲山以东的近海地区,情况比较复杂。北面的丹土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17座,头向东,方向在93°~98°之间。往南约20余千米的东海峪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数量很少,其朝向则为西北方向。对此,将在下一部分与龙山文化一起分析。
六、龙山文化时期
龙山文化时期基本延续着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格局。海岱地区西部的泰山南北及苏皖北部,甚至向东到延伸到沂沭河流域地区,绝大多数遗址墓葬的头向为朝东方向,朝向其他方向者只是个别现象。
东部沿海地区的情况相对较为复杂,可以分三区来分析和讨论。
中部的潍河和胶莱流域地区,依然可以看到大汶口文化以来头向西北的传统。此区东部的胶莱河地区,如胶州三里河遗址发现的98座龙山文化墓葬,头向均朝西北,方向在280°~290°之间;潍河以西白浪河流域的潍坊姚官庄遗址,发现12座龙山文化墓葬,头向朝北略偏东;而位于潍河上游的诸城呈子遗址,发现龙山文化墓葬87座,墓主的头向与同一遗址大汶口文化时期朝向西北的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改变为朝向东南,方向在94°~154°之间,与相距不远的前寨大汶口文化墓葬头向相同。再往西去,到猕河下游的寿光边线王遗址,发现的3座墓葬,头向为西北或北略偏东。而猕河上游的临朐西朱封和昌乐邹家庄遗址,也发现有少量龙山文化墓葬,墓主头向则均朝向东方,与西部其他地区无异。说明猕河和白浪河之间是这一文化传统的分界。
东部的胶东半岛地区,发现的龙山文化墓葬不多。目前数量较多的主要有烟台午台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