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研究
0.00     定价 ¥ 69.00
图书来源: 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由京东配书)
  • ISBN:
    9787522113128
  • 作      者:
    胡建海
  • 出 版 社 :
    原子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胡建海,男,汉族,生于1979年6月,浙江缙云人,中**员,教育管理学硕士,现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创业学院)副院长。曾在福建沿海部队服役,多次立功受奖;创新高校德育、国防教育模式和载体,创建浙江省高校首支大学生教官队,主持市级德育成果奖2项、省教育厅课题1项,参与省教改项目1项;应邀参加全国政协委员鲁呜将军“加强高校国防教育”提案调研;浙江省征兵工作先进个人、G20杭州峰会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无偿献血促进奖个人。
展开
内容介绍
  《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研究》分为理论与实践两篇。首篇为理论篇,分为三章:首章对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进行了全面解读,第二章探讨了大学生责任担当的动力,第三章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进行了分析。第二篇为实践篇,分为四章:第四章论述了责任担当的起点;中国传统担当精神,第五章论述了责任担当的教育基点红色文化教育,第六章论述了责任担当教育的抓手:志愿服务教育,第七章论述了责任担当的多元主体及协同发力。
  《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研究》论述全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参考,也可供大学生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研究》:
  1.以德为先,锤炼高尚品格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立德体现的是一种文明程度和人文精神。《文子·道德》提出“夫罪莫大于无道,怨莫深于无德”,清末康有为也曾提出“以德育为先”,立德必须要从青少年就开始抓起。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修大德,就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其理论认同、实践认同、情感认同和责任认同。既要做到明大德,又要守公德、严私德,大学生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落实道德实践、遵守道德规范,最终锤炼高尚品格。对于个人来说,“修德是一项基本功,因为修不好德,就没有强劲的动力,很难求得真学问……修不好德,就没有明确的方向,很难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德修养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从事学习、生活、工作等各项活动都具有指导性意义,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过硬的知识与本领、复兴民族大业的情怀与担当精神是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的基本素养,大学生应当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拥有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随着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丰富理论涵养、锤炼实践品格,做到学以致德、修以完德、辨以树德、笃以践德。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修水滴石穿的柔韧之德,坚定理想,坚守信念;修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德,学会宽容,有容乃大;修甘心处下的谦虚之德,学会谦让,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需求,锻炼成长;修泽被万物的奉献之德,甘于奉献,“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修川流不息的进取之德,锲而不舍,奋勇向前。在陕北的七年知青岁月使习近平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受梁家河地区党员干部榜样示范和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大德大善的感召与引领,习近平收获了前行的力量。新时代的大学生要牢记以德为先的本领建设,学与德有机结合,“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坚守道德品格,成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2.明辨是非,敢于决断选择
  《礼记·中庸》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慎思明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流传至今,并深刻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与能力。明辨要求大学生不畏浮云遮望眼,正确辨别社会的是非善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分析实际情况,以做出正确的选择。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学会理性思考、明辨是非,敢于决断选择,无论面对何种境遇心态都要平和,只有这样才能沿着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方向、正确的人生轨道奋斗成长。大学期间可能会面对多种多样的压力情景,如学业、情感以及职业选择等方面,大学生要学好明辨这门功课,就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处于坚定的立场以及拥有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只有这样才能选准未来的方向,在正确抉择中走向人生的康庄大道。明辨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重要体现,内含了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与评价性认识,需要大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涵养,在责任担当层面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如若丧失明辨能力,不明是非,颠倒黑白,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人生价值取向上出现漏洞,那将来走向社会后必然会危害自身、他人、集体甚至整个社会。新时代的大环境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新媒体途径与渠道的开放性、文化全球化背景之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性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社会转型问题的复杂性与一部分社会主体价值判断能力的薄弱性等因素的影响呼唤着大学生培育明辨意识与提升明辨能力。大学生要结合时代条件,因时而变、因事而新,辩证看待一切社会问题,在正确判断基础上做出最佳选择,尤其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下,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只有这样才能从思想上提高政治鉴别力,才能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辨得了是非、拎得清标准、做得了选择。大学生学会明辨后也要将其落实到实践中,明辨,既要明了是非,又要指导自身行为,两者相辅相成,丰富的实践反过来也会提升大学生的明辨能力,“实践出真知”。因此,明辨是关系到新时代大学生人生“总钥匙”的关键,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正确把握青春奋斗奉献与责任担当的航向。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理论篇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新时代责任担当意识概念解读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理论支撑与历史依据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目标导向与价值意义
第四节 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原则
第二章 大学生责任担当动力研究,
第一节 大学生责任担当的动力要素
第二节 大学生责任担当动力的运行
第三节 大学生责任担当的规律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理论建构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时代境遇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路径选择

第二篇 实践篇
第四章 起点:中国传统担当精神
第一节 中国传统担当精神
第二节 中国传统担当精神在大学生责任担当精神培育中的价值
第三节 中国传统担当精神融入大学生责任担当精神培育的路径
第五章 基点:红色文化教育
第一节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节 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教育中红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
第三节 红色资源与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教育的融合路径
第六章 抓手:志愿服务教育
第一节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养的关系
第二节 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养载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节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养的路径
第七章 协同:多元主体发力
第一节 国家: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节 社会:营造良好环境
第三节 高校:发挥主阵地作用
第四节 家庭:端正教育态度
第五节 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