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铸就梦想 技能成就人生: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导游服务赛项成果展示2021》: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敦煌莫高窟。丝路上,和尚乐傅在这里开凿了第一个石窟,之后1000年,开洞修窟不曾间断。千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敦煌的千年为人类留下了一座不朽的文化宝库。今天,我不单是大家的导游,更将以守窟人的身份,带领大家去领略这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还有守窟人常书鸿的故事。
他,叫常书鸿,留法画家,1935年他在巴黎一个旧书摊上发现了一部《敦煌石窟》图录。敦煌壁画,构图气势雄伟,人物刻画生动有力,他被深深吸引了。年轻的常书鸿既震撼又惭愧,祖国有如此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自己却舍近求远。于是,1943年,他毅然抛开在法国取得的艺术成就,和一批年轻人来到莫高窟,筹建了敦煌艺术研究所。他们为艺术而来,要过的第一关却是生存。冬天,要凿冰化水;吃饭,要自己磨面;他们还要清理流沙、加固崖体、调查洞窟。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临摹石窟里的壁画。很多画破损严重,甚至每一天都有新的损毁,在没有任何修护手段的情况下,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能看到的一切都画下来。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254窟,这里有莫高窟里最著名的壁画之一——《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饥饿的母虎奄奄一息,七只小虎嗷嗷待哺。摩柯罗陀国的萨埵那太子心生不忍,用自己的身体喂老虎。大家不妨找找看,能不能把我们这幅舍身饲虎图找出来。没错,就在我的右手边。这幅壁画集观虎、自刺、投崖、饲虎、悲号、王与妃痛哭、造塔埋骨等情节为一幅,形成了统一而有变化的情节性构图。画面造型生动,情节震撼人心,暗示了人们对救世主的期待。色彩以深棕色为基调,间以青、绿、灰、白等冷色,显现出沉郁悲壮的气氛。这幅壁画常书鸿临摹过无数次,他说:“萨埵那太子可以舍身饲虎,我为什么不能舍弃一切侍奉艺术。”所以,常书鸿作为敦煌艺术研究所第一任院长,在这里一待就是几十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他还叮嘱儿女要好好保护并研究敦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老的敦煌石窟迎来了成规模的保护和抢救。从最初的临摹,到逐渐深入的艺术文化研究,再到数字化展示,这些荒漠中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守护者,不忘初心,践行使命,把一座重焕光彩的艺术宝库捧到我们面前。
敦煌,因开放交融而盛,因闭关锁国而衰,现在因为国家强大而再次自信起来。作为敦煌守窟人,我也呼吁游客朋友们,都能自觉保护传承国家的文化根脉,当做向建党100周年最好的献礼!
专家点评——钟晓鹏:
(一)现场导游词创作及讲解
选手围绕“兰州拉面”这一中国文化元素,与“中学生研学团”团型结合较自然也较充分。除了开头称谓有呼应,称呼“亲爱的同学们”之外,还设定了研学主题“走进兰州,了解兰州拉面文化”,再到最后布置研学任务“了解并拍摄兰州拉面的制作过程”,对团型的把握较为准确。讲解中互动充分,在不到3分钟的讲解中,称呼“同学们”7次,几乎每隔二十几秒就有一次称呼,现场感较强,讲解富有亲和力,尤其在介绍兰州拉面时,细节描述很具体,极富画面感,如“面条都是现场手工拉成的,一碗面不到两分钟即可做好,浇上调好的牛肉酱汁,红红的辣椒油,再放上碧绿的蒜苗、香菜,一口下去食之令人叫绝”。
本段导游词虽然比较连贯、流畅,但还存在提高的空间,如开篇点到描写兰州拉面的四句诗“兰州拉面天下功,制法来自怀庆府。汤如甘露面似金,一条人口赛神仙”做到了开篇点题,但是没有解释诗的出处是清代王儋望(曾任甘肃布政史)的《兰州牛肉面吟》,而诗中所提“制法来自怀庆府”,也没有做进一步的说明。如果可以稍加介绍,说一说兰州清汤牛肉拉面与河南省怀庆府的渊源,则更能体现研学团在旅行中增长知识的诉求。讲解中部分表述还有待商榷,如“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只为吃上一碗正宗的兰州拉面,不远千里来到甘肃尽情吃兰州拉面,也促进了甘肃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否有数据支撑这一论断?而由此又引出“只有祖国繁荣富强,社会稳定发展,人民才能生活富足、安居乐业”。虽然最后志在升华讲解内容,但于听众而言似乎有些勉强。如果能从拉面行业已经形成一条面粉加工、肉牛养殖、原料生产与交通运输等行业联动发展的完整产业链,再去强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应该比“吃面”带动经济发展更加具有说服力。
总的说来,在全国比赛的现场能够创作出一篇将团型与文化元素结合得较为自然的导游词,并流利地表达出来,已然不易,在整场比赛中算得上是较为出彩的一段讲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