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学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手册》是上海市嘉定区徐行中学融合现有的场馆资源、面向初中阶段学生开设的探究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手册。。作为一本典型的跨学科课程学习手册,本书立足于学生年龄特征及知识储备,综合了地理、物理、化学、科学、民事防护、心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吸引学生逐步深入不同知识领域,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学习体验,增强敬畏自然、尊重科学、珍爱生命的意识。
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
地壳厚度各处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 35千米,高大山系地区的地壳较厚,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地壳厚达 65千米,亚洲青藏高原某些地方地壳厚度超过 70千米,而北京地区地壳厚度与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相当,约 36千米。大洋地壳很薄,例如大西洋南部地壳厚度为 12千米,北冰洋为 10千米,有些地方的大洋地壳的厚度只有 5千米左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 17千米。一般认为,地壳上层由较轻的硅铝物质组成,叫硅铝层,大洋底部一般缺少硅铝层;地壳下层由较重的硅镁物质组成,称为硅镁层,大洋地壳主要由硅镁层组成。
地幔
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 2900千米深处。地幔一般分上下两层:从地壳最下层到 100~ 120千米深处,除硅铝物质外,铁镁成分增加,类似橄榄岩,称为上地幔,又称橄榄岩带;下层为柔性物质,呈非晶质状态,大约是铬的氧化物和铁镍的硫化物,称为下地幔。地震资料说明,大致在 70~ 150千米深处,震波传播速度减弱,形成低速带,自此向下直到 150千米深处的地幔物质呈塑性,可以产生对流,称为软流圈。这样,地幔又可分为上地幔、转换带和下地幔三层。
地核
地幔以下大约至 5100千米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推测外核物质是
“液态”,但地核不仅温度很高,而且压力很大,因此这种液态应当是高温高压下的特殊物质状态; 5100~ 6371千米是内核,在这里纵波可以转换为横波,物质状态具有刚性,为固态。整个地核以铁镍物质为主。
公共场所防震减灾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个:
在影剧院、体育场馆,观众可趴在座椅旁、舞台脚下,震后在工作人员组织下有秩序地疏散;
正在上课的学生,迅速在课桌下躲避,震后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撤离教室,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
在商场、饭店等处,要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避开玻璃门窗、橱窗和柜台;避开高大不稳和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避震时用双手、书包或其他物品保护头部;
震后疏散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拥挤,尽量避开人流;如被挤入人流,要防止摔倒;把双手交叉在胸前保护自己,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压力;解开领扣,保持呼吸畅通。
第一单元 地球知识 /1
活动一探索地球圈层 /1
活动二探索海陆变迁 /10
活动三初涉地球物理学 /17
活动四初涉地球化学 /30
第二单元 地震知识 /43
活动一探索地震的相关知识 /43
活动二探索地震带 /53
活动三探索地震预警 /60
活动四探索地震次生灾害 /69
第三单元 地震逃生 /80
活动一探索逃生方法 /80
活动二了解生活场景的隐患 /92
活动三了解逃生物品 /103
第四单元 地震救护 /111
活动一震后的自救与互救 /111
活动二传统的救援方式 /122
活动三高科技救援 /133
活动四救护知识普及 /147
第五单元 震后重建 /158
活动一震后损失调查 /158
活动二防震建筑的设计 /175
活动三震后心理状况及疾病调查 /192
活动四灾后心理干预和辅导 /205
后记 /223
温馨提示:请使用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