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食品包装概述
在现代商品社会中,包装对商品贸易和流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国家标准(GB/T 4122.1—2008)中明确规定了包装的定义:包装是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在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方法等的操作活动。从定义中可以判断,包装*重要的作用是保护商品,避免其在流通过程中遭受一些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及物理因素的破坏,同时为供应链环节中商品的运输和消费提供便利。此外,包装的外观也直接影响其商品价值。包装被誉为“无声的销售员”[1],其美观程度直接影响了人们对食品的购买欲望。因此,包装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包装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从人类祖先狩猎开始,一片树叶、一块果壳、一枚贝壳和一块兽皮揭开了食品包装的历史序幕。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果实的增多,人类开始摸索编织篮子、筐、篓、袋,以及制作皮囊、竹筒等。而我国的古代发明——陶制艺术和造纸术为食品包装的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直至今日,陶器依然在现代社会发挥着其独特的魅力。而造纸术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纸质包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后期,罐藏、人工干燥和冷冻技术迅速发展,出现了马口铁罐和玻璃罐,从而刺激了食品包装材料的发展。包装材料从原始包装逐渐过渡到近代包装。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发展,塑料出现了,它与纸、金属和玻璃成为现代包装的四大支柱,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包装行业的高速发展。包装是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前进、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不断的改革、提高、完善,发展到今天,包装已经成为人类的物质生产、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
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商务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我国包装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及中国包装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包装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包装工业配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累计为110万亿元国内商品和9.98万亿美元出口商品提供了配套服务,配套商品附加值达10%以上,完成进出口总额498亿美元。因此,我国包装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能力不断提升。据统计,包装主要用于医药、化妆、食品、机械等各行各业。其中,仅用于食品的包装其比例高达40%[2],由此可见,食品行业对于包装的巨大需求。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2020年中国食品制造业营业收入达1.96万亿元,2019年达16508.7亿元,较2018年增加了769.52亿元。总体来看,食品行业仍继续保持较快的扩张速度。而食品包装是食品加工的*后一道工序,发挥着防止食品原始营养成分流失,保护食品质量和卫生,延长货架期和方便储运销售的重要作用[3]。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食品新鲜度的要求日益提高,食品包装已成为食品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我国食品行业的快速稳定增长,势必将带动食品包装行业的相关增长。
食品包装材料是研究食品包装的基础。食品材料不同于其他包装材料,除了探究材料的机械性能、阻隔性能及稳定性能等,由于直接接触食品,材料的安全性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其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健康。因此,随着消费者安全意识的提高,食品包装材料不断改革、提高、创新和完善。下面针对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食品类包装材料进行详细分析与讨论。
1.2 塑料包装膜
塑料是可塑性高分子材料的简称,主要以高分子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为基料,加入一些提高其性能的助剂(乳化剂、稳定剂、润滑剂、除泡剂等)制成的高分子材料。凭借其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阻断性、耐化学药品性和加工适应性,成为食品包装的四大支柱(纸、塑料、金属和玻璃)之一,仅次于纸类包装材料,占世界包装总产值的31%左右[4]。塑料在食品包装中主要加工形式为薄膜,又称软包装。塑料包装膜是目前*为方便的食品包装材料。
树脂是塑料*基本、*主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决定了塑料的类型(热塑性或热固性),而且影响着塑料的主要性质。助剂是为改善塑料的使用性能或加工性能而添加的物质,也称塑料添加剂,在塑料制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塑料材料使用价值的关键。助剂不仅能赋予塑料制品外观形态、色泽,而且能改善加工性能,提高使用性能,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制品成本。
1.2.1 食品包装中常用的塑料树脂
1.2.1.1 聚乙烯
聚乙烯(polyethylene,PE)是使用量*大的塑料制品之一,是由乙烯经加成聚合而成的一种热塑性高分子化合物,无臭、无毒、乳白色的蜡状固体。均聚聚乙烯大部分是由乙烯单体聚合而成,同时,乙烯也可与一些小分子烯烃或某些极性官能团共聚,如乙酸乙烯、丙烯酸、乙烯醇等发生共聚反应。通常而言,聚乙烯化学稳定性好,能耐大多数酸碱的侵蚀(不耐具有氧化性质的酸,如硝酸),常温下不溶于一般溶剂,吸水性小,电绝缘性能优良,而且聚乙烯塑料的成型温度为140~220℃,所以相对而言耐高温,但耐热老化性较差[5]。
聚乙烯的产品品种很多,在使用中通常将聚乙烯按照密度和结构的不同分为低密度聚乙烯(LDPE)、中密度聚乙烯(M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等。具体性质如表1-1所示。
表1-1 聚乙烯的基本性能
1.2.1.2 聚丙烯
聚丙烯是以丙烯单体进行聚合的热塑性聚合物,外观与聚乙烯相似,但聚丙烯的相对密度为0.90~0.91,是目前常用塑料中*轻的一种,主要包括均聚聚丙烯和无规共聚聚丙烯两类。与低密度聚乙烯及高密度聚乙烯相比,均聚聚丙烯密度低、熔点高;聚丙烯的机械性能好,拉伸强度、屈服强度及硬度等都优于聚乙烯,尤其是具有较好刚性和抗弯曲性;耐化学性极好,并能耐沸水煮,能经受高温消毒;此外,阻气性能也优于聚乙烯,但耐低温性能远不如聚乙烯[6]。无规共聚聚丙烯相对均聚聚丙烯较轻,其密度为0.89~0.90 g/cm3,具有更好的耐低温冲击强度。聚丙烯材料主要制备成薄膜类材料包装食品,吸油率是聚乙烯的1/5,故适宜包装含油食品[9]。
1.2.1.3 聚苯乙烯
聚苯乙烯由苯乙烯单体加聚而成,因大分子主链上带有苯环侧基,结构不规整、不易结晶,柔顺性很低,属于线型无定形聚合物。聚苯乙烯的阻气、阻湿性能低于聚乙烯,机械性能好,具有较好的刚性,但脆性大;不受一般酸、碱、盐等物质腐蚀,但易受有机溶剂如烃类、酯类等腐蚀。聚苯乙烯塑料主要制备成水果盘、食品盒等,发泡聚苯乙烯主要用作快餐盒及鲜鱼的活体包装等[10]。
1.2.1.4 聚氯乙烯和聚偏二氯乙烯
聚氯乙烯塑料以聚氯乙烯树脂为主体,加入增塑剂、稳定剂等添加剂混合组成。其分子结构中C—Cl键有较强极性,大分子间结合力强,故聚氯乙烯塑料柔顺性差且不易结晶。聚氯乙烯树脂热稳定性差,在空气中超过150℃会降解而释放出HCl,长期处于10℃下也会降解,在成型加工时也会发生热分解,这些因素限制了聚氯乙烯的使用温度。聚氯乙烯的阻气、阻油性优于聚乙烯塑料,但阻湿性比聚乙烯差。化学稳定性优良,透明度、光泽性比聚乙烯优良;机械性能优异,有很好的拉伸强度和刚性。聚氯乙烯树脂本身无毒,但其中的残留单体氯乙烯有麻醉和致畸致癌作用,对人体的安全限量为每千克体重1 mg,故聚氯乙烯用作食品包装材料时应严格控制材料中的氯乙烯残留[11]。
聚偏二氯乙烯由聚氯乙烯树脂、少量增塑剂和稳定剂制成,用于食品包装具有许多优异的包装性能,如化学稳定性很好,不易受酸、碱和普通有机溶剂的侵蚀,阻隔性很高,且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小,耐高低温性良好,适用于高温杀菌和低温冷藏。
1.2.1.5 聚乙烯醇
聚乙烯醇由聚乙酸乙烯酯经碱性醇液醇解而得,是一种分子极性较强且有高度结晶的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醇通常制成薄膜用于包装食品,具有如下特点:阻气性能很好,特别是对有机溶剂蒸气、惰性气体及芳香气体;但因其为亲水性物质,阻湿性差,易吸水溶胀,且随吸湿量的增加而使其阻气性能急剧降低。聚乙烯醇可直接用于包装含油食品和风味食品,吸湿性强使其不能用于防潮包装,但通过与其他材料复合可避免易吸潮的缺点,充分发挥其优良的阻气性能而广泛用于肉类制品如香肠烤肉、切片火腿等包装,也可用于黄油、干酪及快餐食品包装。由于聚乙烯醇无色、无毒易降解,且与亲水性纤维的结合能力较强,利用聚乙烯醇与纤维材料复合制备塑料包装膜的研究日益增多。
1.2.2 塑料包装膜的隐患
1.2.2.1 白色污染
在我国日常社会材料需求中,塑料材料的需求占其中很大一部分。塑料产业在20世纪初生产总量增长了将近一倍,在2010年达到31.5万t[12]。虽然塑料产品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但是其本身存在着很多缺点。例如,塑料使用后在自然环境中不易被微生物分解,从而对环境造成“白色污染”。众所周知,丢弃在环境中的废旧包装塑料,不仅影响市容和自然景观,产生“视觉污染”,而且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还会造成潜在危害,例如,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增塑剂和添加剂的渗出会导致地下水污染;混入城市垃圾一同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损害人体健康。
此外,据环球塑化网统计,每年约有800万t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全部加起来可以绕地球420圈,海洋垃圾中的80%~85%为塑料垃圾。从滤食性的牡蛎、贻贝,到鱼类、海龟甚至抹香鲸体内都发现有塑料垃圾的影子!摄食尺寸较大的塑料垃圾通常会造成海洋生物的肠道穿孔、胃破裂,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海洋生物死亡。而纳米级别的塑料微粒则能够穿过细胞膜,残留在海洋生物体内,逐渐影响其生物代谢功能。据报道,探险团队在马里亚纳海沟潜水至10927 m处的海沟底部,也发现了塑料垃圾。长此以往,塑料制品就会对自然界造成灾难性的破坏。
1.2.2.2 能源危机
塑料的原材料来源于不可再生资源——原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1.625×109 L?原油用于塑料的生产[12],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全世界都强调在使用包装材料包装制品时,要考虑4R1D,即reduce(减少包装材料),reuse(重复利用),recycle(可回收循环利用),recover(资源再生)和degradable(可降解),简而言之,既要确保包装材料的性能,又要降低成本,循环利用,减少因包装带来的环境污染。
1.2.2.3 食品安全
在发展中国家,塑料主要应用于保鲜膜和包装膜等[13]。而塑料制品在其工业生产阶段,需要添加大量的化学制剂(烷基酚、双酚A、己二酸二酯、邻苯二甲酸酯等低分子化合物,低聚物和单体等),这些化学物质容易迁移到被包装食品上,进而进入人体,干扰身体的分泌系统,从而发生病变,影响身体健康。此外,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可能存在增白剂、阻光剂、增塑剂、光亮剂、胶黏剂、重金属和色素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学改性添加剂等[14]。这些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与食品接触会发生物质迁移至人体,造成潜在威胁。
我国目前也对食品包装材料中的一些风险物质做出了限量规定,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GB 9685—2016)中规定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添加剂的使用原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31603—2015)规范了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过程。但是多数添加剂没有相应的检测方法,对于市场监管是一大缺陷和难题。而这些物质正是包装材料中的安全隐患。因此,研究者们一方面积极借鉴先进国家的塑料包装材料评估体系和技术;另一方面寻找新型、环保、健康的替代材料,这些都具有重要意义。
1.2.3 应对措施
自2008年6月1日起,我国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应该说,这些年的“白色污染”治理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