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本章内容概要:介绍科技活动、科技文件、科技信息等与科技档案相关的名词术语;阐明科技档案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详细梳理;探讨科技档案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21世纪以来,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在各领域广泛应用,促使人类社会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科技档案是科技活动的记录和见证,是国家重要的知识资产和战略资源,是科技领域再攀高峰的基石,也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科技档案管理学以科技档案和科技档案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科技档案的科学保管和有效利用为主要内容,目标在于对科技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在培养与提高档案学人才专业素养、助力人类科技事业进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基本名词术语
(一)科技活动
科技活动是指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一切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相关的有组织、系统性的活动。科技活动外延广泛,包括自然科学研究,水文、气象、天文、地震以及一切自然现象观测,建筑施工,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农业生产等活动。简而言之,凡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均属于科技活动。
(二)科技文件
科技文件是文件的子概念,学界对文件的理解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为广义的文件观,即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中的“文件”一致,覆盖到所有现行文件、半现行文件和非现行文件;另一种为狭义的文件观,即以归档为依据,履行归档手续之前为文件,归档之后为档案,文件与档案代表的是同一事物所处的不同阶段。本书采用狭义的文件观,认为科技文件是在科技生产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处于使用和运行过程中的信息记录。科技文件是科技档案的前身,科技档案是科技文件运动到特定阶段的结果。
(三)科技档案
科技档案是科技档案管理学的核心概念,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科技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开展,人们也就开始了对科技档案这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探索,并且随着科技活动的不断扩展以及人们对科技档案这一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科技档案的概念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演化。
195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大量的科技活动在工矿企业、科研院所、生产设计单位中进行,进而形成了大量的技术文件,这些文件在科技活动中的作用初步彰显,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提出科技档案资料是向科学进军、发展科学技术的必要条件。但此时人们对科技档案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多用“科技档案资料”这一名词,尚未认识到科技档案与科技资料的根本不同,因此在实践中也并没有将科技档案、科技资料有效区别开,这也影响了对科技资料和科技档案的科学管理与有效利用,因此该阶段普遍称为“技术资料”阶段。
1959年,技术档案工作大连现场会议(简称“大连会议”)召开,该会议首次明确提出科技档案这一概念,并在其讨论通过的《技术档案室工作暂行通则》中明确指出科技档案的定义,即凡是记述和反映本单位的基本建设、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研究等活动的,具有保存价值,并且按照一定的归档制度作为真实的历史记录集中保存起来的技术文件材料(包括图纸、照片、报表、文字材料等)都是技术档案(或称为科学技术档案)。这是我国第一次正式提出的科技档案定义,该定义紧紧抓住了科技档案的本质属性—原始记录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囿于当时的实践和认知,该定义的科学性与不足并存。第一,强调对本单位基本建设、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研究等活动的记述与反映,是为了明确区分科技资料和科技档案,在当时来看是合理的、必要的,但随着实践活动的扩展,“本单位”这一限定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暴露出来,如目前普遍设置的科技专业档案馆,其馆藏来自专业系统各个进馆单位,而非本科技专业档案馆形成。再如,一些多个单位合作完成的科技活动,强调本单位形成可能会将形成于同一活动的科技档案人为地分开,不利于保持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档案的完整性。第二,明确了科技档案的产生领域,即基本建设、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研究等活动,从来源、内容均能反映出科技档案与政务档案及其他种类档案的不同。第三,提出对科技档案价值特征的认知,即应具有“保存价值”,这一认知推动人们对科技档案的认识从感性逐渐走向理性。另外,强调科技档案是真实的历史记录,即强调科技档案的原始记录性,能够真实记述并反映科技生产活动的真实状况,凸显科技档案在科技活动中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进一步揭示了科技档案与科技资料、科技文献等相关事物的区别。第四,强调科技档案是按照归档制度集中保存起来的科技文件材料,在归档过程中科技文件材料经过了进一步的整理、鉴定,因而科技档案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第五,将技术文件材料视为科技档案的属概念,虽然技术文件材料一词在人们生产活动中常用,但该词的内涵和外延一直未明确,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名词术语,用技术文件材料做属概念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1980年,全国科学技术档案工作会议召开,在讨论并通过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中指出,科学技术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录音带等科技文件材料。相较于《技术档案室工作暂行通则》中的概念,本概念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本概念中科技档案的范畴突破了“本单位”,更有利于国家档案事业的形成和发展。其次,结合科技档案价值特征分析,指出科技档案是“应当归档保存”的,该表达可做两种解读:第一种是应当归档保存并且已经按照归档制度保存起来的,这一表达方法与《技术档案室工作暂行通则》中提出的“按照一定的归档制度集中保存起来”相一致;第二种是应当归档保存但尚未归档保存,也就是可能被业务人员或其他主体分散保管,在传统纸质时代,未履行归档手续且未保存在档案部门,更倾向称为“科技文件”,而非“科技档案”,因此“应当归档保存”这一表述方法存在歧义。但是在当今的数字时代,大部分科技文件也将以数字形态保存,“应当归档保存”这一表达方法为实施前端控制,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可信提供了依据(当然在本概念提出时数字形态的科技文件并不多见)。再次,本概念对科技档案的载体形态和表现形式进行了一一列举,反映出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升级,科技档案的载体形态和表现形式更加多元,但如此列举使概念表达比较冗长。*后,该定义以科技文件材料为属概念,事实上与技术文件材料类似,科技文件材料本身并非专业的名词术语,因此用来做科技档案的属概念也存在不妥之处。
1989年,王传宇、沈永年主编的《科技档案管理学》将科技档案定义为保存备查的直接记述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的科技文件材料。这个定义相较于之前的两个定义,首先,表述更加简洁,用“科技、生产活动”概括各行业领域的科技活动,没有对科技档案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形态进行列举,更加具有可扩展性。其次,“保存备查”从价值层面揭示科技档案是作为凭证、参考而保存下来的。*后,将科技文件材料视为科技档案的属概念,这一点与《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保持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1998年,《科技档案管理学》(修订本)对科技档案的定义进行了调整,为“保存备查的直接记述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的科技文件”,该定义*重要的变化是将科技文件视作科技档案的属概念。而学界对文件的理解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为广义的“文件观”,另一种为狭义的“文件观”。将科技文件作为科技档案的属概念显然采用的广义的“文件观”,即“大文件观”,科技档案是处于半现行期、非现行期的科技文件。
2009年,《科技档案管理学》(第三版)对科技档案的定义再一次进行了调整,表达为:“科技档案是组织机构或个人在科技、生产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信息记录。”该定义是在科技活动不断丰富和科技档案工作实践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在对科技档案本质和规律有了更加深入认知的基础上提出的。该定义主要从以下几个要素对科技档案进行界定:其一,科技档案形成的主体为组织机构和个人,泛指参与科技活动的一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为科技档案管理体制以及全程、全员管理等理念奠定基础。其二,明确科技档案的形成领域为科技、生产活动,包括科学研究、水文观测、气象、地质勘探、工程设计、产品研发、农业生产等活动,可以说,一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均是科技档案的形成领域。形成领域的专业性决定了科技档案的内容主要记载和反映自然界各种物质的现象与运动规律、记载和反映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各种活动,与政务档案、会计档案、艺术档案等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三,该定义明确科技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即在科技、生产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指出科技档案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是科技、生产活动的第一手资料,与收集而来或事后编写的科技资料有着根本的不同。其四,明确科技档案是因具有“备查”的价值而被保存下来,“备查”从发挥作用的角度与科技文件区别开,因此在数量、形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保存”意味着科技档案与其形成主体的分离,经过初步整理而被集中保存到档案部门中。其五,将信息记录作为科技档案的属概念,这一点与广泛应用的国际标准以及202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将档案界定为历史记录保持一致。
科技文件与科技档案都是科技活动的记录,有必要对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加以明确。从联系来看,二者生成领域一致,因而内容均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性,都是对科技生产活动的直接记述和反映,都是不可多得的一手记录。另外,二者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形式相同,都是通过文字、图样、表格、照片、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来表达和记录科技思想的,形成于同一科技活动的科技文件具有密切的有机联系,在管理中应将生成于同一科技活动的科技文件视为有机整体不可分割,这一点与科技档案的管理要求也是一致的。从区别来看,二者在运动状态、覆盖范围、数量和价值形态上不同。从运动状态上看,科技文件是处于使用和运行过程中的状态,处于生成、运转、办理阶段,即现行阶段,而科技档案是办理完毕、归档保存的,处于半现行和非现行阶段。从覆盖范围上看,科技文件是在科技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所有信息记录,而其中有保存价值的科技文件才会转化为科技档案。从数量上来看,科技文件要远远大于科技档案,科技文件中有保存备查价值的那一部分才会转化为科技档案。从价值形态上看,科技文件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对形成该科技文件的科技活动的记录、指导方面,即具有第一价值,而科技档案的价值表现在借鉴、参考、凭证方面,因此既具有第一价值,也具有第二价值。
(四)科技信息
信息社会,“信息”一词普遍应用,从本体的角度来看,信息是指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其中进入人类认识范畴和管理范畴的社会信息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信息,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与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而科技信息是描述、记录或反映科技生产现象、活动或成果的消息、情报、数据、知识以及信号的统称,科技档案是记录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的原始记录,二者描述的对象和记述内容相同,但科技档案与科技信息为属种关系,科技档案是科技信息中*真实、*可靠、*具有权威性和凭证性的原始信息,因此科技档案具有可存储性、可共享性、可转换性、可再生性等科技信息的一般属性,同时科技档案还具有本源性、回溯性等特性,其中本源性是指因科技档案是对科技生产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反映,是*原始的信息,所以具有其他科技信息所不具备的原始凭证作用;回溯性是指因科技档案是一种历史记录,是对已经进行和发生的科技生产活动过程与结果的反映,所以可对科技活动历史过程进行回溯。
(五)科技文献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科技文献就是记录有科学技术内容或知识的一种载体,从出版发行的角度看,包括科技文件、科技档案、科技图书、科技期刊、专利文献、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会议文献、政府出版物、标准文献等。科技档案与科技文献都是对科技生产活动的记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