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兴越灭吴史论
悄君弟
勾嵊山,又名句无山,会稽之余脉,“勾践所都也”。它是越王卧薪尝胆地,更是春秋末期吴越争霸无可争议的地标,见证了吴越两国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国为墟棘,身为鱼鳖”;公元前473年,越军破姑苏,擒夫差,“越兵横行於江、淮东”“中国皆畏之”,成为战胜国。
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君臣入吴,拘于石室,养马为奴;公元前472年,勾践兴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盟于徐州,周元王赐勾践胙(zuò),命名伯,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短短20年,从战败到战胜,从俘虏、奴隶到霸王,勾践及越国先民们究竟做了什么?历史的戏剧性后面有着怎样的必然规律?历史在告诉我们什么?回望过去,对我们今天的民族复兴又有什么借鉴和启示?
勾践从吴国为奴归国以后,第一件事就是确定报吴的目标。他反复以复仇报国统一群臣和全国上下的思想。用他自己的话:“孤之怨吴王,深入骨髓。……虽要领不属,手足异处,四支布陈,为乡邑笑,孤之意出焉。”(《越绝书·陈成恒》)勾践也反复与群臣商讨复仇大计,请教报吴方略。在范蠡、文种的帮助下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待机而动的总体方针。文种献了灭吴九术,计倪、扶同、若成等都贡献了非常好的谋略。越国上下一心,群策群力,走上了复仇复兴的道路。
根据现有史料,回望勾践兴越灭吴大业,个中逻辑,既有历史的偶然,更具历史的必然,概括起来可以从对己(国家建设)、对敌(对敌斗争)、对人(外交运筹)三个维度进行阐析。
一、对己
1.在治国理念上。确立民本思想
《吴越春秋》记载:越王时问政焉。范蠡曰:“天地之间,人最为贵。”大夫种曰:“爱民而已。”计倪曰:“夫仁义者,治之门,士民者,君之根本也。”文种详细说明了爱民的内容:利之无害,成之无败,生之无杀,与之无夺。并进一步解释说:不失其时则成之,省刑去罚则生之,薄其赋敛则与之,无夺所好则利之。要求勾践“遇民如父母之爱其子,兄之爱其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勾践实践了这些思想。“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国语·越语上》)
越国还采纳了大力奖励生育的政策。《国语》记载:“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当室者:家中嫡长子)死,三年释其政(释:免除;政:赋税徭役);支子(支子:庶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纳宦:官府收养)其子。”生养繁殖人口,增加劳力和兵员。
民本思想的实施,爱民政策的推进,团结了越国民众,促进了民富国强。《越绝书》说:“行之六年,士民一心,不谋同辞,不呼自来。”《吴越春秋》说:“于是人民殷富,皆有带甲之勇。”《国语》说:“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2.在发展战略上。坚持人才至上
刚从吴国归来,“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广运百里,是指方圆百里,东西为广,南北为运。越国偏处一隅,地狭民少,战略资源不多,人才是唯一依靠。所以勾践听进了计倪说的“失士者亡,得士者昌”的道理,明白了“盛衰存亡,在于用臣,治道万端,要在得贤”。越国一时人才济济,尽得其用。如范蠡、文种、计倪、扶同、若成,以至越女、陈音、欧冶子等,灿若星河。
礼贤下士。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闻之,除道(清扫道路)郊迎(走出国都到郊外),身御(亲自驾车)至舍。《越绝书·陈成恒》记述了这段历史,并连用三个稽首再拜,描述勾践向子贡求教的诚意。“得人心,任贤士……邦之宝也。”(范蠡语)
问计于士。勾践回越以后,每遇大事,必召群臣商计:“今欲定国立城,人民不足……为之奈何?”“孤欲……专恩致令,以抚百姓,何日可矣?”“孤未知策谋,惟大夫诲之。”《吴越春秋》记载:“越王遂师八臣与其四友,时问政焉。”
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勾践置臣:“不以少长,有道者进,无道者退。愚者日以退,圣者日以长。人主无私,赏者有功。”(《越绝书·计倪内经》)计倪年轻,当时地位低,但由于敢于直言,善于谋划,受到重用。
放权任士,知人善任,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勾践委国政于文种,使荒无遗土,百姓亲附;赴危地带范蠡,辅危主,存亡国,往而必返;奉令受使于曳庸,出不忘命,人不被尤;问谋略于计倪,候天察地,分别妖祥;托军事于诸稽郢,望敌设阵,飞矢扬兵。
P2-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