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马街书会记忆/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区系列丛书
0.00     定价 ¥ 72.00
图书来源: 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由京东配书)
  • ISBN:
    9787550172227
  • 出 版 社 :
    南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马街书会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中国十大民俗之奇观,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历经数个朝代,绵延千余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曲艺文化的发源地。 本书通过“马街古镇”“赶书会”等十三章内容,向读者朋友们介绍了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马街古镇
马街村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南部,距宝丰老县城中心7.5千米,现已与城区相连,属杨庄镇管辖,距镇政府驻地4千米。西南面和南面山岭环抱,东面和西北面应河环绕。西倚伏牛山,东临黄淮平原。应河打村东流过。由于此地是古代宛洛商旅来往的必经之地,一些经商驼队、马帮往返于此,店多铺多,被称作马渡店。后因马街建寨改称马渡寨。再后来商贾渐增,店铺连片,沿路发展成东西长街,又称马渡街,久之便成了马街。
有着悠久历史的马街村村名多有变化。明弘治九年(1496)《重修广严禅寺碑记》载:“宝丰县治南拾里,有居民所聚之地日马渡店,中有古寺日广严禅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修葺火神庙碑记》载:“故我马渡街有善士王良臣统领会众……”清道光十七年(1837)《宝丰县志·地图》显示“马渡河属宝九里”“马渡街:在县南十五里。西南通鲁山县,东北通郏县”。
据村上老人回忆,清代后期,捻军占领宝丰时,改马渡寨为团火镇。捻军起义是爆发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19世纪初活动于皖、鲁、豫一带。所谓“捻”,即农村迎神赛会时要搓捻子燃油,因此得名。他们活动分散,每一股称为一捻,少则几人、几十人,多者二三百人。越是荒年,人数越多,“居者为民,出者为捻”,多是一些生路艰难的农民群众。捻军的斗争自1853年开始,坚持十余年,在北方大地沉重打击了清朝腐朽统治,体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据1996年版《宝丰县志·大事记》记载,捻军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即公元1856年到1865年在宝丰活动了9年时间。
十余年前在马街村发现了一通残碑,碑文内容涉及西汉赤眉起义军、东汉黄巾起义军。经文史专家推断,碑刻时间最晚在隋唐时代,据此证明马街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距今有1400余年。
1995年版《宝丰县地名志》载:马街村设立年份在元朝。清代属宝丰县宝七里,1935年属宝丰县城关镇,1940年改属马渡镇,1947年12月属第三区,1949年底属城关镇,1955年冬属马街中心乡,1958年8月属火箭人民公社,建马街大队,1959年夏属马街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马街区,1965年8月属小店人民公社,1983年底属小店乡,1984年2月分为马南、马北两个行政村,1991年2月属杨庄镇,马街村委会驻马街自然村南部,辖11个村民组。2012年,村域面积6.7平方千米,村庄占地面积约0.5平方千米。2017年,马街村辖24个村民组,聚落南北长,村中街道呈“川”字形布局,有南北主街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为宝丰县委、宝丰县民主政府,马渡镇、马街区、马街中心乡、马街人民公社驻地,是宝丰县、鲁山县交界处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据有史料可查的历史,马街曾用名有马渡店、马渡街、马渡街集、马渡河、团火镇、马渡镇、马街大队、马街村、马南村和马北村等,已有1000余年的建村历史。
马街村地处伏牛山东麓丘陵地带,地理位置奇特,位于宝丰、鲁山、平顶山市新城区交界处,东临薛潭村,南邻上高庄,北邻新寨,西邻鲁山县马庄,是青山绿水环抱,古时南北大道上的重要集镇。东北方应河环绕,南面釜山、舒山东西舒展,横亘而眠,西南遥望大荆山。地势较高的应河带来了充沛的水源,河水冲积的小平原形成耕层深厚的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东面火神庙的清代石碑云“南望舒山,维石岩岩”。舒山紧靠釜山东部,绵绵延延,在临近马街的山岭中,数它海拔最高,因山北脚下有村名叫“叶营”,俗称“叶营山”;釜山是一个小山头,矗立在马街西南二三千米处的鲁山县境内,像一口倒扣的铁锅,俗称锅底山,抬头望去,似在眼前;连接两座山头的是一段相对平缓的丘陵,当地群众称为“马街南岭”。过去,舒山、釜山上长着以栗树为主的多种树木,遮天蔽日,整个山川环绕在葱茏的绿色里。柔情似水的绿色拥裹着山峦,云雾缭绕之下,勃勃生机里别有一番情趣。
马街村北的杨庄镇,处于伏牛山区向东部的黄淮平原过渡地带,山地、丘陵和平原起伏问,则贯穿着东西长约6千米、南北宽约1.5千米的土质山,系笔山和地表裸露出红色泥岩的红土岭。其气候为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寒少雪。这种气候环境形成了宝丰历史上以农业为基础的主要生存特征。处在这样自然环境中的马街村,丘陵、平原、河流相间,形成了马街村人以农业为基础的生存状况。依附着流经境内的应河,马街村的周围,是一些面积不大的平原,适宜种植小麦等农作物,而在这些小小的平原两旁,不是土地贫瘠的笔山,就是裸露着泥岩的红土岭,这些山地和丘陵地带,都不适宜种植农作物,故而在依附着应河的平原上,聚集着较为密集的村落,仅仅在马街书会的中心地带周围,就有马北村、马南村、马渡寨、乌峦赵、马庄村、东漫流、湖里王、薛潭村、白石营、东彭庄、新寨、水牛多、宋庄、太平庄和应河村等十几个村庄。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稀少。
应河,古称“应水”“桥水”“石渠”,是一条历史悠久、富有文化气息的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马街古镇
第二章 历史渊源
第三章 赶书会
第四章 写书、亮书、唱愿书
第五章 拜师收徒与门派行规
第六章 曲种与曲(书)目
第七章 书状元
第八章 艺人接待
第九章 三月三上巳年会
第十章 火神祭祀
第十一章 火神庙对戏
第十二章 传统饮食文化与其他
第十三章 保护和研究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