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篇
一、概述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最重要的两大基本特色,在“气一元论”的整体观下,先要进行辨证才能进行论治,也就是先要进行诊断才能治疗。中医的诊断从气和形两方面入手会更全面,更便于对气、形的调整治疗,本篇从辨气诊断和辨形诊断两方面入手进行阐释。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对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有诸多论述。《黄帝内经》中望诊包括观神色、察形态、辨舌苔,在《灵枢·五色》《灵枢·五阅五使》《灵枢·五色》《素问·热论》《素问·刺热论》均有记载。从望诊中已经很明确了气和形的诊断
《黄帝内经》中切诊包括切脉与切肤,即脉诊和按诊。《黄帝内经》对切脉讲得很详细,诊脉的方法讲述了“三部九候法”和“人迎寸口脉法”。“三部九候法”即分头、手、足三部,每部分天、地、人三候共九侯,对人体气机进行诊断。
“人迎寸口脉法”是对人迎和寸口两处之脉,进行互相比较,对人体气机平衡状态加以判定。《黄帝内经》对脉中对胃气还做了论述:“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黄帝内经》对脉象的形容也做了很多描述,如:浮、沉、迟、数、虚、实、滑、涩、长、短、弦、细、微、濡、软、弱、散、缓、牢、洪、伏、芤、革、促、结、代、大、小、盛、疾、搏、钩、毛、石等。
《黄帝内经》中对切诊中的按诊也有明确讲述,如“按而循之”“按而弹之”等都是按诊方法。《黄帝内经》中讲的切肤就是按诊,肤指的是全身肌肤,其中论述最详细的是切尺肤。综上所述,对气、形的诊断,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了明确记载。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不仅对脉诊有详细讲解,对按诊的论述也很多,尤其是胸腹部的按诊,也是气、形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
下面还要强调一下切脉和切诊的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色、听声、写影及切脉”诊断法,《难经·六十一难》中论述了“望、闻、问、切脉”,其中对切脉是这样论述的:“难曰:经言望
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
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这里对切脉讲得很明确,切脉是脉诊的别称,并不能包含中医四诊中的切诊,切诊更全面,包括脉诊和按诊,脉诊是按脉搏,以诊察脉中气机的变化;按诊是在患者身躯形体上一定的部位进行触、摸、按压,叩击以了解疾病的内在变化或体表反应,从而获得辩证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
后世医家对切诊中脉诊论述众多,而忽略了切诊中的按诊,忽视了触摸查体的重要性,这样就会遗漏大量的诊察信息,治疗效果差之千里。
为了对气和形的诊断更加明确,本书将诊断法分为了辨气诊断法和辨形诊断法。
在“气一元论”指导下,辨气诊断法也是辨别有形之法,辨形诊断法也是辨别气机之法。如辨气诊断之望面诊观象察气、以气度形、气色合参是在气中辨形;指下辨气之脉诊中把控气机升降出入、聚散交合的同时也在辨别有形之痰湿、瘀血、积聚、淤堵等。
辨形诊断之运动体位诊断与按诊也在根据肢体功能活动、皮肤温、热、寒、凉、松紧、僵硬等体表之象分析辨别人体气机变化。总之人体气和形根本就没有分开过,辨气诊断法和辨形诊断法也只是在诊断时,从气和形的不同角度入手来区分而已。
第一章 理法篇
一、气001
二、形003
三、人体之气形合一004
四、人体经脉循行与解剖部位对应006
(一)手太阴肺经 006
(二)手阳明大肠经 007
(三)足阳明胃经 008
(四)足太阴脾经 010
(五)手少阴心经 011
(六)手太阳小肠经 012
(七)足太阳膀胱经 013
(八)足少阴肾经 014
(九)手厥阴心包经 015
(十)手少阳三焦经 016
(十一)足少阳胆经 017
(十二)足厥阴肝经 019
(十三)任脉 020
(十四)督脉 021
第二章 诊断篇
一、概述 023
二、辨气诊断法026
(一)观象辨气之望面诊026
(二)指下辨气之脉诊 032
(三)现代设备辨气之热成像断层扫描诊断 039
三、辨形诊断法044
(一)运动体位诊断 044
(二)按诊 047
第三章 治疗篇
一、概述051
二、中药法 052
中药尝服试验以及分析讲解 053
(一)鸡血藤 053
(二)忍冬藤 054
(三)夜交藤 056
(四)巴戟天 058
(五)青皮 060
(六)益智仁 061
(七)益母草 063
(八)竹茹 065
(九)炒王不留行 067
(十)菟丝子 069
(十一)石菖蒲 071
(十二)白芥子(未打碎) 072
(十三)生山药 073
(十四)天花粉 075
(十五)炒山药 076
(十六)吴茱萸 077
(十七)莱菔子(生用) 079
(十八)女贞子 080
(十九)肉苁蓉 081
(二十)乌梅炭 082
(二十一)川续断 084
(二十二)山茱萸(酒制) 085
(二十三)麦冬 087
(二十四)北沙参 088
(二十五)淫羊藿 089
(二十六)黄连 090
(二十七)熟地 092
(二十八)制何首乌 094
(二十九)龙胆草 095
(三十)炙甘草 096
(三十一)杜仲 098
(三十二)海螵蛸(乌贼骨) 100
(三十三)砂仁米(国产) 102
(三十四)防风 104
(三十五)升麻 105
(三十六)菊花 107
(三十七)葛根 109
(三十八)羌活 110
(三十九)桂枝芯(去皮桂枝) 111
(四十)炒栀子 112
(四十一)金银花 114
(四十二)全瓜蒌 116
(四十三)清半夏(清旱半夏) 118
(四十四)佛手 120
(四十五)猪苓 121
(四十六)独活 122
(四十七)赤芍 124
(四十八)夏枯草 126
(四十九)炒白术 128
(五十)白芍 129
(五十一)麻黄去节 132
(五十二)干姜片 134
(五十三)小茴香 136
(五十四)三棱 137
(五十五)莪术 139
(五十六)小通草 140
(五十七)阿胶 142
(五十八)补骨脂 143
(五十九)黄檗 144
(六十)北柴胡 146
(六十一)天冬 148
(六十二)桂枝(久煎) 150
(六十三)牡丹皮 151
(六十四)知母 153
三、针法154
(一)调气针法 155
(二)调形针法 157
第四章 病例篇
病例一:面神经麻痹(右侧面瘫)160
病例二:脑出血后遗症165
病例三:扩张型心肌病、(心包积液)、高血压172
病例四:脑血栓后遗症177
病例五:闭经183
病例六:失眠、胃胀食欲缺乏187
病例七:胃癌术后化疗反应191
病例八:黄疸195
病例九:失眠、抑郁199
病例十:身痒203
病例十一:不孕207
病例十二:月经淋漓不断210
病例十三:躁狂症214
病例十四:双膝冷痛218
病例十五:胎停育222
病例十六:胃胀痛227
病例十七:月经量少230
病例十八:颈椎病、头晕234
病例十九:偏头痛238
病例二十:腰椎间盘突出症242
附录一 浅谈“腰椎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走出诊断的误区) 246
附录二 浅谈“共振” 255
附录三 浅谈“相火浮游” 257
附录四 浅谈“先天”与“后天” 259
附录五 浅谈“真阴”与“真阳” 261
后 记 263
参考文献 265
温馨提示:请使用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