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的观念》是胡塞尔1907年在哥廷根大学任教时的讲稿。1926年,胡塞尔当时的助手兰德格雷贝把胡塞尔的这份用速记方式写下的讲稿译成一般文字,而后胡塞尔又在上面作了修改和注释,准备出版。胡塞尔文库在1947年首先把该书作为《胡塞尔全集》的第二卷出版。《现象学的观念》的产生标志着胡塞尔一生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重要转折点。在这部著作中,胡塞尔在现象学还原的道路上已基本完成了向超越论现象学的突破,从而成为一名超越论观念主义者。
编者引论
关于第二版
讲座的思路
A.现象学考察的第一阶段(第4页)——B.现象学考察的第二阶段(第8页)——C.现象学考察的第三阶段(第12页)
第一讲
自然的思维态度与科学(第19页)——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态度(第20页)——自然观点中的认识反思之矛盾(第页)——真正的认识批判的双重任务(第24页)——真正的认识批判作为认识的现象学(第25页)——哲学的新维度;它相对于科学的特有方法(第26页)
第二讲
认识批判的开端:对所有知识的质疑(第31页)——根据笛卡尔的怀疑考察获得绝对确定的基地(第32页)——绝对被给予性领域(第33页)——重复和补充;对否定认识批判可能性的论据的反驳(第34页)——自然认识之谜:超越(第页)——对内在和超越两个概念的区分(第37页)——认识批判的第一个问题:超越的认识的可能性(第38页)——认识论还原的法则(第41页)
第三讲
认识论还原的实行:排除一切超越之物(第45页)——研究课题:纯粹的现象(第46页)——绝对现象的"客观有效性"问题(第49页)——不可能局限于个别的被给予性;现象学的认识作为本质认识(第52页)——"先天"概念的两种含义(第53页)
第四讲
通过意向性扩展研究范围(第59页)——普遍之物的自身被给予性;进行本质分析的哲学方法(第60页)——对明见性的感觉论的批判;明见性作为自身被给予性(第63页)——不局限于实项的内在范围;课题:所有的自身被给予性(第64页)
第五讲
时间意识的构造(第71页)——本质把握作为实质的明见被给予性;个别实质和普遍意识的构造(第75页)——范畴的被给予性(第75页)——符号性的被思维之物本身(第页)——研究领域的最广范围:认识中对象性的各种构造方式;认识和认识对象性的相互关系问题(第77页)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文章的考证性补充
关于文章的构成
关于文章的考证性注释
人名索引
第一版译者引言
第二版译者后记
第三版译者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