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中国哲学通史·现代卷
0.00     定价 ¥ 178.00
图书来源: 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由京东配书)
  • ISBN:
    9787214260192
  • 作      者:
    胡治洪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胡治洪,男,祖籍江西省奉新县,1954年8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83年获文学士学位,198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4至1995年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亚洲研究院访问学者,2001至2002年为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8至2009年为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现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儒家文化研究》辑刊副主编、中国哲学史学会学术促进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现代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朱子学会理事、湖北省周易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和中国现代哲学,目前致力于“启蒙反思”研究。主要著作有《全球语境中的儒家论说:杜维明新儒学思想研究》、《大家精要:唐君毅》、《儒哲新思》等,迄今已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现代哲学,严格地说,当指中国现代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及著述,如此则中国现代哲学的时间跨度应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或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以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①但是深究而言,哲学思想的逻辑进程并不一定与社会历史的实际发展完全对应,中华民国诞生或五四运动爆发与中国现代哲学的发端并无确切关系。若以迈出中国古代思想槛限而在古今中西宏大视域中依违取舍思想资源作为中国现代哲学的主要问题和贯穿脉络,那么中国现代哲学应以对固有文化和近代西学均有较多了解和吸取的改良派人物的哲思为起点,其超越了鸦片战争前后基本上还处于中国古代思想槛限之内的士大夫,以及太平天国时期对古今中西皆欠正确择取的知识分子。显而易见,中国现代哲学的存在时段在中国哲学史上只是甚为短暂的一瞬。不必说以1912年或1919年为起点,即使以19世纪80年代改良派人物的思想成熟为起点,迄于1949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而宣告这一时期结束,也不过鼎鼎七十年。虽然中国历史上的秦朝、三国之魏蜀吴、南朝之宋齐梁陈、隋朝、五代之梁唐晋汉周,其各自存在的时间多比现代时期更加短促,但这些朝代却几乎从未被作为独立单元予以对待,而是分别归并为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长时段,各时段均达三四百年之久。若将中国古代哲学作为与自成单元的中国现代哲学相对的整体来看,则自殷周之际以迄清代末期更是延续三千余年,据此断定中国现代哲学的存在时段在中国哲学史上只是短暂一瞬,当非瞽说。不过,中国现代哲学的存在时段虽然短暂,但其历史意义却非同寻常。由于际会以强势的西力东侵、西制东扩、西学东渐为特征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非常特殊的客观情势致使中国现代哲学激发出十分丰富的理论成果,形成了诸多史无前例的思想特点,从而为其后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相当厚实的学术思想基础,开启了一系列崭新的论域,积累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经验教训。因此,中国现代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独具一格的重要地位。中国现代哲学的首要理论成果当是确立了哲学部类或学科。毫无疑问,中华民族是拥有悠久哲学思维传统、高明哲学思想智慧和丰富哲学理论资源的伟大民族。从传说为伏羲始创而至迟在公元前11世纪便已形成的八卦观念,到同样于公元前11世纪便已形成而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甚至更早的五行观念,再到公元前8世纪早期便已成熟的阴阳观念,乃至公元前4至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太极观念,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华民族具有悠久、一贯并且精深的哲学思维传统。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生,非但不落后于世界上其他的古老民族,而且甚至早于其他古老民族。不过,中国虽然拥有悠久、高明、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但直到19世纪末叶都没有“哲学”这一名目,当然也就没有专门的哲学部类或学科。中国古代可以被归入现代所谓“哲学”范畴的关于宇宙、人生、社会、历史之根本问题的论说,都浑融于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当中。19世纪末,维新派人士黄遵宪等将日本学者西周用汉字对译西语philosophy而创立的“哲学”一词引入中国,不久即被郑观应、王国维等人在著作中大量使用,借以指目关于天人根本乃至形上存有的思想学说。特别是王国维所撰《哲学辨惑》(1903)、《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1905)、《静庵文集自序》(1905)、《述近世教育思想与哲学之关系》(1906)、《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1906)、《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1906)、《静庵文集续编自序(一)》(1907)、《静庵文集续编自序(二)》(1907)诸名篇,不仅为哲学辩诬,而且推尊哲学为无比崇高的学问,自此哲学渐为国人耳熟能详并且积极认可的名目。在此基础上,北京大学于1912年即民国初元始建文科哲学门,嗣后谢无量、陈黻宸分别于1915年和1916年出版或撰成《中国哲学史》,凡此皆标志着哲学在现代中国正式成为学科门类和学术部类,千百年来浑融于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当中的关于宇宙、人生、社会、历史之根本问题的论说也就从此成为独立的专门的学术体系。尽管对于哲学独立于四部之学的事实至今褒贬不一,但哲学在中国的出现却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发生的破天荒的事件。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传统思想框架中的西学成分:现代哲学的发端

第一节 王韬的道一观、尚智论和一我论

一、生平著述

二、作为改良思想之根据的道一观

三、具有现代色彩的尚智论和一我论


第二节 郑观应的道器论、天人论和中国哲学观

一、生平著述

二、作为改良思想之基础的道器论

三、以德为本的天人论

四、无名有实的中国哲学观


第二章 中西新旧的杂糅:现代哲学的起步

第一节 康有为的二元本体观、自然—功利人性论和重智倾向

一、生平著述

二、“惟元惟人”的二元本体观

三、“求乐免苦”的自然—功利人性论

四、“人惟有智”的重智倾向


第二节 谭嗣同杂糅新旧以求通变的“仁学”

一、生平著述

二、新旧杂糅的哲学思想

三、尚通求变的理论旨归


第三节 孙中山的心物本体观、知难行易论和社会历史哲学

一、生平著述

二、太极说与生元说

三、行易知难说

四、民生史观与互助论


第四节 章炳麟的本体观、认识论和进化论

一、生平著述

二、阿屯—以太本体观和真如本体观

三、经验论、唯理论和直觉认识论

四、科学进化论和俱分进化论

 

第三章 中西学术的界分与参较:现代哲学的初成

第一节 严复的质力本体—宇宙观和经验主义认识论

一、生平著述

二、质力本体—宇宙观

三、经验主义认识论


第二节 王国维的哲学观及其精深的哲学研究

一、生平著述

二、非功利性哲学观

三、纯粹性学术追求

四、经验论取向


第四章 崇尚西化与否弃传统:现代哲学的荡越

第一节 陈独秀的激进主义中西文化观

一、生平著述

二、全盘反传统和全盘西化的文化观


第二节 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观和文化观

一、生平著述

二、实用主义哲学观

三、全盘西化和全盘反传统的文化观


第五章 嘉纳西学并护持传统:现代哲学的含弘

第一节 梁漱溟基于意欲本体的文化哲学

一、生平著述

二、意欲本体论

三、理性认识论

四、三路向与三期重现的文化哲学


第二节 张君劢的自由意志人生观及其和会中西归宗儒家的文化观

一、生平著述

二、“科玄论战”中的现代新儒家风貌

三、和会中西归宗儒家的文化观

四、民族主义本位与自由精神


第六章 从低潮到巨澜:现代哲学的主流

第一节 李大钊的传统哲学思想和唯物史观

一、生平著述

二、传统哲学思想

三、人生哲学思想

四、唯物史观思想

五、社会哲学思想


第二节 李达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与全面阐述

一、生平著述

二、《现代社会学》对唯物史观的系统表达

三、《社会学大纲》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阐述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及其《实践论》和《矛盾论》

一、生平著述

二、早期哲学思想

三、成熟期哲学思想


第四节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中国化和时代化

一、生平著述

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成功探索及其影响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深入研究与宣传

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的践行与局限


第七章 返本与开新:现代哲学的建树

第一节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一、生平著述

二、体用不二的本体—宇宙论

三、尽人合天的心性工夫论

四、尊崇性智而不遗量智的认识论


第二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

一、生平著述

二、无极而太极的本体宇宙论

三、以理化情的社会道德论

四、基于觉解的人生境界论

五、始正终负的哲学方法论

六、辨异见同的中西文化观

七、创立范式的中国哲学史学


第三 节方东美的比较哲学

一、生平著述

二、生命哲学

三、比较哲学


第四节 贺麟的理想唯心论

一、生平著述

二、逻辑的心本体论

三、直觉与辩证法相贯通

四、自然的知行合一观

五、现代新儒者的人生观


第八章独立的哲思:现代哲学的边缘

第一节 金岳霖的具有严密逻辑性和高度思辨性的情感哲学

一、生平著述

二、道是式—能的本体宇宙论

三、无极而太极的道的实现论

四、以所得还治所与的认识论

五、知识论的态度与元学的态度


第二节 朱谦之的唯情哲学

一、生平著述

二、情本体论

三、直觉方法论

四、“复情”的人性论


第三节 洪谦对维也纳学派之逻辑实证论的引介

一、生平著述

二、逻辑实证论引介


第四节 张岱年的“新唯物论”和新文化建设思想

一、生平著述

二、“新唯物论”哲学体系

三、中国哲学史研究

四、中国新文化建设思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