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0.00     定价 ¥ 132.00
图书来源: 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由京东配书)
  • ISBN:
    9787100132596
  • 作      者:
    陈嘉映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7-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是国内首部系统介绍海德格尔思想的专业著作,为当代国内现象学研究原创性专著。

展开
作者简介

陈嘉映,男,1952年生于上海,后随父母迁居北京。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1978年5月考上外哲所研究生,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11月赴美留学,1990年以《论名称》一文获博士学位,其后赴欧洲工作一年,1993年5月回国,重返北大任教。2002年转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被华东师范大学聘为终身教授、紫江学者。2008年1月,转入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工作,任外国哲学学科专业负责人,特聘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柏拉图的哲学,很可以看成是解决上述困难的尝试。按照通俗理解,柏拉图主张真实存在的是种种理式,种种现世事物都只是这些理式的摹本,这些摹本有成有毁,而理式则永恒不变。先摘两只苹果再摘两只积成四只,这四只苹果一会儿就被吃掉了。但2+2=4却万古不变。
  柏拉图哲学中包含着不朽的思想。但他似乎没有讲清楚现世事物究竟是怎样变化的。亚里士多德提出形式与质料,潜能与现实等范畴,很大程度上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变易中,形式变动了,质料却如旧,例如雕塑家把一个铜块铸成一座人像。而形式虽变,却也并不完全是无中生有,例如,树的形式潜在地包含在树种里。这些讲法仍有困难。说起质料,可以食品为例。食品经过消化,变成养料和粪便。不仅形式变了,质料似乎也被分解。要找不变的实质,最后找到原始质料那里。但原始质料仍须具有一定的形式,因此仍可以变化。说起潜在现实,终究很难确定树的形式如何潜在在树种里。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里就时间的本性提出很多疑问。“时间是什么?无人问我时,我很明白;每当有人问我而我想要解释一番,却茫然了。”①每个思考过时间问题的人怕都会有同感。奥古斯丁自认迷惑,也作了一番努力解惑。他的迷惑和解惑大半都很有意思。
  他的一个迷惑是这样的:人们通常把时间表象为过去、现在、将来的连续一维体。过去已经消逝了,不再存在了;将来还未到来,尚未存在;所以,似乎只有现在是现实存在的。但现在是多长一段时间呢?去年,昨天,前一秒钟,都属于过去,不再存在。于是只有眼下极短极短的一刹那有现实存在。但即使这一刹那也可以分割下去,若最后达到了无穷短或竞至一个没有长度的时间点,那么时间整个地就没有现实性了。这里的困难后来转称为时间的接续与绵延问题。
  奥古斯丁还从创世的角度谈到时间问题。他问:上帝创世之前在干什么呢?回答是:时间是随着上帝创世产生出来的,所以“创世之前(的时间)”这话没有意义。这番问与答,可说是基督教内部的问题。不过,时间到底有穷还是无穷,至今仍各执一词。康德的第一个二律背反反映出这个分歧。海德格尔也将参与争论。人大概有寻求初始的冲动。神话宗教都与这种冲动有关系,连科学也没有完全摆脱它。即使对不少现代人,无穷递推,包括时间序列的无穷递推,总显得可疑或不足。对于开端的寻求,大概与目的和意义的寻求有关。目的和意义只存在在这样那样收敛的体系中。如果一切界限都敞开了,意义寓于何处?目的岂不像手段一样都被时间的巨流荡尽?
  从宏观上把时间看成一个无始无终的系列,虽古已有之,主要却是近代的观念。不同文化在不同阶段往往把宇宙看成是有创造有始点或也有了结有终点的。或者把宇宙看成循环。近代的时间观与近代的进步观念相连。我们知道前人很少会把历史甚至宇宙看作一连串进步。开放的时间观确实引起了意义问题。一切成就都要消失,既不轮回重现又不能在末日审判定评,那么努力成就岂不太虚妄吗?一方面是豪迈的进步观,另一方面是颓丧的虚无主义。近代文化中的很多提法,包括浪漫主义提出的“瞬间的永恒”,都试图回答虚无主义。施宾格勒把这种近代的时间观称为“浮士德时间观”。在《浮士德》里,进步的观念和瞬间永恒的观念交织在一起,带着其全部丰富性强有力地呈现出来。近代时间观念的骨架,却由牛顿表达得最为直截了当:绝对的、真实的数学时间,依其本性,是均匀流逝着的,与任何外在于时间的东西无关。牛顿的表述虽显得简单化,却极富代表性。莱布尼茨和先验感性论中的康德,虽对牛顿的绝对时间观作出这种那种修正,基本上还是把时间作为绝对框架来看待的。
  到了20世纪,另一种时间观渐渐壮大声势。这种时间观可称为“关系性时间观”,大意是讲:绝对时间只是一种形而上学或物理学假设,我们观察得到的只是在事物变迁中表现出来的时间流动。现实的时间只是变易中诸物体的一种相互关系,绝对时间则是这种关系的抽象。于是,与其说事物在时间中,不如说时间在事物中。
  上面几笔勾画过于潦草,仅只触及时间论发展的皮毛,然而,即使瞥一眼,也可以看得出时间问题与存在问题及人生意义问题密不可分。难怪海德格尔要在他的主要著作中把存在与时间放到一起来研讨了。
  然而,海德格尔的时间论很长时间没有受到重视。《存在与时间》甫一出版,立即引发巨大关注,不过,读者最初普遍关注的此在论,尤其是其中关于人生困境的讨论。自50年代起,《存在与时间》不再主要被当作人生哲学来读,人们渐渐转向存在问题本身。时间论引起的反响则不仅零零星星.而且时间性往往只被看作借以透视此在的一个主要角度或服务于存在论的。

展开
目录

新版自序
初版自序

第一章 海德格尔其人其事
第一节 海德格尔简传
第二节 海德格尔对哲学的一般看法

第二章 通向存在之路
第一节 思之所思——存在
第二节 存在概念与存在问题
第三节 “存在”及其相关诸词
第四节 现象学

第三章 此在
第一节 生存论
第二节 世界与世内存在者
第三节 “此”的开展
第四节 共在与沉沦
第五节 畏与无
第六节 向死存在
第七节 此在的整体结构和其中的问题

第四章 时间
第一节 时间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时间三维:将来、曾在、当前
第三节 到时
第四节 从此在的时间性到世界时间
第五节 时间与原始
第六节 空间
第七节 历史性

第五章 真理
第一节 认识与真理
第二节 真理与自由
第三节 非真
第四节 存在、现象、真理
第五节 科学
第六节 解释学
第七节 感、知、思

第六章 艺术
第一节 物
第二节 艺术作品
第三节 作品的创造
第四节 作品的葆真
第五节 物性讨论
第六节 诗

第七章 语言
第一节 海德格尔语言观的发展
第二节 语言的本质
第三节 谁言说?
第四节 诗与思

第八章 存在之为历史
第一节 克服形而上学
第二节 形而上学史纲
第三节 近代:人道主义的兴起和诸神的隐退
第四节 当代技术社会
第五节 哲学的终结:Ereignis
第六节 海德格尔的思想发展与思的任务

附录一 我如何走向现象学 海德格尔
附录二 此在素描 陈嘉映
附录三 本书所引海德格尔著作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