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休克的概念、研究史及发生机制
第一节 休克的概念
休克(shock)是机体受到强烈致病因素侵袭后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病理生理特征: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全身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引起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损害,器官衰竭。典型临床表现:意识(神志)改变(烦躁、淡漠、模糊,甚至昏迷),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肢端发绀,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脉压减小,尿量减少或无尿等。休克是复杂、危急的临床疾病。
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但不包括储存于肝、脾和淋巴血窦中,以及停滞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
一个正常成年人体内有效微循环血容量是多少?可以计算如下:体内总血量占体重的7%~8%,一个60kg体重的成年人总血量是4200~4800ml,以约4500ml计算,有效循环血容量占全身总血量的80%,即3600ml为有效循环血容量。另外20%血量储备在肝、脾等“人体血库”中,当失血、脱水等原因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时,血液释放出来,进行补充。
休克涉及临床各科,本书重点讨论休克的现代认识、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措施,总结经验教训。
第二节 休克研究史
人类对休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和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医对休克的认识比西方医学早2000多年。中医称休克为厥证或脱证,从春秋战国起,历代中医著作中均对其有系统的描述,并逐渐形成一整套理、法、方、药。
西方医学对休克的认识已有280多年历史,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 全身症状描述阶段
西方医学对休克的认识始于1737年。1737年法国医生Henri Fran?ois Le Dran用法语shoc描述一例创伤患者的危急症状,英国医生Crile将此词翻译成shock。1743年Le Dran在《枪弹伤经验所得的印象》一书中,首次使用shock一词(音译休克,原意为打击或震荡),描述战伤引起的一系列危急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甚至死亡。休克一词沿用至今。19世纪末期Warren和Crile描述休克患者的症状:面色苍白或发绀,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脉压缩小,尿量减少,神志淡漠。
此阶段仅是对休克整体宏观的认识,不明白休克的本质,因此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病死率极高。
二、 系统定向阶段
19世纪初起至20世纪60年代,由于实验医学的建立和发展,对休克的认识更进一步,认为休克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学障碍,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引起小动脉扩张,血压下降,治疗方法是使用血管收缩药物,升高血压。这种方法对血容量的补充重视不够,补液很少,升压药剂量很大,虽然可以使血压暂时升高,但患者最终难免死亡。有学者给正常动物注射大剂量升压药物后,发现可致动物休克、死亡。那么这个学说正确吗?许多医学家纷纷质疑,另辟蹊径,进行深入研究,创立了微循环学说。
三、 微循环学说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医学家通过动物实验、毛细血管网微循环的研究,认为休克的本质是微循环障碍,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特别是重要生命器官(脑、心、肺、肝、肾、胃肠等)的血流灌注量锐减,缺血,缺氧,致使细胞代谢障碍,腺苷三磷酸(ATP)减少,能量衰竭,细胞变性坏死,器官衰竭,最终死亡。
微循环学说认为,休克时机体交感神经是兴奋的,而不是抑制的,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收缩,组织血液灌注实际上是减少的,因此休克的关键在于血流减少,而不在于血压降低。大剂量使用缩血管药(升压药),虽可使血压升高,但组织血液灌注量更加减少,病死率升高。给正常动物注射大剂量升压药引起休克、死亡,足以说明升压药使用不当的危害性。
血压降低是休克的重要表现,但不是唯一表现,低血压并不一定是休克。休克早期血压并不降低,血压降低提示休克已进入中晚期。诊断治疗的着眼点应放在微循环上,主张除病因治疗外,应尽快补足血容量,纠正酸中毒,适时、适量使用扩血管药改善微循环(一般不用缩血管药)。单纯以血压的升降作为休克的诊治依据显然不妥。
微循环学说揭示了休克的本质,将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休克的治疗大为改善,治愈率大幅度提高。当然对休克的认识并未终结,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四、 细胞分子水平研究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休克的研究热点从低血容量性休克,转向感染性休克,认为休克的发生、发展与细胞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促炎/抗炎因子大量释放有关。由于微循环障碍,缺血缺氧,细胞代谢障碍,ATP生成减少,能量衰竭,细胞膜功能失常,钾钠离子发生逆向弥散,引起细胞水肿。另外,细胞在缺氧状态下,糖的有氧代谢受阻,无氧代谢增强,大量乳酸生成,引起酸中毒,自由基过度产生,细胞损伤,溶酶体膜破裂,溶酶体酶大量释放,细胞自溶、死亡,器官功能减退甚至衰竭,多器官衰竭,患者最终死亡。
(罗永艾)
第三节 休克与微循环
一、 正常微循环
微循环是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的场所,送来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
一个成年人,全身毛细血管总计约400亿根,总长约10万km,占全身血管总长的90%,总内表面积为6300m2,总横断面积约为主动脉的700余倍,而血流速度仅为主动脉的1/700。毛细血管组成一个一个的网状结构。微循环的这些特点有利于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
正常时,在每一瞬间,全身毛细血管网中只有20%的毛细血管轮流开放,容纳全身总血容量的5%~10%。休克时,毛细血管网大部分或全部开放,大量血液淤滞于内,使回心血容量减少,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量锐减,患者缺血、缺氧。
二、 影响微循环的因素
微循环取决于心搏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两个因素。
1. 若外周血管阻力不变,心搏出量增加时,血压升高,毛细血管灌流量增加。反之,若外周血管阻力不变,心搏出量减少,血压下降,毛细血管灌流量减少。
2. 若心搏出量不变,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压虽升高,但毛细血管灌流量却减少。反之,若心搏出量不变,外周血管阻力减小,血压虽有下降,但毛细血管灌流量却增加。
综上所述,应当认识到,休克时如不及时尽快补足血容量,改善微循环,单纯使用缩血管药物,血压虽然升高,但毛细血管灌流量反而减少,血管阻力增高,又使心脏负荷加重,氧耗增多,对休克不利。
目前临床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升压药剂量大、种类多(两种甚至
温馨提示:请使用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