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大连海藻图鉴
0.00     定价 ¥ 360.00
图书来源: 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由京东配书)
  • ISBN:
    9787030729552
  • 作      者:
    李晓丽,苏延明,孙丕海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精彩书摘

绪论
  一、大连地区海滨的自然环境
  大连地区位于辽东半岛南部,121°58′E~123°31′E、38°43′N~40°10′N,下辖10 个区(县、市),即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普兰店区、长海县、瓦房店市、庄河市,总面积为12 574km2。
  大连三面环海。海岸线东起庄河市南尖子,西至瓦房店市李官村口,全长2211km 。它的东、南面邻辽阔的黄海,岸线曲折蜿蜒,多海湾、岛屿,著名的大连港、旅顺港就坐落在此处,沿岸海湾波稳浪轻,水底礁石嶙峋,加上气候温和,海水终年基本不结冰,形成了茂盛的海藻群落。它的西面背靠渤海湾,海岸平缓,水浅,年水温变化较大,冬季有较短的结冰期(1~3 月),海藻生长不如黄海面繁茂。
  二、海藻生长的海洋环境
  (一)海藻的生态因子
  海藻生态学是研究海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规律性的科学。所谓环境,泛指海藻生存四周空间所存在的一切事物,如基质、光照、水温、生物等因素的总和。这些事物中的每一个因素称为环境条件。但是,所有环境条件对海藻植物来说并不具有同等的作用,而是作用有大有小。对海藻生长发育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条件称为海藻生态条件或生态因子。各种生态条件在自然界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综合形成特定的生态环境,对海藻产生影响。海藻在同化环境过程中,一方面接受了环境对它的深刻影响,形成了海藻生长发育的内在规律,即生态习性,另一方面海藻对环境的变化又能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和多种多样的适应性,即海藻的生态适应性。这两方面构成了海藻与环境之间相互矛盾又统一的关系,称为生态关系。
  1. 生长基质
  根据海藻的生长习性将其分为浮游和定生两类,本书中介绍定生(底栖固着)大型藻类。定生藻类与陆地高等植物一样,需固着基质。海藻的固着基质主要是礁石,其次是贝壳、泥沙、绳索、木桩和其他藻体等。藻类的固着器只起固着作用,而不起吸收养料作用。砂砾可以随水流动互相摩擦,一般不适宜藻类生长,但是在比较平静的海湾也有少数海藻种类生存。
  大连市区和长海县的沿海绝大部分是典型的岩岸,基质多为石英岩、石灰岩等。由于常年水腐风化,海岸多形成断崖绝壁,海底多奇形怪状礁石,形成了海藻生长的良好基质。而渤海沿岸较平缓,多为沙岸、泥滩等,海藻生长较差。
  2. 海水温度
  海水温度变化幅度小,一般不如陆地大,热带海洋全年温差不超过3℃。大连海水表面温度由最低1.8℃到最高27.7℃,瓦房店市的长兴岛海水表面温度最低为–1.9℃,最高为28.4℃,温差远远小于本区的陆地(最低温–19.9℃,最高温36.1℃)。温度变化对海藻生长影响很大,多数海藻对温度适应力不强,因此在海温变化大的海区,海藻在一年中变化很大。某些海藻适应力很强,另一些生长期较短,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就完成了生殖过程。例如,适应温度变化很大环境的石莼终年可以生长;而条斑紫菜叶状体在11 月至翌年6 月出现,海水温度为0.5~18℃,最茂盛期3~4 月,最适宜水温1~5℃,到了夏季变为丝状体度过高温期;网地藻、海索面只在夏季出现。
  3. 光照
  光照是影响海藻垂直分布的主要因子,包括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光时)、光质(光线的波长)。长波光线如红光、橙光、黄光很容易被海水吸收,在几米深大部分就被吸收了;只有短波光线如绿光、蓝光、青光、紫光才能透入海水深处。各种海藻由于长期生长适应的结果,各需不同强度的光照和不同波长的光线。绿藻因含有大量叶绿素a、叶绿素b,善于利用红光和蓝紫光,分布得最浅,一般生活在5m 水深处以上;褐藻因含藻褐素,善于吸收蓝光、绿光,分布得较深,一般能生活在30~60m 水深处;红藻因含有藻红素,能吸收绿光、蓝光、紫光,分布得最深,有的能生活于100m 深处。
  此外,海藻对日光照射强度要求也不同。如能适应较强光照的绿藻中的礁膜、浒苔和红藻中的紫菜、海萝多生长在高、中潮带,它们类似陆地生长的阳生植物;一部分褐藻如海带、裙带菜等喜生于光照较弱环境,大多数红藻也喜欢生长在光照更弱的较深水层中,类似于陆地上的阴生植物。
  光照强弱及长短全年不同,夏季6 月最强、最长,冬季12 月最弱、最短。因此,有些藻类在潮间带生长位置的高低随季节而变化。这也与海水的清浊有关系。在浑浊的海水里,一般藻类都能生长在潮间带;在清澈的海水里,有的藻类则可分布在较深的水层,如东沙群岛生长的海人草,可生长在80m 深的海底。所以光线及海水的透明度不仅影响藻类生长位置的高低,还决定藻类的分布。
  不同颜色的藻类,除含有叶绿素外,还含有其他色素,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除依靠叶绿素吸收光线外,还依靠辅助色素吸收光线。
  人们把海藻的垂直分布习惯性地划分为三个带,即海滨水底植物带、浅海水底植物带和深海水底植物带。
  海滨水底植物带:从海滨到大干潮线间(潮间带)。这里光线充足,绿藻占优势,褐藻次之,红藻较少。
  浅海水底植物带:从干潮线到40m 水深处。这里绿藻逐渐减少,褐藻由优势转为劣势,红藻渐多。
  深海水底植物带:自40m 深处到100m 或160m。这里完全是红藻。
  所谓“海底森林”,就是指海面下10~100m 生长茂盛的海藻群。
  4. 海流与波浪
  海流可以影响某些海藻的生长及分布。例如,鹿角菜、裂叶马尾藻和铜藻等的分布明显受海流影响,它们分布在太平洋西部黑潮及其支流流域,是在亚热带。而它们生长在我国北部大连与黑潮支流朝鲜海流有关。因为海流可能对传播某些海藻孢子有利并调节水温至适宜海藻生长。
  波浪有的地方很大,有的地方很小。藻类生长有好浪的,也有怕浪的,有的海藻专生长于浪大处,有的生长于浪小的地方,如海索面、红毛菜等是好浪的藻类,生长在冲击度较大的地方,江蓠、石莼和浒苔等怕浪的藻类生长在平静的内湾。因为波浪可以调节水温和养分,对一些海藻吸收养分或散发传播孢子有利。
  5. 潮汐
  海水规律性的涨落影响海藻的生长,影响海藻在潮间带的垂直分布。有一些海藻不喜欢全浸入水内,而露出水面暴露大气中。喜欢露出水面的藻类要求露出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高潮带露空时间长,低潮带露空时间短。要求露空时间长的藻类如盘苔、海萝、礁膜等,生长在高、中潮带,而其他要求露空时间短的一些藻类,则生长在低潮带。
  我国沿海各地潮差大小不一样,浙江潮差可达10m 以上,而有的地方最小只有2~3 尺a,大连地区潮差一般为2~4m。
  6. 盐度
  盐度对海藻生长来说虽然并非最主要因素,但是对海藻体液渗透压的维持有一定意义。一般海藻生活区域的盐度为30‰~35‰,但藻类抵抗盐度变化能力各不相同。海带耐低盐度能力较差,盐度不能低于28‰。浒苔适应能力很强,即使在盐度变化甚大的江河入海口处,也能正常生长。大连市区、长海县海水盐度为29.98‰~32.02‰,对海藻生长影响不大。瓦房店市和庄河市个别地方海水盐度较低,为28‰(夏季),会影响某些海藻生长。
  7. 无机盐类
  海藻必须直接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类。海水中的无机盐类很丰富,一些是从陆地流入海洋的,另一些则是海洋中动植物尸体等分解产生的。与海藻生长有密切关系的营养元素最主要的有氮、磷,其他还有钾、钙、镁、铁、铜、硼、碘等。
  8. pH
  海洋中pH 变化不大,一般为7.8~8.5,略偏碱性。但在内湾浅水中变化较大,在夏天的大潮期间,pH 可升到10 以上,因此,生活在内湾的一些藻类,对pH 的变化适应能力是比较强的。在露空时间长的区域里,每天的干燥时间也是长的,夏天烈日当空的时候,露空地区的温度可达35℃以上,生长在浅积水处的藻类,经过6h 以上的退潮露空,其pH 可由8.2 升至9.5 以上。在烈日当空和小潮之际,高潮带的积水盐度也可达到41.26‰。此外,在连续下雨之际,盐度急剧下降,甚至接近于淡水,由此,潮间带在潮汐的影响下,环境变化很大,所以只有适应性强的藻类才能生长,如海萝、紫菜等。
  9. 其他生物
  在自然条件下,海藻很少单株单种生长,往往由多株多种交织生长在一块组成群体,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如黑顶藻附着于马尾藻属的藻体上生长,紫菜类的丝状体附生于石灰质贝壳上度过夏季,扭线藻是在其他海藻体内生长的。另外,一些动物把海藻作为食物,如鲍鱼等贝类就非常喜欢吃某些藻类。
  (二)海藻的生活型
  海藻不仅具有各种不同形态构造,而且它们的生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此外,在其生活史中也有各种不同形式,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延续后代。其生活方式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 浮游生活型
  此类型常见于单细胞和群体的浮游藻类,如裸藻、甲藻、硅藻、金藻和黄藻,其中具有鞭毛的种类可以在水中游动,不具有鞭毛的种类可以连成各种形态的群体,以增加漂浮能力,适应水中漂浮生活。例如,中心硅藻和羽纹硅藻类中的许多无纵沟的种类,借胶质形成各种群体,漂浮于水中生活。
  a1 尺=1/3m
  2. 底栖附生生活型
  此类型常见于一些底栖性的硅藻类,如楔形藻的杆状细胞群体聚集在一起,分泌胶质组成简单或分枝的柄,借以附着在其他动植物体上或其他基质上,也有的分泌大量的胶质,将群体包围在胶质套内形成不定型的团块,如舟形藻属的某些种类,其群体细胞排列在分枝或不分枝的胶质管中,附生在基质或其他动植物体上。
  3. 漂流生活型
  此类型常见于有些单细胞和群体的藻类,不具有鞭毛,过着漂浮生活,如金藻类的棕囊藻为球形群体,漂浮在海洋上生活,又如大西洋漂流生活的漂流马尾藻(Sargassum natans 、Sargassum fluitans ),它们形成的大型的漂流藻区为鱼类、虾类、蟹类等多种生物栖息的天然场所。
  4. 水底固着生活型
  一般属于多细胞的大型海藻,它们的基部有固着器,借以固着在水底的各种基质上,如石莼、紫菜等。
  5. 共生和寄生
  有些蓝藻和绿藻种类能与子囊菌类或一些担子菌类共生,成为一个复合的有机体,构成各种类型的地衣。寄生种类为一种藻类寄生在另一种藻体上,如绿点藻属寄生在紫菜体中。
  (三)海藻的生物型
  海藻生活在海洋环境中,海洋环境在一年四季中有较大的变化。为适应海洋环境变化,各种藻类有其特殊的形态构造、生活史以度过不利环境条件。海藻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生物型。
  1. 一年生型
  (1)全年型:一年可有两代以上,石莼、浒苔、刚毛藻等生长快,一两个月即成熟,产生孢子,孢子萌发再生长,再产生孢子,一年许多代。
  (2)丝状体过渡型:一年只长一代,藻体成熟后产生孢子,孢子萌发为丝状体,度夏或过冬,到适宜季节再生长发育为新藻体。许多褐藻属于此类型。
  (3)休眠过渡型:藻体在不适于生长的时期产生合子度过不良环境,待环境好转再萌发。
  2. 多年生型
  (1)全部多年生:整个藻体由根到叶全部多年生,分为以下两种类型。显型:藻体直立,整个藻体全部越冬,如刺松藻,在越冬过程中,环境条件恶化则多数死亡。隐型:藻体匍匐,如胭脂藻、石叶藻。
  (2)局部多年生:藻体的一部分死亡,另一部分可越冬,分为以下两种类型。半显型:藻体直立,冬天只留下近茎部的一小部分,来年春天长出新的枝叶,如鼠尾藻。半隐型:藻体在遇到不良环境时,留下盘状或匍匐丝状部,如羽藻。
  三、海藻的生态区域
  (一)海洋的划分
  在广阔的海洋中,根据地形和海水深度的不同,可以将海洋分为浅海区和深海区(图1)。
  1. 浅海区
  由海陆相接处到海深200m 的海区为浅海区,一般称大陆棚。此区根据海水深度和理化特性又分为滨海带与浅海带。
  滨海带:由高潮线到50m 深的海区为滨海带。在这个区域


展开
目录

CONTENTS

前言
绪论001
蓝藻门CYANOPHYTA010
1. 丝状鞘丝藻Lyngbya confervoides C. Agardh 010
2. 海雹菜Brachytrichia quoyi (C. Agardh) Bornet et Flahault 012
红藻门RHODOPHYTA 013
3. 肉色星丝藻Erythrotrichia carnea (Dillwyn) J. Agardh013
4. 红毛菜Bangia fusco-purpurea (Dillwyn) Lyngbye 014
5. 边紫菜Porphyra marginata Tseng et Chang 015
6. 甘紫菜Porphyra tenera Kjellman 016
7. 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 019
8. 丛出旋体藻 Audouinella daviesii (Dillwyn) Woelkerling 021
9. 海索面Nemalion vermiculare Suringar 022
10. 粗扁节藻Bossiella cretacea (Postels et Ruprecht) Johansen 026
11. 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 Linnaeus 027
12. 小珊瑚藻Corallina pilulifera Postels et Ruprecht 029
13. 珊瑚石叶藻Lithophyllum corallinae (P. L. Crouan et H. M. Crouan) Heydrich 031
14. 太平洋石枝藻Lithothamnion pacificum (Foslie) Foslie 032
15. 勒农膨石藻Phymatolithon lenormandii (Areschoug) Adey 033
16. 大叶呼叶藻Pneophyllum zostericola (Foslie) Kloczcova 034
17. 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 (Lamouroux) Lamouroux 036
18. 细毛石花菜Gelidium crinale (Turner) Gaillon 039
19. 小石花菜Gelidium divaricatum Martens 040
20. 匍匐石花菜Gelidium pusillum (Stackhouse) Le Jolis 041
21. 异形石花菜Gelidium vagum Okamura 042
22. 拟鸡毛菜Pterocladiella capillacea (Gmelin) Santelices et Hommersand 044
23. 胭脂藻Hildenbrandia rubra (Sommerfelt) Meneghini 047
24. 柏桉藻Bonnemaisonia hamifera Hariot 049
25. 茎刺藻Caulacanthus ustulatus (Turner) Kuetzing 051
26. 单条胶黏藻Dumontia simplex Cotton 055
27. 亮管藻Hyalosiphonia caespitosa Okamura 059
28. 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 (Postels et Ruprecht) J. Agardh 062
29. 线形软刺藻Chondracanthus tenellus (Harvey) Hommersand066
30. 扩大角叉菜Chondrus armatus (Harvey) Okamura 067
31. 日本角叉菜Chondrus nipponicus Yendo 068
32. 日本马泽藻Mazzaella japonica (Mikami) Hommersand 072
33. 黏管藻Gloiosiphonia capillaris (Hudson) Carmichael 076
34. 盾果藻Carpopeltis affinis (Harvey) Okamura079
35. 亚洲蜈蚣藻Grateloupia asiatica S. Kawaguchi et H. W. Wang 082
36. 链状蜈蚣藻Grateloupia catenata Yendo 084
37. 亚栉状蜈蚣藻Grateloupia dichodoma J. Agardh 087
38. 叉枝蜈蚣藻Grateloupia divaricata Okamura 088
39. 椭圆蜈蚣藻Grateloupia elliptica Holmes 090
40. 披针形蜈蚣藻Grateloupia lanceolata (Okamura) Kawaguchi 091
41. 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 (Harvey) Yamada 093
42. 繁枝蜈蚣藻Grateloupia ramosissima Okamura 094
43. 带形蜈蚣藻Grateloupia turuturu Yamada 097
44. 海柏Polyopes polyideoides Okamura 100
45. 掌状美叶藻Callophyllis palmata Yamada 103
46. 曾氏藻Tsengia nakamurae (Yendo) K. C. Fan et Y. P. Fan 104
47. 扇形拟伊藻Ahnfeltiopsis flabelliformis (Harvey) Masuda 107
48. 细弱红翎菜Solieria tenuis Xia et Zhang 110
49. 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Bory) Weber-van Bosse 114
50. 扁江蓠Gracilaria textorii (Suringar) De Toni 115
51. 真江蓠Gracilaria vermiculophylla (Ohmi) Papenfuss119
52. 环节藻 Champia parvula (C. Agardh) Harvey 120
53. 节荚藻Lomentaria hakodatensis Yendo 125
54. 金膜藻Chrysymenia wrightii (Harvey) Yamada 127
55. 具孔斯帕林藻Sparlingia pertusa (Postels et Ruprecht) G. W. Saunders 131
56. 对丝藻Antithamnion cruciatum (C. Agardh) Naegeli 134
57. 绢丝藻Callithamnion corymbosum (Smith) Lyngbye 135
58. 钩凝菜Campylaephora hypnaeoides J. Agardh 137
59. 波登仙菜Ceramium boydenii Gepp 138
60. 日本仙菜Ceramium japomcum Okamura 140
61. 三叉仙菜Ceramium kondoi Yendo 143
62. 柔质仙菜Ceramium tenerrimum (Martens) Okamura 147
63. 齿边爬软藻Herpochondria dentata (Okamura) Itono 148
64. 扁丝藻Platythamnion yezoense (Inagaki) Athanasiadis et Kraft 149
65. 绒线藻Dasya villosa Harvey 150
66. 日本异管藻Heterosiphonia japonica Yendo 152
67. 顶群藻Acrosorium yendoi Yamada 154
68. 牛岛薄膜藻Haraldiophyllum udoense M. S. Kim et J. C. Kang 158
69. 橡叶藻Phycodrys radicosa (Okamura) Yamada et Inagaki 160
70. 曾氏刺边藻Tsengiella spinulosa Zhang et Xia 161
71. 丛枝软骨藻 Chondria dasyphylla (Woodward) C. Agardh 164
72. 细枝软骨藻 Chondria tenuissima (Withering) C. Agardh 167
73. 菜花藻 Janczewskia ramiformis C. F. Chang et B. M. Xia 168
74. 复生凹顶藻Laurencia composita Yamada 170
75. 日本凹顶藻Laurencia nipponica Yamada 172
76. 冈村凹顶藻 Laurencia okamurai Yamada 173
77. 俄氏凹顶藻Laurencia omaezakiana Masuda 174
78. 齐藤凹顶藻Laurencia saitoi Perestenko 175
79. 新松节藻Neorhodomela munita (Perestenko) Masuda 176
80. 日本新管藻Neosiphonia japonica (Harvey) Kim et Lee 178
81. 头状栅凹藻 Palisada capituliformis (Yamada) Nam 180
82. 异枝栅凹藻Palisada intermedia (Yamada) Nam181
83. 丛托多管藻Polysiphonia morrowii Harvey 183
84. 多管藻Polysiphonia senticulosa Harvey 184
85. 鸭毛藻Symphyocladia latiuscula (Harvey) Yamada 187
86. 苔状鸭毛藻Symphyocladia marchantioides (Harvey) Falkenberg 191
褐藻门PHAEOPHYTA193
87. 定孢藻Acinetospora crinita (Carmichael ex Harvey) Kornmann 193
88. 水云Ectocarpus confervoides (Roth) Le Jolis 195
89. 束枝水云Ectocarpus fasciculatus Harvey 197
90. 笔头水云Ectocarpus penicillatus (C. Agardh) Kjellman198
91. 聚果藻Botrytella parva (Takamatsu) Kim 199
92. 云氏多孔藻Polytretus reinboldii (Reinke) Sauvageau 200
93. 石生异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