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开运,博士,陕西洛南人,1966年生,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史专业地区国别史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中东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伊朗友好协会理事,中国亚非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2014年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先后出版译著3本、专著8本,代表作有《伊朗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研究》(时事出版社,2012)、《伊朗现代化历程》(人民出版社,2015)等,发表80篇论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24篇论文。主持并完成9项省部级或国家课题,主要包括: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课题“中东华人华侨研究——以伊朗、沙特、土耳其为例”(项目编号:GQBY200701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伊朗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研究”(项目编号:07 BS011),国家语委项目“中东国家语言政策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YB125 -1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伊战争及其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2 BSS012);2015年度教育部国别研究课题“伊朗中资企业风险分类与管控研究”,2017年度教育部国别研究课题“伊朗在国际格局中的影响力及伊朗对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7 GBQY119)。
陆瑾,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湾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中东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东国际关系及伊朗问题。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德黑兰大学,获波斯语言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成果有专著《利玛窦(中国纪)波斯文本研究》(波斯语)和《伊朗——东西方文明的汇合点》(合著),先后在《现代国际关系》《西亚非洲》《阿拉伯世界研究》《世界知识》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代表性论文有《伊朗政治温和派的崛起及其影响》《“一带一路”视角下的中国与伊朗的经济合作》《历史与现实视域下中伊合作:基于伊朗对“一带一路”认知的解读》《试析鲁哈尼“重振经济”的路径与制约——兼议哈梅内伊的“抵抗型经济政策”》 《耐心,让巨龙腾飞——伊朗学者眼中的中国》《鲁哈尼政府外交政策与地区稳定》《当代伊朗公民社会状况探析》。
张立明,河南镇平人,1967年生,北京大学硕士,伊朗德黑兰大学博士。现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波斯语副教授,主要从事波斯语言文化教学与研究。主要成果有《波斯语语法》、《波汉汉波精编词典》、《伊朗——东西方文明的汇合点》(合著)、《伊朗概论》、《中国文学》(译著)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