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穿越词语的丛林
0.00     定价 ¥ 99.00
图书来源: 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由京东配书)
  • ISBN:
    9787520346665
  • 作      者:
    陈培浩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培浩,男,1980年出生,广东潮州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馆第八届客座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广东省作协签约评论家,入选2015年广东特支人才计划·青年文化英才‘2015年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现为韩山师范学院副教授,诗歌创研中心主任,新诗研究所所长。近年已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南方文坛》《当代文坛》《文艺争鸣》《中国文学研究》《人民日报》《文艺报》等重要学术报刊发表论文几十篇。论文多次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已出版《迷舟摆渡》《阮章竞评传》《互文与魔镜》《歌谣与中国新诗》《岭东的叙事与抒情》等著作。曾获《当代作家评论》年度优秀论文奖、首届广东青年文学奖文学评论奖等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穿越词语的丛林》包括“诗之思”“诗与人”“诗本身”三辑,涉及现代诗歌的想象、修辞等语言本体问题,并通过对诸多当代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进行细读,力图探索进入现代诗歌词语丛林的多种途径。
展开
精彩书摘
  《穿越词语的丛林》:
  可以说,90年代以来的诗歌写作,是一种走出政治神话、走出诗人神话,摆脱焦虑、寻找认同的写作。在此过程中,似乎出现了几种非常不同的探索路径。
  如果说有一个共同的轨迹的话,那就是走向语言。80年代以后,没有一个先锋诗人会宣称内容先于语言。90年代以后,很多诗人的写作已经转向了纯能指的试验。诗歌的语言试验带来了一种先锋的效果,同时也为诗人找到一个可以自我沉迷的开阔空间。90年代以来中国先锋诗歌确实开始变得繁复、精致,有着曲折幽深的艺术和语言本体论确立之后呈现的新世界。很多诗人的写作危机正是在语言探索领域的高歌猛进中克服的。这无疑也是90年代诗歌以写作技艺化重建写作认同的重要成果,譬如臧棣、周瓒等人的诗歌。
  也有诗人在语言实践的同时,提出了更加个人化的实践方案,这里想讨论一下于坚的“拒绝隐喻”。由于痛感中国语言中过分成熟的隐喻积淀,现成的修辞业已使词与物严重分裂,诗歌抒情无法到达事物的现场,于坚用自己汹涌而庞杂的诗论以及持久又略微自相矛盾的诗歌实践来提倡一种回到事物现场、重新命名事物的“拒绝隐喻”写作。
  “拒绝隐喻”是将词语革命与伦理革命结合起来的诗学实践,理论惊世骇俗,也产生了像《0档案》这样的神奇的文本。“拒绝隐喻”同时又是诗人朝向诗歌焦虑发出自己声音的一种方式,这一次,于坚找到了一把解构之刀,为自己清理出一条充满个性的诗歌之路,但是,解构毕竟附着于被解构对象之上。于坚的尴尬或许在于,哪些他认为回到事物现场的写作,因为是对事物的重新命名,所以,远比以隐喻的方式靠近事物的写作更加让一般读者感到陌生。“拒绝隐喻”成了一种只有于坚一人能够实践的策略,既成就了于坚的独特性,也宣告了作为诗学道路对其他诗人意义阙如。很容易可以发现,走向技艺的诗人们紧紧抱住语言,而“拒绝隐喻”的于坚则以祛魅的思路完成语言和生命伦理的双重更新。于坚驱逐语言中所附着的任何灵晕,诗人曾有的语言巫师属性被置换为一个彻底的及物的市民角色。
  相比之下,我们却看到完整性写作的倡导者,沿用了一种完全相反的思路,那就是招魂。耿占春先生在《失去象征的世界》中以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为理论支撑,把持续祛魅的现代社会命名为“失去象征的世界”。所谓象征,并不是指作为修辞技巧甚至于文学流派的象征,而是传统社会所存在的大量的生活和民俗仪式。这些仪式构成了生活中的灵晕,正是透过这些仪式,传统社会生存的人们得以交出死亡的恐惧,以仪式担保了他们生活的意义。这些仪式的核心就是各种各样的神,他们的生命于是在神的庇护和抚摸下获得意义的满足感。但是,启蒙理性启动以来,现代性法则开启了对种种“象征仪式”的驱逐,于坚的驱逐隐喻正是此种现代性的思路。然而,在神迹渐远的生存中,完整性写作却以招魂的策略,期望为破碎的生存重新建立意义,他们希望借助的是梦想和诗歌。
  但是,在弑神已经成为现代性基本事实的情况下,现代生命的魂不再可能是古典意义上的上帝,而且招魂也不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事情。毋宁说,神是一个需要持续自我建构和自我约束的虚无,与其把完整性对梦想的呼唤,对神性的向往,对生命完整境界的描述视之为一种确定的实存,不如把它视为对我们虚空生命的一种警示:写诗不过就是一种自我拯救,写诗必须是一种自我拯救。所以,写诗必须深切地去洞悉生命的危机,写诗也必须去思索渺小的躯体如何爬出无处不在的伦理泥坑或沼泽。我不想说,世宾他们的思路是唯一有效的,但是在90年代诗歌身份危机的解决方案中,“完整性”确实是最让人温暖的并感到人的尊严的。
  ……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诗之思
何谓现代诗的“现代”
现代诗的比喻
现代诗歌的视角
现代诗的想象力
——以海子《九月》为中心
80年代以来现代汉诗意象思维的几个侧面
80年代以来现代汉诗的三种空间符号表述:麦地、卧室和乡野
第三代诗歌精神的历史性终结
谁将确定历史橱窗的陈列法
——关于70后和“70后”诗歌
为梦想招魂:谈“完整性写作”
开放观照“当代”的诗学视域
——谈《江汉学术》对诗歌“当代性”的建构

第二辑 诗与人
民间性与人民性的辩证
——读杨克诗歌,兼谈一种介入式现代主义
非常爱,非常诗
——读朵渔《爱虚构》组诗
生命囚徒的“江南共和国”
——读朱朱诗集《故事》
一个灵魂安居者的精神路径
——黄礼孩诗歌的宗教情怀和精神价值
乡村书写和柔软诗学
——读徐俊国的诗
抒情如何现代
——游子衿《时间书简》的启示
符号帝国的奇观文本及迷思
——读梦亦非长诗《儿女英雄传》
回到古老父亲的怀抱
——读唐不遇的诗
机械复制时代的灵晕诗人
——从本雅明和辛波斯卡出发读冯娜
寻找身份和技艺的生命之旅
——读阮雪芳的诗
奔跑着燃烧的诗矿
——谈丫丫的诗歌
……

第三辑 诗本身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