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作为原始艺术的延续,保持着人类文化的最初形态。千百年来,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上生发出各种艺术门类,民间艺术成为各种艺术发展的基础和母体。民间艺术以其生活的原发性、艺术的纯真性、审美的广泛性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具有“母体艺术”“本元文化”的特质。
随着我国由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民间艺术源发的农耕文化土壤逐渐流失,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问题日受重视。政府、学界通过非遗申报、文化普查、田野调查等方式,采取文字记录、摄影、录音、录像、博物馆收藏等手段,挖掘、抢救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艺术。在严峻的生存危机面前,民间艺术这种文物留存式的静态保护方式非常必要,也颇有成效。但民间艺术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是一种生活性艺术,而“生活的艺术依赖着生活的应用,许多民间文化就是在它失去了应用功能时立即消亡的”。可以说,民间艺术当前生存危机的根源,就在于其原有的物质或精神功用与当代民众需求的脱节。因此,作为生活性艺术,民间艺术的静态保护固然重要,但根本还是在于通过民间艺术在当代民众生活中的合理应用来实现其活态保护。
展开